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擎天反击毒蝎计划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年某月某日清晨5时48分,澎湖海军荣光营区导弹控制中心警报声大作,因为接到要执行“捶妖计划”的绝对机密任务电报,准备发射70枚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发的“疾风”4号陆对海超声速掠海反舰导弹,攻击大陆广东澄海空军基地。
  “疾风”4号导弹长6.2米,弹径0.84米,飞行速度2200千米/小时,但射程只有170千米,如何攻击远在320千米外的“澄海机场”?难道台湾被打昏头子不成?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发的各式导弹都按照国际限武规定,射程均不超过290千米,不过台湾中山科学院在生产过程动了一点手脚。超音速掠海导弹贴海飞行的射程不远,是因为飞行体越接近海面,空气密度就越高,而飞行阻力也就越大,这意味着飞、行同样的距离,导弹会耗费较多的燃料。也就是说,相同重量的燃料,导弹以“贴海飞行”时的距离最短;反之,高空中的空气稀薄会使空气阻力较小,导弹使用相同重量的燃料可飞行较远的距离。依据试验,两枚完全相同的导弹,一枚全程保持“高”高度飞行,另一枚则“贴海”飞行,结果前者的飞行距离可达后者的2.7倍。
  台湾中山科学院对外宣称:“疾风”4号导弹是陆基超音速掠海反舰导弹,但它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飞行模式,即高空模式。所谓高空模式就是在导弹的“固体燃料助推器”脱离以后,一直到抵达目标区以前,导弹全程皆保持18千米的飞行高度,并在此高度保持1645节(约3000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这种飞行模式可使射程延伸到450千米。由于导弹飞行轨迹完全受其制导控制系统的管制,轨迹的设定则决定了在什么时间控制俯仰舵,这对导弹设计而言,只是俯仰舵软件程序控制时间的差异,对导弹造价的影响并不太大。因此只要做一些改动,射程166.77千米的反舰导弹就可变成射程达450千米的陆射导弹。
  上述内容是台湾1996年出版的《武吓台湾》这本军事小说中的虚拟情节,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提到的“疾风”4号超声速掠海反舰导弹,在采用高空飞行模式后,即可摇身一变成为陆射导弹,在现实技术上是否可能?虽然小说中没有说明“疾风”4号导弹采用的是何种发动机,不过从超音速、发射初期使用固体燃料助推器加速和巡航时使用液体燃料等特性,可推断出“疾风”4号是一种采用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速导弹。而冲压发动机是否有此能耐,这还要从国外的研究发展来探讨。
  
  冲压发动机式导弹
  
  2002年5月,美国海军研究部(ONK)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成功地进行全尺寸、巡航导弹用整合式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地面试验。该发动机使用传统的碳氢化合物液态燃料,试验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兰利(Langley)研究中心的风洞内进行,地面试验模拟高度27千米、6.5马赫的飞行条件。这是美国研发以碳氢化合物为燃料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以来进行的首次试验,该试验是发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必要试验步骤。地面试验完成后,美国海军又在田纳西州阿诺德(Arnold)空军基地里的工程与研发中心,进行了冲压发动机在3.5~4马赫飞行条件下,接替固体燃料助推器的性能模拟试验。
  


  测试中的冲压发动机将被用于ONR/DARPA的联合超声速飞行验证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验证导弹的巡航速度能否达到6马赫,射程是否能远达1100千米。测试的冲压发动机为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所研发。另外,美国海军还与波音公司合作发展了速度达4马赫的“快鹰”导弹,这款超声速冲压导弹有空射型租舰射型两种。舰射型可采用军舰的垂直发射系统来发射,以攻击1300千米外的地面目标,采用的制导方式为CPS结合惯性制导。
  除了美国外,法国也正在研究新型冲压发动机,计划用于未来法国或法欧合作的所有超音速对地攻击/反舰巡航导弹上、如ASMP-A核巡航导弹、ANF等。俄罗斯和印度合作研发了一款有效射程290千米,最高时速3马赫的反舰/陆攻两用冲压发动机导弹。虽然美国研发的是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而非传统的冲压发动机,技术层次较高,不过从美、法等国的研发方向可知,研制配备冲压发动机的超音速中远程陆射导弹并非难事。
  冲压发动机由冲压进气道(作为压缩段)、燃烧室、尾喷管等3部分组成。它与一般喷气发动机最大不同就是没有压缩机,机械结构较简单,只靠进气道加压,其组件包括渐扩进口及渐缩或渐缩一渐扩出口的导管。作用原理为借助外面的动力(通常为固体火箭助推器)使其在前进运动时,将外面的空气冲入进气口,经过渐扩导管降低速度至亚声速,增加其压力,再与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愠气体,而后直接排出,产生推力,所以也被称为冲压喷气发动机。为了使进气道的空气压力超过燃烧室内的压力(否则外界空气进不了燃烧室),因此,载具必须维持超音速,速度越高,可以获得的进气压力越高,对燃烧室的燃烧也越有帮助。
  再来看看台湾在冲压发动机发展上的成就。台湾中山科学院进行冲压发动机研究甚早。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山科学院导弹火箭研究所一组就已开始进行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工作,该所二组(气动力组)负责筹建大型风洞等地面试验设备。台湾中山科学院的冲压发动机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支持,其筹建的大型风洞就是在美国马夸特公司的协助下建立的。马夸特公司是民办上最早进行冲压发动机研发工作的公司之一。1950年,该公司就已经建立冲压发动机的地面测试设备,并开发出导弹用冲压发动机。1951年,该公司利用X一7火箭进行了冲压发动机的测试,后来这种冲压发动机还被用在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发的“波马克”A、B(1M—99A、IM-99B)防空导弹上(后来研改为CIM-IOA和CIM-10B)。这两型导弹是部署在美国本土,用于防御苏联轰炸机入侵的远程防空导弹。它们都使用了两台冲压发动机,CIM—10A时速2.8马赫,射高20千米,射程达400千米;而CIM-10B时速达3马赫,射高30千米,射程更远达710千米。这两型导弹从1959年开始服役,直至1972年4月才全部从美国空军退役。另外,马夸特公司曾在1953年时替格鲁曼公司为美国海军开发的Rigel超声速巡航导弹设计冲压发动机,不过Kigel计划后来被取消。由于长期研发冲压发动机,马夸特公司的喷气实验室已经拥有完善的冲压发动机试验和研发设备。
  
  中山科学院的研制计划
  
  马夸特公司技术协助的大型风洞于1984年完成,这座风洞因有别于一般的风洞,它必须在风洞制造的气流中引燃丙烷,产生热量,增加温度,以模拟实际飞行的空气密度,从而了解飞行中燃烧的现象和结果,因此, 这座风洞又被称为热风洞或高熵风洞。这套地面试验设备后来也被运用到“天弓”、“天剑”、“雄风”、“雷霆2000”等计划中,进行气热力环境模拟测试或绝热材料验证等试验。除了风洞等地面测试设备外,台湾中山科学院还陆续完成了冲压发动机涡轮泵、燃油阀、燃烧室、进气道、燃油供应控制系统等关键组件的研制开发。
  


  1981年,台湾中山科学院正式开始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先期研发工作,同年2月,台湾中山科学院成立“天弓”计划室,原本这个冲压发动机是要用于“天弓”导弹上的,不过后来因技术未成熟而放弃了该计划,后来的“天弓”—Ⅱ导弹也要采用冲压发动机,但因当时冲压发动机技术仍达不到要求而取消了,可见当时台湾中山科学院在研发冲压发动机的时候,虽有外国技术支援,但仍面临发展瓶颈。
  既然研发冲压发动机之路如此艰辛,为何中山科学院仍偏向此行呢?因为2~6倍声速的飞行范围内,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是所有推进系统中性能最好、效率最高的一种。冲压发动机拥有的远程、高速、持续推力等能力,远为其他推进系统所不及,是发展新一代导弹武器系统的关键技术。而且冲压发动机是一种吸气式推进系统,燃料中的氧气可从空气中取得,故比冲值高,也因为不需要携带氧化剂,体积可以缩小,从而可以增大射程。另外,冲压发动机与涡轮发动机相比,机械结构相对简单,对于当时连汽车发动机都无法自制的台湾而言,研发冲压发动机是一种入门快捷的方式。
  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发冲压发动机的技术瓶颈,直到1984年底美国同意沃特(Vought)公司(后来改为LTV)输出冲压发动机技术才有了进一步突破。当时引进的是沃特公司研发的ALVRJ衍生的STM(超声速战术导弹)技术。
  ALVRJ计划在1968年展开,是沃特公司接受美国海军委托,所进行的小型导弹冲压发动机飞行测试。ALVRJ导弹第一次自由飞行测试是在1974年12月进行的,由A-7E攻击机在空中发射,测试速度超过2马赫,射程超过70千米。1976年进行了4次成功的飞行测试,整个计划告一段落。ALVRJ导弹全长4.57米,弹径38厘米,时速2735千米,最大射程超过160千米。LTV公司后来提出一个以ALVRJ为基础的战术导弹构想,即STM空对舰导弹(外形类似ALVkJ,但弹体较长),并参与了美国海军相关计划的竞标。不过美国海军并没有继续推动STM方案,改以发展亚音速“战斧”巡航导弹。1983年,LTV公司以ALVRJ/STM设计推出SLAT导弹,再度参与美国海军计划的竞标,但后来败给同样采用整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马丁马瑞塔(MartinMarietta)公司的ASALM导弹方案,于是SLAT计划被取消,未生产任何原型导弹。
  
  “擎天”计划上马
  
  虽然引进了美国的冲压发动机技术,台湾中山科学院直到1990年才在其导弹火箭研究所成立“擎天计划室”,针对已研发10年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载具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组合,并设计“擎天”MK—1载具,验证冲压发动机的远程、高速巡航性能,先后完成了4次飞试验证。
  第1次自由飞试是在固定控制翼的情况下,验证各组件的操作性能。载具发射后,依照设定的程序完成加速、固体火箭助推器分离、冲压发动机承接、点火等动作后,再加速到超音速飞行。载具到达预定目标区时的射程和预估值极为接近。
  第2次飞试为中途制导、高空巡航飞行试验。载具发射后,依序加速、助推器分离、冲压发动机点火、开始飞行控制,并加速到巡航速度,爬升到巡航高度后,进行水平巡航飞行。巡航绺束后,载具依照设定时轨迹俯冲,成功结束任务。这次飞行试验是在1992年9月25日进行的,为首次进行的制导控制弹道飞行。
  第3次飞试为模拟攻舰导弹的低一高—低弹道飞行试验。载具发射后,首先依照以往的程序飞行,爬升至巡航高度,之后向低空俯冲,并调整速度,进入低空水平巡航后,载具以横向高G水平转弯,转弯结束后,导控命令归零,载具稳定飞行,最后落人海中,成功完成任务。前3次飞试都是在1994年前进行的。
  第4次飞试为验证掠海飞行性能。载具点火发射后,依次进行分离、俯冲、拉平,再以超声速掠海飞行,成功完成任务。
  1990年“擎天计划室”刚成立时,有台湾中山科学院的人员称,中山科学院在10年前决定发展冲压发动机地对空导弹是一个严重错误的决策(应是指模仿最早提供技术支援的马夸特公司研发的“波马克”冲压发动机防空导弹的决策)。因为发展数年后发现,模仿国外所发展的导弹居然是空对舰导弹(即指沃特公司的STM导弹),根本不能打飞机。后来又发现,欧美这30年来根本已不再将冲压发动机用于防空导弹上。于是台湾中山科学院才转而发展采用火箭发动机的“天弓”导弹。整个错误的决策,使得台湾中山科学院浪费了数年的时间及数百亿预算。
  


  根据台湾中山科学院的资料显示,其所发展的第一代冲压发动机载具体积硕大,发动机外挂于弹体。搭载马夸特公司冲压发动机的X-7测试火箭和“波马克”防空导弹就是冲压发动机外挂于弹体的第一代设计,可见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发的第一代冲压发动机载具深受马夸特公司设计理念的影响。第二代则是发动机与弹体整体设计,助推器多为串接式,其中的固体燃料烧尽后即抛弃,这是早期的、“擎天”载具。第三代是发动机与弹体整合,助推器纳入发动机的燃烧室,缩短弹体长度,便于飞机挂载或置于舰艇弹箱之内,目的都是为了适应载台空间的限制。陆射型为了增加初始推力,在其弹体侧面加挂了可抛式助推器。
  其实第三代冲压发动机载具的发动机与弹体整合,就是AlVRJ和后续的STM导弹使用的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系统,即将固体火箭助描器与续航冲压发动机整合为一体,置于弹体内部的后段,位于弹体尾段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先燃烧,其内固体药柱烧完留下的空间就作为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因而能缩小导弹的长度与体积,这种燃烧室又被称为突扩燃烧室,像ALVRJ尾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只要5秒钟就可达到檄活冲压发动机的速度。台湾中山科学院在1999年成立30年院庆活动中公开展示的“擎天”载具,几乎就是STM的翻版。差别在于,ALVRJ和STM都是空射型,而“擎天”载具是陆射型,因此要加装侧挂式助推器,以增加推力。
  目前世界各国服役中及发展中的导弹系统,绝大部分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推进动力,但某些需要超声速巡航的导弹已逐渐考虑采用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因为组合式火箭冲压技术可以缩小整个推进系统的体积,便于应用在空射导弹上,所以将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应用于导弹上不再 是难题。俄制AS一17(Kh一31P/A)空射反舰/反辐射导弹采用的就是用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中国从俄罗斯购人的“现代”级驱逐舰上配备的“日炙”反舰导弹用的也是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上世纪80年代早期,法、德ANS反舰导弹也选择了这种推进方式,ANS在t993年由于ANNG计划的产生而中止。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冲压发动机相关技术就是固体管道火箭。固体管道火箭也属于冲压发动机家族的成员之一,虽是火箭,但因所使用的固体燃料中的氧化剂含量较少,所以它必须和冲压发动机一样,从大气中吸取氧气,因此,固体管道火箭又称为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是将含有少量氧化剂的固态燃料(含镁、铝、硼等金属颗粒)先燃烧成为燃料气体,此即第一次燃烧,这些燃料气体再与经由进气道引进的空气混合,在冲压燃烧室中进行二次燃烧以产生推力。由于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构造远较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简单,而且体积也小,因此德法两国还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用于空对空导弹,俄国R-77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系列中电有使用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型号。
  台湾中山科学院的固体管道火箭研发工作始于1981年,主要是看重了其具备固体火箭的简单、可靠以及吸气式发动机的高比冲、长时间的持续推力及重量较轻等优点。1983年7月,台湾中山科学院成立“固体管道火箭奠基研究”计划,以自行研制及与院外机构合作同时进行,主要是建立基本研究能力及系统设计分析能力。1987年7月,台湾中山科学院接着又成立了“固体管道火箭应用及基本研究”计划,用于完成基本型固体管道火箭的自由飞试,并进行长燃时远程飞试验弹研制。1990年7月,台湾中山科学院再次进行“组合式固体管道火箭研究”计划,成功地开发了组合式火箭冲压机转换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超声速反舰导弹上。另外,台湾中山科学院在固体管道火箭进气道、燃烧室及气体产生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上,也都有一定的成果。
  为了使冲压发动机载具达到要求的巡航高度和速度,除了尾部的串接式助推器外,弹身侧面通常还会加装2个或4个较小型的侧挂助推器。不过这些侧挂助推器燃烧完后,必须同时脱离弹身,否则将严重影响载具主体的后续飞行。台湾中山科学院开始研发在“擎天”载具上加装侧挂助推器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后来引进相关技术和人才才逐渐突破了技术瓶颈。例如,原来是使用机械装置使侧挂助推器脱离弹体,但却常常因为机械故障而无法同时脱离,后来改用爆炸脱离装置,才解决这一难题。研发过程中遭遇的其他问题还有冲压发动机喷管内壁硅酚绝热层曾因长时间高温焦化和剥蚀,无法长时间达成热防护目的也遭遇燃烧不稳定及弹体振动等问题,不过最后都一一克服。
  台湾中山科学院在完成“擎天”MK-1冲压发动机载具的研发和试飞之后,1996年又继续进行了“擎天”5号冲压发动机载具的超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试验。虽然“擎天”5号配置的精密高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是台湾中山科学院首次研发的成品,不过第一次试飞就成功地发挥了作用。
  从上述试飞内容推断,台湾中山科学院进行“擎天”载具研发似乎是为了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加上1994年时“擎天”计划室和“雄风”作业室合并,这也难怪外界一直传说台湾中山科学院在发展配备冲压发动机的“雄风”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根据《简氏国际海军》2005年1月26日关于“雄风”3试射的报道来看,“雄风”3确实采用了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
  不过台湾军方对中山科学院冲压发动机技术应用的要求并非仅限于超音速反舰导弹。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在《八年参谋总长日记》一书中就曾提到,1986年6月21日,中山科学院黄孝宗代院长来见,认为该方案应恢复,这是依图形识别制导的巡航导弹,中山科学院有冲压发动机研制能力及发展战略性远程导弹的潜力。于是台军方同意恢复,但由于敏感性,不得与外商合作。这段文字透霹了台湾军方早有利用中山科学院冲压发动机技术,研发中远程导弹的意图。
  虽然“擎天”载具最大巡航高度已可达12千米,速度可达声速两倍多,但是台湾中山科学院仍在1992年利用地面测试设备,进行了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在高空高速环境下,最低点火能力的研究。虽然冲压发动机原本就是设计在高速下使用,但是速度一旦超过3马赫,气流就会通过进气道使其减速到亚声速,虽然可提供冲压发动机足够的压缩比,但其副作用却使燃料一喷人燃烧室就分解而无法进行氧化反应,也就是“烧不起来”。所衍生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高速气流中点燃燃料,这也是台湾中山科学院进行地面测试的目的。
  当时台湾中山科学院模拟了3个环境条件进行点火测试;一是冲压发动机载具在高度2千米、飞行速度2.7马赫时进行点火,这刚好是固体火箭助推器内的燃料烧完,冲压发动机接续激活的时候;二是冲压发动机载具进入巡航阶段时,即飞行速度已达3.2马赫,飞行高度为22千米;三是进行冲压发动机载具飞行速度在3.2~4马赫,飞行高度16~251千米的全空域极限点火试验。试验结果都能达到点火要求,虽然地面测试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冲压发动机载具已可在与测试环境相同的大气中运行,不过已经接近中心科学院研发冲压发动机所欲达成的性能目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中山科学院在导弹气动力奠基研究上,还曾进行过“高超声速气动力设计能力研发”奠基研究计划。为了进一步提升气动力研究水准,他们还全力建立了台湾第一个高超音速震波风洞。在导弹气动力关键技术方面,台湾中山科学院建立了自低亚音速至高超音速、低空至极高空飞行、简单外形至复杂外形、轴向分离至侧向分离及传统翼翅控制至喷流控制气动热力等研发计划。虽然还不知道台湾中山科学院是否已完成配备冲压发动机的高高度超音速中程陆射导弹的研发,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若要走这涤路,必定是以“擎天”载具为基础构型。
  虽然“擎天”载具具有发展成中程陆攻冲压导弹的潜力,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射程。虽然《武吓台湾》一书中提及的“捶妖计划”是虚构情节,但把掠海反舰冲压导弹的飞行弹道改成高高度弹道确实可以加大射程。以法国冲压核导弹ASMP为例,以低空飞行时射程只有90千米左右,但采用高高度飞行射程却可远达250千米,约为低空时的2.8倍。不过,即使“擎天”载具射程达200千米,采用高高度飞行时可远达560千米,其射程仍称不上“中程”。若要使其成为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的中程导弹,首先弹体要加大,以便有充足的空间,容纳较多的燃料,才能增加射程。由于是超音速飞行,因此弹体仍要维持细长的 气动力外形,所以弹身也需拉长。弹体加大和增长之后,便能携带较大的弹头,从而大幅增强攻击能力。因为整个弹体加大,弹重也会增大,为了使导弹能快速达到激活冲压发动机的速度和高度,在采用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前提下,尾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必须加长,并且要加装4具较大的侧挂助推器,用以增加推力。
  


  另一个需要改变的就是进气道的数目。目前“擎天”载具共有4个进气道,主要是因为用于反舰导弹用途时,在弹道终端需要做大G运动,使用4个进气道可以让导弹无论朝那个方向偏航时,都有1~2个进气道处于正常进气状态。不过中程陆射导弹攻击的目标大多为固定目标,在弹道终端不需进行大G运动,且在高空巡航飞行阶段,因射程长,即使要调整方向,也不需要做大动作。也就是说,中程陆攻冲压导弹的飞行控制与一般高速导弹不同,较类似于飞机或巡航导弹,进气道可以减为两个,即采用左右对称设计,以减少阻力,不过为维持足够的进气量,这两个进气道的口径也要加大。“擎天”载具若依上述方式改成中程陆攻冲压导弹,外观上仍与反舰冲压导弹相去不远,只是体形加大,外形变化不大将有助于掩护“陆攻”的真正任务。
  由于中程陆攻冲压导弹是以3~4马赫飞行,因此可运用的导航方式也非常有限。法国的ASMP导弹采用惯性制导,美国的下一代超声速冲压导弹则采用GPS结合惯性制导,如果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发中程陆攻冲压导弹,应该也是使用GPS结合惯性制导,而中途制导采用惯性制导,弹终端道再利用GPS修正误差。虽然台湾只能使用GPS民用码,命中精度会较差,不过若是用于攻击机场、港口等大面积目标,则并无太大影响。加上若配备台湾中山科学院“青云计划”研发的油气弹或“万箭计划”(机场遥攻武器,由德国MBB公司技术移转)发展的子母弹等弹种,威力仍很惊人。
  中程陆攻冲压导弹因飞行高度较高,远比低空穿透的巡航导弹更容易被敌方侦察到,但是其高空巡航弹道并非一般弹道导弹的抛物线,所以无法预测,因此敌方很难展开拦截行动。弹道导弹为达到最大射程,必须采用抛物线弹道,也正因此,敌方只要侦测到初期弹道的一段,就可推算出全部的弹道路线和可能落点,从而马上展开拦截行动。而中程陆攻冲压导弹的飞行模式类似于飞机,无法根掘抛物线公式推算拦截点,加上3~4马赫的高速,将大幅缩短敌方的反应时间,因此可用于攻击一些需要快速反应的目标,如:弹道导弹发射车、指挥中心等。其飞行高度达到20多千米,要中远程防空导弹才打得到。另外,其远较飞机小的弹体,将会增加防空导弹系统射控雷达锁定的困难度。中程陆攻冲压导弹的部署方式与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类似,可采用掩体式发射基地或机动部署,部署弹性很大。由于有上述的优点,即使现在武器系统讲究隐身性能,可以高空高速穿透敌方防空网的中程陆攻冲压导弹仍将大有可为。
  
  结 语
  
  中程陆攻冲压导弹似乎为台湾发展反制武器开启了另一扇窗,也成为台湾发展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外的另类选择。最重要的是,它真如《武吓台湾》小说中所述是可以隐藏真正任务,即以岸基反舰导弹名义服役,执行中程陆攻任务,以降低国际瞩目的敏感性。以台湾中山科学院目前的科技能力,将“擎天”载具转成“疾风”4号导弹,并非难事,也许真实版的相关计划已在酝酿中。
其他文献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于8月25日结束了。这次举世瞩目的联合军事演习,早在去年7月筹备之初就受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特别关注。似乎中俄之间的军事交往也与他们痛痒相关。美国动用了一切侦察手段,其中包括潜艇、侦察飞机、侦察卫星、电子窃听等手段全时监视演习情况。中俄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意在发展友好往来,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两国间的信任。正如8月18日上午演习正式开始时,中国人民
期刊
世纪乏交,国际政治舞台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严个是美国的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大有主宰天下之势;一个是中国崛起已成定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在确立。美国老鹰在全球各地盘旋,惊见中国巨龙昂首东方。中国是威胁迩是机遇?是肪友还是对手?关键要看美国国内保守势力是否愿意接受中国的崛起!  中国曾经强大过,其强大之时,令任何其他世界强国都黯然失色,但它未曾谋求世界霸权。君子和而不同,中国承认形态各俱的国家社会
期刊
编者按:为适应全球部署、全球作战的要求,美国海军在二战后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基地体系。美国海军的基地体系由舰艇基地、海军航空站、海军站、海军通信站及其他辅助军事设施组成。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属美太平洋总部辖区,是美军海外总部辖区范围最大的地区。该地区的基地“点线结合”,呈“三线配置”,其中配置在日本、韩国直至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上的基地构成一条“岛屿锁链”式的“前沿基地”带,控制着战略地位十分
期刊
日本《读卖新闻》日前引述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海军一艘核潜艇于6月16日晚成功发射了一枚“巨浪2”改进型潜射弹道导弹,并成功击中新疆土沙漠中的目标,但消息并未说明由何种潜艇发射。    “巨浪2”型导弹性能先进    早在200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就称,中国正在研发的“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是“东风31”旨弹的改进型。“巨浪2”原型弹的射程达8600公里,能携带分导式热核弹头,
期刊
德国海宰战略重点现在已经从波罗的海转向应付广泛范围内的地区威胁。任务就是在北约集体防御框架下,保护海上交通线、战咯要冲、沿海地区以及领海,同时还要具备防御非对称性威胁的能力。       21世纪德国海军角色、任务和结构      1993年德国为振兴海军推出了压缩部队规模、以质量建军为重点的2005年发展计划,准备到2005年完成整个海军体制和装备的调整,实行“2005年型海军体制”。到2005
期刊
编者按: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严重依赖贸易的海上岛国,其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贸易在历史上一直是,未来也仍然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新加坡共拥有大约400条海上航线,通向全球700多个港口,每个月平均有12000艘船舶停靠新加坡港,占整个世界转载出口量的30%,这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转载中心。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及南中国海是将太平洋和印度洋联
期刊
R-73近程空空导弹  发展简史  R-73导弹北约代号为AA-11“射手” (Archer),是前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四代近程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盔瞄准具,具有“可视即可射”能力的导弹。1973年时的苏联空军除了需要第四代中程空对空导弹外,还需要新型近程导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导弹(射程小于10公里)。新型短程导弹由锦旗与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锦旗设
期刊
核潜艇的研制设计是从1959年开始的,当时先由海军修造部核潜艇总体组提出了方案的构思。后来由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和科研力量不足,1963年3月,经中央专委批准,决定先集中主要的技术骨干力量,重点对核动力、艇总体等关键项目进行研究,待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好转时,再全面展开。  核潜艇于1963年调整后,中央专委于1965年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核潜艇要不要搞?如何搞?搞什么样的?有过许多争论。有的针对我
期刊
中国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走的是从高起点的仿制到自行研制之路。中国生产的第一种空空导弹叫“霹雳”1号,是由视载雷达波束制导的。中国从1958年开始按苏联提供的资料和样品仿制。1960年6月完成第一批导弹的总装和地面试验,7月进行发射试验,没有射中靶机。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发现导致试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射前机载雷达未经过校准,同时还对导弹生产的各个环节也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排除了隐患。1963年生产出第
期刊
CIA——3个普普通通的字母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世界头号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缩写。在今天的各国媒体上,CIA的大名频频出现,无论在世界任何角落,哪里有战争,哪里有动乱,哪里就会看到中情局若隐若现的阴影。说到中情局,不能不提到一个神秘的人物,他就是被美国特工称为“中央情报局之父”的威廉·多诺万。    “野小子比尔”    1883年元旦,威廉,多诺万在纽约一个爱尔兰人裔家庭呱呱坠地。他从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