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目的。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很多语文教师投入很多精力都无法做好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认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59-02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一个人能否正确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师生双方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反馈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学生的实质参与,只有教师的独角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参與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在课堂上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也可以教,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或者想象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到前边去讲,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对自己讲课的速度、方法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建议,这样,学生提高了,教师也提高了,做到了“教学相长”。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将现成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并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永远是被动的、消极的、应付的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理念,让学生体味到主动学习的成功的快乐,这也成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任何知识的学习首先是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教会学生按阅读顺序进行阅读。阅读顺序表面是文章叙述的顺序,实质上就是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层分段,让学生按文章的部分逐步进行阅读分析。第二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可以在同一篇文章中,对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进行比较。第三是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可以复述课文,可以模拟采访、导游,也可以模拟辩论。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可以是扩写,可以是续写,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莫过于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就会越勤奋执著、不知疲倦地学习探索,而且,越是不停地研究,就越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的循环。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用悬念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思结合,但重点在于思考,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大胆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思维、讨论、训练。二是要时刻把握课堂的进度、节奏,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而不能总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让学生放任自流。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主动阅读的习惯,他们都能做到课前预习,一边阅读一边做读书笔记,能够查字典、词典,能够重点摘抄,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没有把眼睛死死盯在课本上,而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只要有时间,就手不释卷,培养了语感,不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水平也随之进步,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仅仅将阅读的范围限制在课内的课文,即使课文分析得再透彻,读死书,死读书,最终也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做法非常好。魏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没有将学生的眼光束缚于课本,而是将报纸、期刊、小说引进课堂,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精读和泛读的习惯,要求学生按照平时制定的阅读常规进行阅读练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系统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时,我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就肯定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
总之,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位置,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主动权,自觉地去学会理解,学会质疑,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陈惠霞,卢维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5,23.
[2]苏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2).
[3]袁俊.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读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59-02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一个人能否正确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师生双方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反馈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学生的实质参与,只有教师的独角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参與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在课堂上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也可以教,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懂,或者想象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到前边去讲,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对自己讲课的速度、方法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建议,这样,学生提高了,教师也提高了,做到了“教学相长”。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将现成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并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永远是被动的、消极的、应付的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理念,让学生体味到主动学习的成功的快乐,这也成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任何知识的学习首先是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教会学生按阅读顺序进行阅读。阅读顺序表面是文章叙述的顺序,实质上就是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层分段,让学生按文章的部分逐步进行阅读分析。第二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可以在同一篇文章中,对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进行比较。第三是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可以复述课文,可以模拟采访、导游,也可以模拟辩论。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可以是扩写,可以是续写,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莫过于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就会越勤奋执著、不知疲倦地学习探索,而且,越是不停地研究,就越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的循环。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用悬念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思结合,但重点在于思考,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大胆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思维、讨论、训练。二是要时刻把握课堂的进度、节奏,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而不能总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让学生放任自流。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主动阅读的习惯,他们都能做到课前预习,一边阅读一边做读书笔记,能够查字典、词典,能够重点摘抄,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没有把眼睛死死盯在课本上,而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只要有时间,就手不释卷,培养了语感,不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水平也随之进步,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仅仅将阅读的范围限制在课内的课文,即使课文分析得再透彻,读死书,死读书,最终也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做法非常好。魏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没有将学生的眼光束缚于课本,而是将报纸、期刊、小说引进课堂,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精读和泛读的习惯,要求学生按照平时制定的阅读常规进行阅读练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系统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时,我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就肯定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
总之,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位置,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主动权,自觉地去学会理解,学会质疑,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陈惠霞,卢维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5,23.
[2]苏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2).
[3]袁俊.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读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