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容忍学生适度的模糊表达,这样才能真正意义地获取精确概念的理解。本文就将从如何提升临近概念的有效性这个角度,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模糊场构建;缓冲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数学教材中一些“临近概念”,认为只要学生能够会做题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在做数学题时,由于概念的模糊,对题目中隐含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导致学生的错误率较高。“临近概念”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进行合理的概念转变教学,概念转变则是对学生“临近概念”改变、发展和重建,这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适度模糊的表达,童化理解,逐步逼近概念本质,主动构建掌握概念的外延,这就是当下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一、构建适度模糊场
数学是一门严谨性的科学,概念的叙述也必须准确严密,所有的结论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特点,长此以往,数学就过于形式化、标准化、精确化。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潜在的本能和创造的冲动就被抑制了,同时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生命的活力也被扼杀了。其实数学教学也渴望适度的迷糊,适度的模糊也能成为清晰的理解。
1.表达不完整,形成缓冲理解
完整的表达是我们数学中习惯的要求,可是当下的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重在意会、体验、内化,很多的时候,一些形式化的语言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上是一种障碍。儿童数学追求概念理解的清晰,也允许概念表达的不完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这部分的内容时,很多的教师都是习惯引领学生运用符号表征体现对运算的理解。而且要求学生严谨规范,可是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于是很多教师就把这些概念强加于学生。其实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即使学生的语言很模糊,但是学生能够明白其运算的过程,其中有的学生这样说道:“三个数相加,既可以先算前两个,也可以先算后两个。”这样的表述学生已经很清楚加法结合运算规律了,教师就不要把符号表征硬塞给学生。
2.揭示的不严密,形成渐进认知
新课的改革,课堂教学要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要强调教育要回归“人性”,要能着眼于适应将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在课堂上学生适度模糊的表达,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允许表达概念的不严密,恰恰是为严密的概念提供了探索的需求,学生就会在模糊的概念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修正自己模糊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那样误差,导致没能实现对结论的精准的感知。看似课堂上学生很失败,可是这就是学生经历的不严密的数学,就是因为这些误差的产生,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再次的操作中,会更加的谨慎、嚴谨。
3.概念术语的口语化,强化个性表达
在教学中很多教学不会“等待”,看到学生不说话,就直接把相关的概念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给学生听,其实教师要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空白,创设一种空间,让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的事例去表达,内化概念的本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负数”时,学生对负数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笔者在教学中就是借助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观看笔者的演示中,开始画图、列式、文字表达等方式来描述心中的“-3”,这样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各种的表征就能精彩呈现。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童化的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虽然有的学生表述不清,但是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已经逼近概念。
二、重视童化表达,逼近概念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的概念做一些“非正规的解释”。学生在表述中,可能与正确概念相差很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尊重学生这样的童化表达,允许儿童“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教师在适度地引导学生去纠正,这样就能逐步让学生逼近概念的本质
1.借生活经验,激励童化理解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是一个外在规则控制的过程,而是一个觉醒、成长的过程。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经验,充分有效地运用,这样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自觉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这样的题目:“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开始尝试着运用自己已储备的生活经验开始解释,有的学生说道:“要围成的面积最大,例如几个人手拉着手尽力后退,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最大的圆,可是在围成其他的图形,只是部分人用力,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只是四个角人用力向后退。”学生就是借助学生生活中游戏的场景,运用儿童的语言巧妙的解释了概念的本质,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去掉一些烦琐的计算,学生还看不懂,这样的解释教师应该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去运用自己储备的生活经验去童化数学的概念。
2.调动数学直觉,尊重儿童方式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靠着直觉的经验去理解问题,其实直觉是让人难以琢磨、充满活力的力量,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直觉的思维就是学生看到问题能够很快发现解决问题思路,这个思路或许是正确,但是在每一个细节上又是模糊不清,这就是直觉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2×5+8×2”学生没有接触到乘法的分配率,很多学生就是按照顺序进行着计算,可是聪明的孩子就会发现,5个2加上8个2就是13个2。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速度就远远大于书写的速度,这样就能为后面学生乘法的分配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有个童化的表达,逼近概念的理解,这样就能有效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佳栋,王乃涛.“临近概念”:让概念学习从模糊走向精确[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7年12期,
[2]霍玉洪.师范类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5期 。
关键词:模糊场构建;缓冲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数学教材中一些“临近概念”,认为只要学生能够会做题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在做数学题时,由于概念的模糊,对题目中隐含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导致学生的错误率较高。“临近概念”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进行合理的概念转变教学,概念转变则是对学生“临近概念”改变、发展和重建,这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适度模糊的表达,童化理解,逐步逼近概念本质,主动构建掌握概念的外延,这就是当下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一、构建适度模糊场
数学是一门严谨性的科学,概念的叙述也必须准确严密,所有的结论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特点,长此以往,数学就过于形式化、标准化、精确化。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潜在的本能和创造的冲动就被抑制了,同时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生命的活力也被扼杀了。其实数学教学也渴望适度的迷糊,适度的模糊也能成为清晰的理解。
1.表达不完整,形成缓冲理解
完整的表达是我们数学中习惯的要求,可是当下的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重在意会、体验、内化,很多的时候,一些形式化的语言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上是一种障碍。儿童数学追求概念理解的清晰,也允许概念表达的不完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这部分的内容时,很多的教师都是习惯引领学生运用符号表征体现对运算的理解。而且要求学生严谨规范,可是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于是很多教师就把这些概念强加于学生。其实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即使学生的语言很模糊,但是学生能够明白其运算的过程,其中有的学生这样说道:“三个数相加,既可以先算前两个,也可以先算后两个。”这样的表述学生已经很清楚加法结合运算规律了,教师就不要把符号表征硬塞给学生。
2.揭示的不严密,形成渐进认知
新课的改革,课堂教学要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要强调教育要回归“人性”,要能着眼于适应将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在课堂上学生适度模糊的表达,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允许表达概念的不严密,恰恰是为严密的概念提供了探索的需求,学生就会在模糊的概念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修正自己模糊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那样误差,导致没能实现对结论的精准的感知。看似课堂上学生很失败,可是这就是学生经历的不严密的数学,就是因为这些误差的产生,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再次的操作中,会更加的谨慎、嚴谨。
3.概念术语的口语化,强化个性表达
在教学中很多教学不会“等待”,看到学生不说话,就直接把相关的概念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给学生听,其实教师要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空白,创设一种空间,让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的事例去表达,内化概念的本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负数”时,学生对负数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笔者在教学中就是借助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观看笔者的演示中,开始画图、列式、文字表达等方式来描述心中的“-3”,这样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各种的表征就能精彩呈现。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童化的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虽然有的学生表述不清,但是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已经逼近概念。
二、重视童化表达,逼近概念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的概念做一些“非正规的解释”。学生在表述中,可能与正确概念相差很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尊重学生这样的童化表达,允许儿童“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教师在适度地引导学生去纠正,这样就能逐步让学生逼近概念的本质
1.借生活经验,激励童化理解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是一个外在规则控制的过程,而是一个觉醒、成长的过程。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经验,充分有效地运用,这样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自觉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这样的题目:“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开始尝试着运用自己已储备的生活经验开始解释,有的学生说道:“要围成的面积最大,例如几个人手拉着手尽力后退,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最大的圆,可是在围成其他的图形,只是部分人用力,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只是四个角人用力向后退。”学生就是借助学生生活中游戏的场景,运用儿童的语言巧妙的解释了概念的本质,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去掉一些烦琐的计算,学生还看不懂,这样的解释教师应该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去运用自己储备的生活经验去童化数学的概念。
2.调动数学直觉,尊重儿童方式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靠着直觉的经验去理解问题,其实直觉是让人难以琢磨、充满活力的力量,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直觉的思维就是学生看到问题能够很快发现解决问题思路,这个思路或许是正确,但是在每一个细节上又是模糊不清,这就是直觉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2×5+8×2”学生没有接触到乘法的分配率,很多学生就是按照顺序进行着计算,可是聪明的孩子就会发现,5个2加上8个2就是13个2。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速度就远远大于书写的速度,这样就能为后面学生乘法的分配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有个童化的表达,逼近概念的理解,这样就能有效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佳栋,王乃涛.“临近概念”:让概念学习从模糊走向精确[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7年12期,
[2]霍玉洪.师范类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