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底,我曾到台北松烟艺术园区参加了“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的VIP展会,本来湿湿冷冷的台北,室内却热到一进门就不得不脱掉大衣。说实话,在去之前,我的确没想到这个展会有如此爆表的人气。
松烟艺术园区的这个展厅,保留着原本的破败,但却更适合这个热闹如庙会般的展会,每个摊位都被人潮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很难挤进去。
这次在台北以别开生面的作品见面会的方式,让创作者和参观者直接交流,每一摊都聊得热火朝天。感觉犹如身临欧美的周末市集,各家摆出自己的特色物品,随意不乏创意地摆放,少了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多了生活的活力,现场随时能感觉到喷薄的张力,触摸到台湾年轻一代的创作之火,如地下熔岩喷发而出。
观察和研究台湾摄影的两年多来,我一直苦于很少见到台湾年轻一代的表现,但这次展会,将台湾年轻摄影人聚拢了起来,虽然大部分的作品成熟度有待加强,但的确让人看到不少欣喜的一面。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策展人有两位,1994年出生的房彦文,是位年轻的摄影家、策展人,也是艺廊经营者;另一位是马立群,作为摄影艺术家,作品被多国广泛收藏。
你们是怎么开始这个计划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博览会?
马立群:我们是去年4月在台北艺博会上正式见面认识,房彦文的居艺廊也在博览会上做展览。
房彦文:碰到之后,我们开始聊台湾摄影的现况和见解,而且都觉得台湾摄影有一些缺憾,为此,我们想要做一些事情。我原本就要计划做一个更平易近人,更贴近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的博览会。我把想法跟立群讨论,他很有兴趣,我们就开始找场地准备策划。
所谓的台湾摄影的缺憾是指什么?
马立群: 台湾现存的几个博览会,一个是摊位的费用很高,一个年轻人大概要花4万台币,比较难参与;另一个是,在台湾,年轻人不容易冒出来。
房彦文:台湾的摄影现况,是大家之间的不了解,这种形式能为年轻艺术家带来能见度。同时,艺术家之间横向联系也过少,因为彼此之间很难互相认识,我很想制造一个契机,让他们对外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
办博览会的挑战是什么?
房彦文:最难的是,我们没有太多经验。我们从小型的个展、联展办到一个博览会。我们认为,一个博览会必须考虑我们能够为观众带来什么。第一,如何创造一个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紧密场域;第二,是预算,因为我们第一届举办,真的很难筹到赞助经费。
目前这个博览会的进程,以及你们对它的后续想法?
房彦文:目前,我们确定会办第二届,要做到一年一次的频率,希望能不断看到新的艺术家、新的作品,也让来的人都充满新鲜感,使他们每次来都能看到台湾最年轻、最前卫的当代力量。现在我们希望在六月份能预约到明年的场地。对未来的想法是,先稳健地在台湾一届一届办出来,招收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欧洲等地方艺术家,慢慢地把这个展览变成一个标新立异的艺博会,让年轻人得到更多的交流。
马立群:是的,就是延续我们办博览会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藏家之间的交流,让艺术家得到意见,提升他们创作的思路。
你们希望能邀请到的参加博览会的对象?
房彦文:对象并没有限制,我们以作品为主,重点是在摄影的创作上在往前进的,走在摄影职业道路上的人。我们希望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走出来。第一届我们总共选了83位摄影创作者,他们主要来自台湾,大陆也占一部分,香港有一小部分,以及日本有十多位,也有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的。
你们挑选获奖者的标准?
房彦文:我们突出年轻人,希望是鼓励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摄影不只是这样,让年轻人把摄影的界限推到更远。
马立群:注重摄影创作者未来的发展性,并不是看他目前的作品有多少,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一次的博览会作品销售如何?
房彦文:我们的很多艺术家不卖作品,他们认为自己还在成长中,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日本来的艺术家都卖得很好,他们带来的所有摄影书都卖光了。巴黎来的画廊买了7幅台湾年轻人的原作。
(采访/傅尔得)
松烟艺术园区的这个展厅,保留着原本的破败,但却更适合这个热闹如庙会般的展会,每个摊位都被人潮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很难挤进去。
这次在台北以别开生面的作品见面会的方式,让创作者和参观者直接交流,每一摊都聊得热火朝天。感觉犹如身临欧美的周末市集,各家摆出自己的特色物品,随意不乏创意地摆放,少了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多了生活的活力,现场随时能感觉到喷薄的张力,触摸到台湾年轻一代的创作之火,如地下熔岩喷发而出。
观察和研究台湾摄影的两年多来,我一直苦于很少见到台湾年轻一代的表现,但这次展会,将台湾年轻摄影人聚拢了起来,虽然大部分的作品成熟度有待加强,但的确让人看到不少欣喜的一面。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策展人有两位,1994年出生的房彦文,是位年轻的摄影家、策展人,也是艺廊经营者;另一位是马立群,作为摄影艺术家,作品被多国广泛收藏。
你们是怎么开始这个计划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博览会?
马立群:我们是去年4月在台北艺博会上正式见面认识,房彦文的居艺廊也在博览会上做展览。
房彦文:碰到之后,我们开始聊台湾摄影的现况和见解,而且都觉得台湾摄影有一些缺憾,为此,我们想要做一些事情。我原本就要计划做一个更平易近人,更贴近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的博览会。我把想法跟立群讨论,他很有兴趣,我们就开始找场地准备策划。
所谓的台湾摄影的缺憾是指什么?
马立群: 台湾现存的几个博览会,一个是摊位的费用很高,一个年轻人大概要花4万台币,比较难参与;另一个是,在台湾,年轻人不容易冒出来。
房彦文:台湾的摄影现况,是大家之间的不了解,这种形式能为年轻艺术家带来能见度。同时,艺术家之间横向联系也过少,因为彼此之间很难互相认识,我很想制造一个契机,让他们对外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
办博览会的挑战是什么?
房彦文:最难的是,我们没有太多经验。我们从小型的个展、联展办到一个博览会。我们认为,一个博览会必须考虑我们能够为观众带来什么。第一,如何创造一个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紧密场域;第二,是预算,因为我们第一届举办,真的很难筹到赞助经费。
目前这个博览会的进程,以及你们对它的后续想法?
房彦文:目前,我们确定会办第二届,要做到一年一次的频率,希望能不断看到新的艺术家、新的作品,也让来的人都充满新鲜感,使他们每次来都能看到台湾最年轻、最前卫的当代力量。现在我们希望在六月份能预约到明年的场地。对未来的想法是,先稳健地在台湾一届一届办出来,招收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欧洲等地方艺术家,慢慢地把这个展览变成一个标新立异的艺博会,让年轻人得到更多的交流。
马立群:是的,就是延续我们办博览会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藏家之间的交流,让艺术家得到意见,提升他们创作的思路。
你们希望能邀请到的参加博览会的对象?
房彦文:对象并没有限制,我们以作品为主,重点是在摄影的创作上在往前进的,走在摄影职业道路上的人。我们希望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走出来。第一届我们总共选了83位摄影创作者,他们主要来自台湾,大陆也占一部分,香港有一小部分,以及日本有十多位,也有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的。
你们挑选获奖者的标准?
房彦文:我们突出年轻人,希望是鼓励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摄影不只是这样,让年轻人把摄影的界限推到更远。
马立群:注重摄影创作者未来的发展性,并不是看他目前的作品有多少,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一次的博览会作品销售如何?
房彦文:我们的很多艺术家不卖作品,他们认为自己还在成长中,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日本来的艺术家都卖得很好,他们带来的所有摄影书都卖光了。巴黎来的画廊买了7幅台湾年轻人的原作。
(采访/傅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