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教学方法;直
观材料;问题;史实;图
表;历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49—01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纷繁,且头绪众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望而生畏。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从直观材料入手进行讲授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想史的部分教师比较难讲,难就难在其非常抽象。教师如果能先从直观材料入手进行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由形象到抽象,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
例如,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小工商业者和平民的利益。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从“兼爱”、“非攻”、“尚贤”等内容讲起,会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教师不妨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墨子的生活和墨子的服饰,说明其代表的社会阶级,最后再转入教材内容,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于复杂的头绪,可从某一个问题进行突破
同一个历史时期,往往出现多个历史事件,其头绪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最忌多头并进,倒不如先从某一个问题进行突破,然后逐个解决其他问题。这样一来,无论头绪多么复杂,也可让学生一清二楚。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内容繁杂、头绪众多,其中所引用的史实相互关联,却又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将教学内容按课文编排顺序进行讲授,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我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先全面讲述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而后再讲俄国如何“趁火打劫”。教材经过这样的处理,以英、法侵华为主线,辅之以俄国侵华的副线,则主次分明、史实清晰。
三、对于概念化的词句,可用具体的史实予以补充说明
历史教材中概念化的词句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对于概念化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课时,则可以用具体的史实予以补充说明。
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节中,教材只简单提及了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的处世态度,除了这一结论式的交代外,再无其他说明。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结论,使学生真正掌握这句话的内涵,我是这样向学生介绍的:庄子早年曾当过管理漆园的小官,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觐见魏王时穿着破衣烂衫,但却严词拒绝了出任楚国相国。通过介绍庄子的经历,说明了他不图名利、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处世态度。这样一来,“鄙视富贵利禄”就不是一句令人费解的“空”话了。
四、对于纷繁的教学内容,可用图表进行辅助教学
对于纷繁的教学内容,教师除了用语言讲授外,还可以辅之以图表,把一些内容列表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教师可以把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家、主要与会人员和会议决议等内容列成表格进行比较。
图表这一辅助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教师可在授课之后,将设计相关图表作为练习,由学生动手完成;也可在复习时进行列表比较,防止学生知识的混淆;还可在进行新课讲授时,通过列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图表的优越性在于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以简驭繁、直观性强。因此,图表的设计,一忌包罗万象;二忌文字冗长。
五、对于严肃的史实,可通过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变枯燥为生动
在教学中,教师使史实故事化,或者在史实讲授中穿插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高中历史教学受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允许教师把历史情节和过程任意铺叙和描述。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节历史课上,至少要把握住一两处重要的史实,适当地予以补充具体的故事内容,从而变枯燥为生动,令学生对严肃的史实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为强调波旁王朝的腐败,教师可以引用路易十五所写日记中的片段(日记中记载了有关王室成员荒淫无耻的生活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的难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当然,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绝不是指教师可以随意编造一些情节,历史教学内容应忠实于历史的真实。
观材料;问题;史实;图
表;历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9(A)—0049—01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纷繁,且头绪众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望而生畏。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从直观材料入手进行讲授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想史的部分教师比较难讲,难就难在其非常抽象。教师如果能先从直观材料入手进行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由形象到抽象,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
例如,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小工商业者和平民的利益。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从“兼爱”、“非攻”、“尚贤”等内容讲起,会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教师不妨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墨子的生活和墨子的服饰,说明其代表的社会阶级,最后再转入教材内容,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于复杂的头绪,可从某一个问题进行突破
同一个历史时期,往往出现多个历史事件,其头绪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最忌多头并进,倒不如先从某一个问题进行突破,然后逐个解决其他问题。这样一来,无论头绪多么复杂,也可让学生一清二楚。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内容繁杂、头绪众多,其中所引用的史实相互关联,却又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将教学内容按课文编排顺序进行讲授,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我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先全面讲述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而后再讲俄国如何“趁火打劫”。教材经过这样的处理,以英、法侵华为主线,辅之以俄国侵华的副线,则主次分明、史实清晰。
三、对于概念化的词句,可用具体的史实予以补充说明
历史教材中概念化的词句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对于概念化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课时,则可以用具体的史实予以补充说明。
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节中,教材只简单提及了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的处世态度,除了这一结论式的交代外,再无其他说明。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结论,使学生真正掌握这句话的内涵,我是这样向学生介绍的:庄子早年曾当过管理漆园的小官,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觐见魏王时穿着破衣烂衫,但却严词拒绝了出任楚国相国。通过介绍庄子的经历,说明了他不图名利、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处世态度。这样一来,“鄙视富贵利禄”就不是一句令人费解的“空”话了。
四、对于纷繁的教学内容,可用图表进行辅助教学
对于纷繁的教学内容,教师除了用语言讲授外,还可以辅之以图表,把一些内容列表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教师可以把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家、主要与会人员和会议决议等内容列成表格进行比较。
图表这一辅助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教师可在授课之后,将设计相关图表作为练习,由学生动手完成;也可在复习时进行列表比较,防止学生知识的混淆;还可在进行新课讲授时,通过列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图表的优越性在于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以简驭繁、直观性强。因此,图表的设计,一忌包罗万象;二忌文字冗长。
五、对于严肃的史实,可通过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变枯燥为生动
在教学中,教师使史实故事化,或者在史实讲授中穿插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高中历史教学受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允许教师把历史情节和过程任意铺叙和描述。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节历史课上,至少要把握住一两处重要的史实,适当地予以补充具体的故事内容,从而变枯燥为生动,令学生对严肃的史实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为强调波旁王朝的腐败,教师可以引用路易十五所写日记中的片段(日记中记载了有关王室成员荒淫无耻的生活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的难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当然,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绝不是指教师可以随意编造一些情节,历史教学内容应忠实于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