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看到一篇热点文章,讲怎样教育孩子。观点很常见,就是父母不能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被父母的情绪吓出心理阴影。
我有点怕看这类文章,尤其怕看后面的跟帖。
我总觉得,这些文章不只是在教人怎么做父母,也是在吓唬人,轻易做不得父母。跟帖中,随处可见对父母的失望与仇恨。文中举了许多真实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电视上的明星。他们的育儿方法被断章取义地示众,作为反面教材,想想都觉得可怕。作者下笔还有几分客气,后面的评论就无所顾忌了,骂得花样百出。
这些指责,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吗?
也许好了一点。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出了气。以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有问题,人们都说孩子错了,父母永远正确,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知道,父母也有错的可能,开始反思父母的责任。这是这几十年最重要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指责仍然假定,问题是缘于个人的原因。这个套路千年未变:出了问题,一定是有人犯了错,要对犯错的人严肃批判。
批判归批判,被批判的人,是否真能“改邪归正”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篇这样的文章火爆一时,引发共鸣:“说得太好了,真该让所有做父母的人看一看!”这一现状本身就是答案:观点深入人心,执行效果不佳。
人身上并没有那么一个按钮,一端是错误,一端是正确,认同一篇文章的道理,找到按钮所在,从“错误”拨到“正确”,就解决了问题。
一件事说了要改,能不能真的改变,这不好说。说到做不到的情况不少见。一切跟心情有关的事,都不由自己的理智做主。一个人难过到极点时,想让自己不再难过、振作起来,你知道有多难。外人以为是说得不够大声,一遍遍提高音量,但这个人仍旧做不到。这个人自己也以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在头脑中不断自责。越做不到越严苛,乃至怒吼和谩骂。
但是没有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理智产生于大脑新皮层,其力量无法与大脑核心的情感中枢相匹敌。我有很多做父母的朋友,都有一时冲动、后悔莫及的时候:唉,当时气急了,吼了小朋友,现在想想真后悔……
怎么办?给他们看这篇文章,告诉他们控制情绪有多正确吗?
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只是忙碌了一天,累的时候就容易烦躁。烦躁时,就希望有稍微顺心遂意的片刻。更不要说也许还有委屈,还有孤独,还有对他人表达不出的愤怒和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怀疑。在那个时候,一旦孩子哭闹、惹事,给紧绷的神经施加一丁点的刺激,或是从他们身上透出自己厌憎的某个影子,顿时就会无名火起,什么正确的理念,那一刻都抛到九霄云外。
希望做到什么和真的有能力做到什么,是两回事。
别人常常问我,学了十几年心理学,做了那么多自我观察和反思,对自己的人生有多大影响。我诚实地告诉他们,跟十几年前相比,我的脾气似乎好了一点点,有时候陷入情绪中,走出来的过程,快了一点点。
他们总以为我在谦虚:怎么会是一点点?但真的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我也觉得得来不易。
我有点怕看这类文章,尤其怕看后面的跟帖。
我总觉得,这些文章不只是在教人怎么做父母,也是在吓唬人,轻易做不得父母。跟帖中,随处可见对父母的失望与仇恨。文中举了许多真实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电视上的明星。他们的育儿方法被断章取义地示众,作为反面教材,想想都觉得可怕。作者下笔还有几分客气,后面的评论就无所顾忌了,骂得花样百出。
这些指责,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吗?
也许好了一点。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出了气。以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有问题,人们都说孩子错了,父母永远正确,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知道,父母也有错的可能,开始反思父母的责任。这是这几十年最重要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指责仍然假定,问题是缘于个人的原因。这个套路千年未变:出了问题,一定是有人犯了错,要对犯错的人严肃批判。
批判归批判,被批判的人,是否真能“改邪归正”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篇这样的文章火爆一时,引发共鸣:“说得太好了,真该让所有做父母的人看一看!”这一现状本身就是答案:观点深入人心,执行效果不佳。
人身上并没有那么一个按钮,一端是错误,一端是正确,认同一篇文章的道理,找到按钮所在,从“错误”拨到“正确”,就解决了问题。
一件事说了要改,能不能真的改变,这不好说。说到做不到的情况不少见。一切跟心情有关的事,都不由自己的理智做主。一个人难过到极点时,想让自己不再难过、振作起来,你知道有多难。外人以为是说得不够大声,一遍遍提高音量,但这个人仍旧做不到。这个人自己也以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在头脑中不断自责。越做不到越严苛,乃至怒吼和谩骂。
但是没有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理智产生于大脑新皮层,其力量无法与大脑核心的情感中枢相匹敌。我有很多做父母的朋友,都有一时冲动、后悔莫及的时候:唉,当时气急了,吼了小朋友,现在想想真后悔……
怎么办?给他们看这篇文章,告诉他们控制情绪有多正确吗?
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只是忙碌了一天,累的时候就容易烦躁。烦躁时,就希望有稍微顺心遂意的片刻。更不要说也许还有委屈,还有孤独,还有对他人表达不出的愤怒和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怀疑。在那个时候,一旦孩子哭闹、惹事,给紧绷的神经施加一丁点的刺激,或是从他们身上透出自己厌憎的某个影子,顿时就会无名火起,什么正确的理念,那一刻都抛到九霄云外。
希望做到什么和真的有能力做到什么,是两回事。
别人常常问我,学了十几年心理学,做了那么多自我观察和反思,对自己的人生有多大影响。我诚实地告诉他们,跟十几年前相比,我的脾气似乎好了一点点,有时候陷入情绪中,走出来的过程,快了一点点。
他们总以为我在谦虚:怎么会是一点点?但真的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我也觉得得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