电磁波辅助治疗初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bgm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电磁波辅助治疗初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初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常规进行抗结核治疗,必要时胸腔抽液同时电磁波辅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及必要时胸腔抽液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胸痛症状减轻的时间,B超胸水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B超胸水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波辅助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具有疗效好、操作简便、对人体无创、病人易接受和副作用少等优点。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電磁波;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内科的常见病,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和必要的胸腔抽液是本病的关键治疗,但由于各种因素,病例中出现病程长、疗效不佳、胸膜增厚乃至胸廓塌陷经久不愈等情况。我科自2008年1月起使用CQ-B型电磁波治疗器,在对60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病人常规治疗的同时辅助电磁波治疗,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确诊的120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初治患者,其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19~75岁,平均33.2岁。胸部B超显示有量不等的胸胸腔积液。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抗结核方案均为3HRZE/6HR,即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并给予泼尼松30mg/d(顿服),并适时减量,总疗程4~6周,每周抽水1~3次,每次抽液后胸腔内注入异烟肼0.2g,治疗组在常规化疗药物,激素,抽胸水等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电磁波辅助治疗。照射部位:病灶区,保持照射距离20-30厘米,每天治疗1次,每次15分钟,疗程30天。采用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CQ-B型电磁波治疗器,电压220V~50Hz/110V~50Hz,功率230 w。
  3 疗效判定:
  (1)治愈:胸水及胸痛症状消失,无胸膜肥厚。(2)显效:胸水吸收>80% ,胸痛明显好转,无胸膜肥厚。(3)有效:胸水吸收50%-80%,胸痛好转,胸膜轻度肥厚。(4)无效:胸水吸收<50% ,胸痛稍有好转,有明显胸膜肥厚或多房包裹性胸腔积液【1】。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30例,占50%,对照组显效15例,占25%。治疗组有效58例,占96.67%,对照组有效48例,占80%。胸水减少情况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6,P <0.01)。
  6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多为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易形成胸膜粘连、胸膜增厚,影响肺功能【2】。治疗器的关键部位—治疗板是由多种元素的物质,按不同的比例和层次,经过特殊的工艺复合烧结而成。治疗板通过一定温度的加热,会发出其有效光谱范围主要为2-25微米的红外线,通过对人体照射,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胸腔毛细血管血流加快,提高胸腔内液体的吸收速率,同时可以增进机体组织新陈代谢,提高组织抗感染能力,促进炎症局部吸收,加快炎症组织局部修复。另外,热疗的局部加热作用与药物具有协同作用【3】:(1)加温可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2)由于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增加了细胞对药物的吸收和渗透。(3)加温可提高细胞内药物的浓度及反应速度。(4)加温可改变药物的代谢机制,增加药物与DNA的作用或抑制DNA的修复。而且电磁波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目前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可以大大缩短疗程,减少抽取胸腔积液次数与痛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避免胸膜粘连和过度肥厚,使肺功能免受损害;病人易接受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尹春阳,张侠等.微波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 江苏医药2006.l1(3):1055.
  [2] 邱湘玲.微波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l1(8):8111 .
  [3] 吴河,董学敏等。微波热疗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临床肺科杂志.2009.2(2):157 .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清肠一号方应用于普通妇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将普通妇科60例需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口服中药清肠一号方清洁肠道。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灌肠。结果:两组进行肠道准备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结论:口服中药清肠一号方用于普通妇科手术效果良好,完全可以替代常规灌肠,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可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灌肠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性因素及其特点,完善用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我院2007年2月到2012年7月时期,对产生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人抽样调查,对其中的216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方式、用药程度、和药物类型都是有一定关系的[1]。结论: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应该熟悉药品不良反应的事项,以及其用药的适应性,这能够有效的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出现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中3例因服用抗癫痫药物过敏,2例因抗生素过敏,治疗上均予停用可疑过敏药物后,静滴甲基强的松龙40~60mg/d及丙种球蛋白400mg/d治疗,经积极治疗后5例病人均治愈。结论:早期使用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病情,合用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激素所致的副反应,临床应用获得满意的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采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患者200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对静脉应用中药注射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涉及的中药品种、进行总结,结果:200例患者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以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20%(2/10),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首。
期刊
【摘 要】目的:调查我地区乙肝疫苗漏種和接种及时率情况。方法:选择本地区2004年-2013年出生的500例小儿作为调查对象,对接种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所有小儿都进行了乙肝免疫接种,无漏种小儿,接种及时率为96.0%,未及时接种20例,主要为首剂未及时接种。及时接种小儿的抗HBs阳性率为72.9%,而未及时接种小儿的抗HBs阳性率为4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
【摘 要】目的:寻找一种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能在高危人群、献血员、孕妇等体检中使用的、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金标快速法对6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抗体进行平行检测,比较两法的检测结果。结果:ELISA法和金标快速法抗HCV阳性结果分别是58例和56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7%和96.3%,ELISA法的敏感性略高于金标法,但无显著差
期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80%以上,由于支气管痉挛、狭窄及渗出物阻塞致喘息,导致换气功能发生障碍,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反复发作致肺血管床减少及缺氧致肺动脉痉挛,血管重塑,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致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出现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最常见的栓子血栓。CO
期刊
腹腔镜是近年来常用的微创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的青睐,在妇科得到广泛应用,但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使腹腔镜手术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及术者对镜下操作的熟练掌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已经不再是手术禁忌症。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共行婦科腹腔镜手术2000例,其中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共有500例,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其手术情况及转归。  1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在应用罗格列酮和系统健康教育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罗格列酮和糖尿病健康教育后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早期应用罗格列酮,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血糖控制,显著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 糖尿病;罗格列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老年病人NAFLD与心血管疾病孰轻孰重。方法:38名合并冠心病的老年NAFLD病人,分析其与动脉硬化和脂肪肝相关的部分生化检验指标。该组老年人平均年龄80.31±8.16岁,体重指数28.77±2.09kg/m2。伴发冠心病34例。结果:38例病人的CT肝/脾比值符合轻度脂肪肝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ALT、AST、GGT、Tch、TG等均在正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