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Pulitzer 普利策和他的报业集团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7年4月10日,约瑟夫·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东南马科城。父亲是马扎尔犹太部族一个有名望的粮食商人。这原本幸福的家庭,却由于父亲的猝死而蒙上了不幸的阴影。后来,母亲改嫁给另外一个商人。继父性格暴躁,与普利策格格不入。于是,普利策17岁那年,便离开了家,只身辗转来到了美国。
  初到美国,普利策靠干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谋生,他做过水手,当过工人,扮演过马车夫的角色……但他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因为他骨瘦如柴,不宜干重活;此外他自尊心太强,感情易冲动而不能服从雇主生硬的命令。可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对他多么不公,普利策始终不放弃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普利策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位于第五大道和洋槐大街的商业图书馆里。
  一次,普利策和另外几十个人每人交了5美元给一位答应介绍他们到甘蔗种植园工作的推销商。他们乘上了一艘充满恶臭的小轮船,不久被甩在了城南30多英里的地方。当小轮船径自开走时,他们才醒悟过来:上当受骗了。普利策一气之下写了一篇揭穿这个骗局的文章,《西方邮报》竟发表了这篇文章——未来著名的报业大王的处女作就这样诞生了。
  《西方邮报》是普利策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它是一家德文报社,坐落在第五大道和市场大街交叉口处的4层大楼内。他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在那宽敞舒适、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读书看报写文章。在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后,普利策终于迈人了这座他梦寐以求的大楼。但在报社里,他基本上是做打杂的事,偶尔写一些短文章。不过正是在这里,普利策结识了约翰逊·帕特里克律师和麦克道尔医生。
  后来,普利策的朋友约翰逊·帕特里克又帮助他找到了一份更适合的工作,负责铁路铺设权的备案工作。他能将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复杂的条文记得滚瓜烂熟,这一点无疑是一名优秀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由于普利策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他给约翰逊·帕特里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约翰逊·帕特里克很快在报社里给普利策找了一张旧办公桌,让他攻读法律,并可以无偿地使用他们的图书馆。那时普利策到美国已近4年,这是他第一次从东奔西走、疲于糊口的境地中走出来,能够比较安稳地坐下来读书、学习。普利策内心深处的雄心大略在冬眠了多年之后才得以复苏。普利策在看书休息时常去弈棋室下棋,他以高超的进攻型棋艺结识了日后对他产生极大影响的人物——卡尔·舒尔茨。
  1868年,是普利策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
  饱经沧桑的普利策逐渐悟出了一个真理: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靠勇气,更重要的是靠知识和能力,靠个人素质的提高。于是他更加孜孜不倦地自学法律、英语以及写作技能,终于在1868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随后他放弃了奥地利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
  1868年底,《西方邮报》需要招聘一名记者,普利策被雇用了。他从一个流浪汉成为一名用笔作剑的战士,愿望终于实现了。也许当时普利策并没有想到:这只不过是他万里报业征程上的第一步。
  在犹太商人看来,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普利策一心想有一张自己的报纸。
  南北战争后,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电讯、印刷工具的改进,都促进了报业的发展。纽约的《先驱报》和《太阳报》在形式上变化多样,登载的文章文笔辛辣,上讽总统,下述民情。而相比之下,《西方邮报》上刊载的文章却缺乏味道。这时的普利策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每篇新闻报道都要反复琢磨、思考,有了新意才发表。他的拼搏精神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社会的信任,而且也成为共和党的重要代表。
  共和党人霍勒斯·格里利是《纽约论坛报》的主编,他的报纸和他的社会改革的理论受到舒尔茨和普利策的支持。所以,当格里利在1872年参加总统竞选时,他们两人积极为他呐喊助威。尽管格里利竞选失败,可普利策以他那精湛的讲演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竞选的失败却使《西方邮报》的读者数目日益减少。舒尔茨和普雷托里斯对政治风云感到十分沮丧,他们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德国籍的读者,因此把《西方邮报》的最大控股权卖给了普利策。普利策在这份不景气的报纸上小试牛刀,结果没过多久,《西方邮报》的发行量又上去了。后来舒尔茨觉察到如果让普利策继续干下去,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拥有《西方邮报》的全部权力。于是,精明的舒尔茨和普雷托里斯又赶快以3万美元的高价买回了《西方邮报》的多数股份,普利策从中赚了一笔钱。
  普利策的精明终于给他带来了滚滚财源。他从前的政治盟友、如今的《环球日报》老板麦基,因为没有经销权而不能发展他的报纸。而《密苏里报》的老板菲什巴克是西方联合通讯社的成员之一,比《环球日报》拥有更多优先权。普利策看出《密苏里报》将要破产,就及时在拍卖会上买下了它。接手后,他只办报一天,就把它的经销权卖给了《环球日报》,又把它的印刷设备卖给了几个正打算办报的德国人。这下,普利策又从中赚了一笔,他变成有钱人。但普利策的奋斗目标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拥有自己的报纸。
  这时,他结识了一位十分漂亮,年仅23岁的姑娘凯特·戴维斯。凯特·戴维斯出生于乔治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城中的一名法官,母亲凯瑟琳也是名门之后。
  1878年6月19日,普利策与戴维斯在华盛顿圣公会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普利策夫妇的蜜月是在欧洲度过的。普利策没有完全沉迷于新婚的幸福之中,他利用假期研究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历史,并为《太阳报》撰写了一系列稿件。
  当他们从欧洲度完蜜月回到圣路易斯时,普利策听说《圣路易斯电讯报》由于亏损,被迫宣布破产而举行拍卖,他敏锐地意识到机会又来了,于是找了一个中间人为他出面投标。最后,普利策仅以2500美元的低价从拍卖场上买下了这份报纸。年已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自己的报纸。而后,他又改造了几家大报纸,他以独特的办报理念,最终赢得了客户,赢得了持续增长的发行量。
  1883年,普利策以34.6万美元买下了创办于1870年的《世界报》。《世界报》在短期内就获得了成功,再次找到了它的读者。
  普利策曾向林肯谈起他的办报秘诀时说:“报纸首先应该是极具创意与吸引力的,而且要具备真实可靠性;其次,报纸要有斗争性,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而且每天至少要有一条独特新闻,每期都应该有爆炸性新闻;第三,报纸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只给少数特权阶级。要想办报成功,就要雅俗共赏。”他的《晨报》、《晚报》、《星期日报》每年至少赢利100万美元,他的《邮讯报》从1908年到1911年年均赢利49万美元。
  普利策一直重视人才教育,1903年,他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资创办新闻学院,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新闻学院成立了,现在它是一所专门培养新闻学研究生的学院。普利策留下遗嘱要捐赠25万美元作为基金设立“新闻奖”。如今,“普利策新闻奖”巳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1911年10月29日,约瑟夫·普利策病逝,享年64岁。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犹太10大商人的经商大智慧》 编著:仲侯 等)
其他文献
最近,美国国务院公布总统及政府高官个人收受国礼清单,其中赖斯收到的礼品最贵,大部分是珠宝首饰,价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不等,收礼官员如果心仪此礼品,须自己花钱买回去,其余皆上交国库。钻石、珍珠、翡翠、美元,如此豪华国礼,都是为了讨好美国,实质是一种贿赂行为。美国居然将此清单及估价公布于众,人民一定欢迎政府的透明,而行贿国家则会感到尴尬,有损尊严及国格。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如果关系好,讲友谊
期刊
引文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1948年10月6日生于吉林省敦化市,2004年7月7日逝世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历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玛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等职。    杨小凯教授原是武汉大学的讲师,1983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国际贸易顶尖学者迪克西特和格罗斯曼,并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嗣后,他到哈佛大学作博士后,再后来被澳大利亚玛纳什
期刊
引言 经过5年苦苦等待、秘密通信和屈指可数的约会,他终于忍无可忍,将姑娘的父亲告上了法庭。借助法院的判决,他和她终走到了一起。   1840年9月12日,19世纪的两位伟大艺术家罗伯特·舒曼(1810~1856年)和克拉拉·维克(1819~1896年)结为连理,那恰好是克拉拉21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们的婚姻在音乐史中独树一帜——他们相互吸引并且不离不弃,不仅因为有共同的音乐经历、相互的情感依恋,还因
期刊
引言 傅泾波,1900年出生于满族正红旗的一个贵族之家。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1920年,成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和助手,长期伴随在司徒雷登左右,司徒雷登返美后,傅泾波一家也移居美国,司徒雷登的晚年全赖傅氏一家照料。1988年,傅泾波在美病逝,享年88岁。     在燕京,傅泾波是个谜一般的人物,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这样写到:“傅泾波之于我,就像我的儿子、同伴、秘书和
期刊
这是一场并不浪漫的包办婚姻。启功本以为,为了不违母命而娶章宝琛,是人生的不完美。却不料,她竟成了他难得的知己,并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给了他无尽的幸福。  启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1周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和姑姑艰难地拉扯他长大。20岁时,母亲为他提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名叫章宝琛的姑娘,比他大2岁。此时的启功全身心地扑在对事业的选择上,并没有成家的念头,但望着母亲被生活打磨得粗糙的双手,他点了头
期刊
莉兹·默里是一个美国“80后”女孩,因家庭不幸,从小四处流浪。但她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挫折。她用2年时间完成了4年高中学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如今,她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的自传《破晓》受到读者追捧,她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  莉兹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最破烂的街头,父母染上毒瘾和艾滋病,生活无以为继,莉兹8岁开始就不得不上街乞讨。  莉茲的母亲天生有
期刊
2004年底,国际航空联盟决定在亚洲遴选一座有超级吞吐能力且在软硬件上都过得硬的机场,作为国际客运及货运的航空枢纽,以及各个国际航班的中转站。  如果哪家机场能最终入选,那么每年在收取停机费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等方面,就将会有近2亿美元的收入。  消息一出,亚洲各国机场纷纷申报,都想将这块肥肉据为己有。最终,凭借着机场现有的吞吐能力和未来已定下的扩建规模,中国浦东机场和韩国仁川机场进入了最后的PK。 
期刊
有个美国商人在日本大阪考察市场。一天,他突发奇想:为了迎合亚洲人的口味,是否可以向日本人提供价廉物美的肉馅面包?  就在他筹备开业时,日本的商人都笑话他,认为在习惯于食大米的日本推销肉馅面包,无疑是往死胡同钻。但美国商人却不这么认为,他发现,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体质弱,这可能同食大米有关;同时他又看到,美国的肉馅面包店的效应正在向全世界发展。基于这两点,他认为,同样是关于“嘴巴”的商品,在美国能畅
期刊
张中行是香河县东河屯镇人,17岁时正式结婚。妻子是个文盲,小脚,相貌平平,性格温顺。张中行在外面上学,只寒暑假回家相聚一下。他在北京大学国文系读书,知书达礼,满腹经纶。他跟有文化的小自己5岁的杨沫聊天,比跟已结婚5年,岁数比自己还大,彼此没话说的农村妻子有意思得多。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彼此印象都相当好。  张中行在杨沫的心目中,简直光芒四射。他待人认真负责,处事严谨,治学勤奋,多情多义……杨沫与他的
期刊
引言 仰融:原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2年,“华晨汽车”美国上市,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第一”的案例。2002年5月,出走美国。10月,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随后,他越洋起诉辽宁省政府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资产侵权,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     1991年,仰融决定从商时,一位参加过延安“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