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地球日趋成为一个地球村,国际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途径。基础医学是医学门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出发,总结了我国关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并通过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提出了加强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转变,并进一步阐述了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70-03
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新形势新时期下研究生的培养也必将有新的要求。应对不同类型、多种规格和各种层次人才的市场需要,多样化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成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 、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一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专业式培养并存的制度。在建立新中国以前,对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学徒式培养与专业式培养并存,但那时主要还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二是专业式培养的制度。契合1978年改革开放的契机,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研究生数量也迅速增加,传统研究生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式培养走向主导地位;三是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培养的制度。2004年学制的改革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灵活的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年制;四是硕博连读培养的制度,有机结合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2007年,1+4 硕博连读制度揭开了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新面纱;五是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制度。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逐步国际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促使了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产生,也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途径以及迫切需要完善的发展方式。
二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
契合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康庄大道,探索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经验教训:[2]
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由学术型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发展,即医学研究生已经逐步走向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到能够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道路。
建设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基本知识平台的构建,覆盖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多种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比较推广的即是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优秀教材的选择,教材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医学动态,亲自操笔编写,完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
加大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导师责任制度和导师资助制度。导师是影响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制定选拔导师的量化标准,完善导师审核机制,明确导师的要求和条件,重视导师地位,实施岗前培训,杜绝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并定期召开导师总结会议,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吸纳多方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强化医学研究生师资队伍。
塑造良好氛围,搭建科研舞台。突飞猛进的科学发展,日益涌现的新问题无不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知识渊博的导师也未必全部知道。因此,对于学术氛围的塑造,科研舞台的搭建必不可少,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需要贯彻落实的战略方针。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有效的举措,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是行而有效的策略。建立国际交流、互通有无等等都是有效的渠道。
三 、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对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启示1.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在地域文化和教育制度上与美国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等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招生原则的差异:“进门”指标不同,“出门”制度不一样。在“进入大学校门”方面,在我国高校招生基本实行的都是“全国统考,分数定成败”,而在美国要想进入名牌大学就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体现在:SAT考试→高中学分→中学平均成绩→推荐信→大学个别面试;[3]对于“走出大学校门”,我国基本奉行只要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都能顺顺利利地拿到文凭,获取学位;而在美国,就不能如此高枕无忧,美国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就必须付出更多。
培养方式的差异:内部结构不同,专业“面积”不一样。本科教学为纵向,科学研究为横向,纵横交错是高校标准的内部结构。在我国基本是纵横相同,而在美国一流大学都是简单的纵向,丰富的横向;对于专业的界定和覆盖范围方面,我国专业划分精细,进入大学基本就确定了哪个学院、什么系别,而在美国,培养人才是首位,专业培训是次要,如哈佛的“七艺”,耶鲁的“通识教育”等。
管理学生方法的差异:大处抓,小处管。我国因为专业的细分,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是分配到了院系,即使学位授予都按院系授予;而美国对于学生的管理,始终贯彻的是全校统一管理。
教育思想的差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区别。美国对于教育的国际化十分重视,甚至把学校国际化水平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而我国虽然目前也逐步走向世界,面对国际,但相对而言国际化的理念还比较薄弱,同时师资、经费等方面也相对缺乏,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2.加强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几点转变
扬长避短,基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维和方式,实现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录取指标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录取方式,综合考生个方面的素质,建立适当的竞争形式和淘汰机制,如可以结合考生高中三年具体的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处事能力等,综合和考生高考成绩来确定最终的录取人员等;二是采取学科培养宽口径形式。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社会需要专业适应同时又社会适应的创新型人才,要调整改造现有相关专业,拓展专业口径,并可以尝试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三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实施多元化、具体化、个性化方针。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所谓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个性。因此,在培养共性精英的同时,还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四是基于本土,走向国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迅猛前进,人才不再是一个国家单独的人才,地球也逐步变为地球村,人才的培养要立足本土特点,放眼国际需求,培养世界通用的国际型人才。
四 、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对于基础医学
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因此,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意义重大。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
1.储备师资力量,建立导师队伍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是对于本科知识的提升与应用,所接触所学习的都是医学的前沿科学。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牢靠,科研水平必须高深;其次重视科研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再者,学校方面还应该注意健全学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制度,[5]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2.与时俱进,确定培养方向,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
何人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才能行而有效地向之前进。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当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本土实际加以应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明确每一个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3.与国际接轨,改革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对策,向世界靠齐,更新基础医学研究生管理办法
基础医学是一门重要并且实用的学科,单纯的书本培养肯定满足不了学科的要求,因此,对于导师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具体可以采取下列相关措施:邀请国内外知名基础医学专家、教授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进行国际化培训或组织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去高校深造;组织或参与基础医学国际学术会议;注重实践,加强学以致用;加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可以共同研发、合作教学或采取国际交流生政策等。
4.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贯彻落实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以及导师助理政策
培养品学兼优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应当聘请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导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加大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力度,并设置导师助理,协助导师的同时,完善自我。此外,要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也是必要的投资,并对于国际科技资源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努力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就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基础医学的培养应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开始,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周兰芳.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回顾与总结[J].医学信息,2011,24(07).
[2]周玲,丁云波.云南发展农科研究生教育对策探析[J].学术探索,2001(S1).
[3]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5,(05).
[4]丁先琼,柳景,鲁平俊.云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3,(S1).
[5]高飞.关于当前我国民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新思考[J].学术探索,2002,(2).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70-03
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新形势新时期下研究生的培养也必将有新的要求。应对不同类型、多种规格和各种层次人才的市场需要,多样化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成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 、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一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专业式培养并存的制度。在建立新中国以前,对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学徒式培养与专业式培养并存,但那时主要还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二是专业式培养的制度。契合1978年改革开放的契机,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研究生数量也迅速增加,传统研究生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式培养走向主导地位;三是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培养的制度。2004年学制的改革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灵活的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年制;四是硕博连读培养的制度,有机结合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2007年,1+4 硕博连读制度揭开了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新面纱;五是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制度。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逐步国际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促使了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产生,也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途径以及迫切需要完善的发展方式。
二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
契合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康庄大道,探索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经验教训:[2]
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由学术型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发展,即医学研究生已经逐步走向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到能够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道路。
建设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基本知识平台的构建,覆盖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多种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比较推广的即是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优秀教材的选择,教材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医学动态,亲自操笔编写,完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
加大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导师责任制度和导师资助制度。导师是影响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制定选拔导师的量化标准,完善导师审核机制,明确导师的要求和条件,重视导师地位,实施岗前培训,杜绝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并定期召开导师总结会议,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吸纳多方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强化医学研究生师资队伍。
塑造良好氛围,搭建科研舞台。突飞猛进的科学发展,日益涌现的新问题无不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知识渊博的导师也未必全部知道。因此,对于学术氛围的塑造,科研舞台的搭建必不可少,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需要贯彻落实的战略方针。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有效的举措,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是行而有效的策略。建立国际交流、互通有无等等都是有效的渠道。
三 、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对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启示1.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在地域文化和教育制度上与美国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等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招生原则的差异:“进门”指标不同,“出门”制度不一样。在“进入大学校门”方面,在我国高校招生基本实行的都是“全国统考,分数定成败”,而在美国要想进入名牌大学就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体现在:SAT考试→高中学分→中学平均成绩→推荐信→大学个别面试;[3]对于“走出大学校门”,我国基本奉行只要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都能顺顺利利地拿到文凭,获取学位;而在美国,就不能如此高枕无忧,美国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就必须付出更多。
培养方式的差异:内部结构不同,专业“面积”不一样。本科教学为纵向,科学研究为横向,纵横交错是高校标准的内部结构。在我国基本是纵横相同,而在美国一流大学都是简单的纵向,丰富的横向;对于专业的界定和覆盖范围方面,我国专业划分精细,进入大学基本就确定了哪个学院、什么系别,而在美国,培养人才是首位,专业培训是次要,如哈佛的“七艺”,耶鲁的“通识教育”等。
管理学生方法的差异:大处抓,小处管。我国因为专业的细分,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是分配到了院系,即使学位授予都按院系授予;而美国对于学生的管理,始终贯彻的是全校统一管理。
教育思想的差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区别。美国对于教育的国际化十分重视,甚至把学校国际化水平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而我国虽然目前也逐步走向世界,面对国际,但相对而言国际化的理念还比较薄弱,同时师资、经费等方面也相对缺乏,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2.加强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几点转变
扬长避短,基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维和方式,实现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录取指标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录取方式,综合考生个方面的素质,建立适当的竞争形式和淘汰机制,如可以结合考生高中三年具体的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处事能力等,综合和考生高考成绩来确定最终的录取人员等;二是采取学科培养宽口径形式。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社会需要专业适应同时又社会适应的创新型人才,要调整改造现有相关专业,拓展专业口径,并可以尝试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三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实施多元化、具体化、个性化方针。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所谓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个性。因此,在培养共性精英的同时,还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四是基于本土,走向国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迅猛前进,人才不再是一个国家单独的人才,地球也逐步变为地球村,人才的培养要立足本土特点,放眼国际需求,培养世界通用的国际型人才。
四 、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对于基础医学
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因此,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意义重大。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
1.储备师资力量,建立导师队伍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是对于本科知识的提升与应用,所接触所学习的都是医学的前沿科学。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牢靠,科研水平必须高深;其次重视科研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再者,学校方面还应该注意健全学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制度,[5]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2.与时俱进,确定培养方向,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
何人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才能行而有效地向之前进。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当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本土实际加以应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明确每一个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3.与国际接轨,改革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对策,向世界靠齐,更新基础医学研究生管理办法
基础医学是一门重要并且实用的学科,单纯的书本培养肯定满足不了学科的要求,因此,对于导师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具体可以采取下列相关措施:邀请国内外知名基础医学专家、教授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进行国际化培训或组织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去高校深造;组织或参与基础医学国际学术会议;注重实践,加强学以致用;加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可以共同研发、合作教学或采取国际交流生政策等。
4.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贯彻落实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以及导师助理政策
培养品学兼优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应当聘请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导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加大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力度,并设置导师助理,协助导师的同时,完善自我。此外,要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也是必要的投资,并对于国际科技资源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努力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就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基础医学的培养应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开始,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周兰芳.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回顾与总结[J].医学信息,2011,24(07).
[2]周玲,丁云波.云南发展农科研究生教育对策探析[J].学术探索,2001(S1).
[3]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5,(05).
[4]丁先琼,柳景,鲁平俊.云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3,(S1).
[5]高飞.关于当前我国民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新思考[J].学术探索,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