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台湾年轻摄影人的活力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airs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底,我曾到台北松烟艺术园区参加了“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的VIP展会,本来湿湿冷冷的台北,室内却热到一进门就不得不脱掉大衣。说实话,在去之前,我的确没想到这个展会有如此爆表的人气。
  松烟艺术园区的这个展厅,保留着原本的破败,但却更适合这个热闹如庙会般的展会,每个摊位都被人潮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很难挤进去。
  这次在台北以别开生面的作品见面会的方式,让创作者和参观者直接交流,每一摊都聊得热火朝天。感觉犹如身临欧美的周末市集,各家摆出自己的特色物品,随意不乏创意地摆放,少了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多了生活的活力,现场随时能感觉到喷薄的张力,触摸到台湾年轻一代的创作之火,如地下熔岩喷发而出。
  观察和研究台湾摄影的两年多来,我一直苦于很少见到台湾年轻一代的表现,但这次展会,将台湾年轻摄影人聚拢了起来,虽然大部分的作品成熟度有待加强,但的确让人看到不少欣喜的一面。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策展人有两位,1994年出生的房彦文,是位年轻的摄影家、策展人,也是艺廊经营者;另一位是马立群,作为摄影艺术家,作品被多国广泛收藏。
  你们是怎么开始这个计划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博览会?
  马立群:我们是去年4月在台北艺博会上正式见面认识,房彦文的居艺廊也在博览会上做展览。
  房彦文:碰到之后,我们开始聊台湾摄影的现况和见解,而且都觉得台湾摄影有一些缺憾,为此,我们想要做一些事情。我原本就要计划做一个更平易近人,更贴近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的博览会。我把想法跟立群讨论,他很有兴趣,我们就开始找场地准备策划。
  所谓的台湾摄影的缺憾是指什么?
  马立群: 台湾现存的几个博览会,一个是摊位的费用很高,一个年轻人大概要花4万台币,比较难参与;另一个是,在台湾,年轻人不容易冒出来。
  房彦文:台湾的摄影现况,是大家之间的不了解,这种形式能为年轻艺术家带来能见度。同时,艺术家之间横向联系也过少,因为彼此之间很难互相认识,我很想制造一个契机,让他们对外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
  办博览会的挑战是什么?
  房彦文:最难的是,我们没有太多经验。我们从小型的个展、联展办到一个博览会。我们认为,一个博览会必须考虑我们能够为观众带来什么。第一,如何创造一个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紧密场域;第二,是预算,因为我们第一届举办,真的很难筹到赞助经费。
  目前这个博览会的进程,以及你们对它的后续想法?
  房彦文:目前,我们确定会办第二届,要做到一年一次的频率,希望能不断看到新的艺术家、新的作品,也让来的人都充满新鲜感,使他们每次来都能看到台湾最年轻、最前卫的当代力量。现在我们希望在六月份能预约到明年的场地。对未来的想法是,先稳健地在台湾一届一届办出来,招收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欧洲等地方艺术家,慢慢地把这个展览变成一个标新立异的艺博会,让年轻人得到更多的交流。
  马立群:是的,就是延续我们办博览会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藏家之间的交流,让艺术家得到意见,提升他们创作的思路。
  你们希望能邀请到的参加博览会的对象?
  房彦文:对象并没有限制,我们以作品为主,重点是在摄影的创作上在往前进的,走在摄影职业道路上的人。我们希望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走出来。第一届我们总共选了83位摄影创作者,他们主要来自台湾,大陆也占一部分,香港有一小部分,以及日本有十多位,也有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的。
  你们挑选获奖者的标准?
  房彦文:我们突出年轻人,希望是鼓励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摄影不只是这样,让年轻人把摄影的界限推到更远。
  马立群:注重摄影创作者未来的发展性,并不是看他目前的作品有多少,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一次的博览会作品销售如何?
  房彦文:我们的很多艺术家不卖作品,他们认为自己还在成长中,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日本来的艺术家都卖得很好,他们带来的所有摄影书都卖光了。巴黎来的画廊买了7幅台湾年轻人的原作。
  (采访/傅尔得)
其他文献
在拍摄彩色影像非常方便的数码时代,依然有不少摄影者喜欢黑白影像,他们对一些传统经典黑白作品耳熟能详,尤其对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推崇备至。那么,数码黑白影像与传统黑白影像有哪些异同?数码黑白摄影又能从传统黑白摄影那里借鉴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亚当斯的两个《月升》作品的创作经过,再结合两个数码影像后期处理的实例,探究一下数码黑白摄影的审美趣味及技术处理特性。  安塞尔?亚当斯的两个《月升》  20
期刊
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并不遥远,台湾的摄影似乎也并不陌生,特别是最近几年,台湾摄影家带着他们的作品频繁出现在大陆的摄影活动现场和画廊,大陆摄影家也时常赴台湾办展交流,海峡两岸的摄影交往愈加频繁与热络,并产生更深层次的相互影响。  但是,我们对台湾摄影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下的真切状况,似乎又没有特别清晰的了解,因此,我们把这个关于台湾摄影的专题呈现出来,试图向大陆摄影界进行一次较为详尽的介绍,特别是对现今台
期刊
从谢春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压榨,对自己热情的释放,对时代情绪的把握,以及对人性的挖掘。影像只是他表达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影像其实有多种可能,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1949年出生于台中的谢春德,17岁时拿着父亲变卖田产后给他的28万台币,买了一台徕卡M4相机、一套哈苏相机、一部仙娜4×5相机,还有一部16mm Bolex电影摄影机,很时髦地闯入了台北,开始了他漂泊
期刊
2014年9月出版的《寂境:看见郭英声》,不仅位列当年台湾诚品书店年度畅销榜的榜首,还获得了2015年度台北国际书展的“书展大奖”以及台湾“文化部”颁发的第39届金鼎奖文学类图书奖。  2016年在上海的衡山和集书店,我再次看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郭英声对人生的坦诚交代之书,看完后,会让人眼前浮现那个焦虑、忧郁,同时对感情、艺术抱有强烈热情的狂躁青年。是的,即便生于1950年,但当见到郭英声本人的时
期刊
2017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将推出吴天章的大型个人回顾展,以肯定他在台湾当代艺术界的地位与成就。  1956年生于台湾的吴天章因以油画创作“政治、历史”题材,而在台湾有着“台湾艺坛‘解严’第一人”的称号,但随着1987年台湾“解严”,他在1990年代开始采用摄影进行创作。这之后,每隔十年,他都因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创作的转型,这些转型,也伴随着它对影像媒材的一次次颠覆性运用。  2015年,吴天章参加
期刊
1972年生于台湾嘉义的陈伯义,目前就读于“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专长为摄影及海洋工程。《红毛港》系列是以摄影为主,结合文件、遗迹物件的展示,来发展出关于高雄红毛港拆迁和聚落史的叙事空间。其作品被“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及私人单位收藏。  您在拍《红毛港》之前其实拍了很多其他内容?  是的,我拍过关于“鬼神”的内容,从2000年拍到2004年,创作
期刊
有好几年的时间邓博仁是我在报社的同事,每次在办公室电脑前处理事务的时候,会见到头发卷卷的他,总是活力充沛地走过来,分享他每天处理新闻拍摄出来的成果。有新闻摄影的内容,也有他进棚拍摄消费时尚的照片,那份热忱与投入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那段期间平面媒体的走向以及经营已经到了式微与转型的慌乱,但他的兴奋与投入令人感动。后来,我知道他除了工作以外,自己也积极地进行创作,每次发展出新的作品系列,他总是兴高采烈
期刊
《微尘圣像》是作为牧师的冯君蓝,拿起相机拍摄的人像系列。这组肖像系列,让冯君蓝将牧师和摄影师的身份做到了完美的契合。  肖像的主体都是冯君蓝的教友,拍摄地点就在教会楼上租来的工作室里。作品中人物透露出对拍摄者全然的信任,他们衣着简单,装扮成圣经典故中的人物:牧童大卫、童贞女玛利亚、诺亚、灵童撒母耳、女先知米利安。每一幅肖像,都是被摄对象自身的故事和他们所扮演的圣经人物形象故事的结合。  冯君蓝镜头
期刊
《黑恋》在本期刊登了具有不同风格来自不同背景的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尽管他们如此地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他们的共性,那就是永远保持拍摄状态。他们从不放弃,通过他们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作为一位艺术家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对话意味着什么,而且当感到想要放弃的时候需要怎么办。 六位艺术家分别讲述了他们创作的作品。例如封面照片的创作者李·安妮·怀特(Lee Anne White)就认为植物都是有各自特性的,她将艺术家的
期刊
在台湾众多画廊中,无论名气还是规模,海马回光画馆似乎都不能引人注目,但是这个由工科男李旭彬7年前在台南创办的画廊,吸引了一批有志摄影的年轻人。这个非商业性的画廊,除了展示作品外,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摄影的教育和推广,俨然成为一个民间摄影教育基地。如今,从这里走出的年轻摄影家成绩斐然。  可以先介绍一下您个人的艺术教育养成,以及为什么要开这个画廊吗?  最早,父母希望我念个能赚钱的学科,所以我本来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