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亮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历史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一直是引导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运用理论工具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的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将理论研究成果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电子信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68-02
1 国内外研究简述
产业集聚,又称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的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有关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对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的关注。继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等。我国对产业集聚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和运用国外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伴随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出现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萌芽,国内的研究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以及创新体系形成机制、形成过程以及集聚的经济性等。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现状
2.1 产业发展近况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普遍出现下滑的现象。捷联电子产值下降24%,戴尔(厦门)下降38.3%,福顺微电子出口销售收入下降79%。这些出口型企业生产的下滑,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另一方面,随着LCD显示产品替代CRT产品的步伐继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液晶显示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大多实现逆势增长。其中,宸鸿科技完成产值40亿元,增长48%,厦华电子完成42亿元,增长20%,友达光电完成190亿元,增长28%。平板显示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构成应该是“前段(平板显示面板、芯片及背光板)——中段(平板显示模组)——后段(平板显示整机)”,其中平板显示的前段即面板和芯片由于两岸间技术贸易壁垒的存在而只能在台湾地区生产,而生产液晶模组(友达光电、奇美、华映显示)和液晶显示屏(冠捷、捷联)的企业都已经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利投产并开始发展壮大。因此从产业链角度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板显示产业链的前段是完全空白的,即业内人士所言“缺芯少屏”。然而,在台湾经济部最新召开的跨部会议中,平板显示面板产业的登陆投资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一阶段优先开放项目。
2.2 产业集聚程度
产业集聚度则是衡量集聚行为结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在关于产业集聚度的研究中常用的指标有: CRn指数、H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统计指标。本文将运用区位商系数LQ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
区位商系数LQ,亦称专业化系数,具体表达式如下:
LQ=Pki/PiPk/P
式中,Pki为第k地区第i个产业部门增加值,Pi为全国第i个产业部门增加值,Pk为第k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 P为全国工业增加值。该指标的经济含义为,一地区某一工业部门占全国同一部门的份额与该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份额正比,其值大于1意味着该地区的这一工业部门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聚程度高。
我们选取2002至2008年的海峡西岸经濟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作为Pki,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作为Pi,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总产值为Pk,全国工业增加值为P,并根据LQ的表达公式计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LQ值,具体结果图二所示: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以前LQ值都大于1,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高。而2003年至2008年期间LQ值下降,产业集聚程度变弱。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看来,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以CRT技术为基础的显示产品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产品需求的锐减导致减产;二是传统的CRT龙头企业正在进行生产技术改革,需要一定的调整时期来恢复生产;三是LG电子、友达光电等龙头企业的厂区还处于建设中,虽然已经部分投产,但产能还不大。
3 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机理
3.1 市场需求
以平板显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前景广阔。从市场来看,平板电视产业持续升级,消费市场需求攀升明显。据有关机构预计,2012年全球液晶电视的销量将达到1.88亿台,中国内地的液晶电视规模为4500万台。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实现,以LCD显示技术为核心的TN-LCD、STN-LCD、TFT-LCD的不同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稳步上升。其中,TFT-LCD是目前平板显示的主流产品,其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和其它便携式终端设备等几个应用领域。另一方面,2008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1.4万亿,随着我国GDP的稳步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市场对于平板显示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
3.2 成本优势
根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认为工业所在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决定。优势是成本的节约,即相对生产的成本低,并且相对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成本低廉。韦伯认为一般区域因素主要包括:(1)地价与地租;(2)厂房机器设备与其他固定资产成本;(3)原材料、动力和燃料成本;(4)劳动力成本;(5)运输成本;(6)利率;(7)固定资产折旧率。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中的所有要素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规划中都得到集中的体现,这些区位因素正是政府主导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的地区比较优势。这其中尤其是韦伯最注重的运输成本因素,在两岸三通实现之后,由于两岸直航的实现,台湾地区的货物经过台湾海峡直抵对面的厦门港,因此运输成本成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运输上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这些众多的工业区位因素方面的成本优势吸引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此集聚。
3.3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形成有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平板显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体现在单个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增资扩产,从而达到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体现在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合作。比如在纵向上,华映显示这个生产液晶面板的厂商和生产终端显示产品的冠捷之间共同成立了华冠这个子公司,将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紧密相连。在横向上,友达、奇美和华映光电等几家产业内相互竞争的龙头企业又相互采购各自的液晶面板并且建立联盟与下游生产终端显示的大客户进行价格谈判。
3.4 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大量企业的集聚能够扩大上游产品的需求市场,吸引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在同一地点的集聚而形成专业化的供应商网络,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集聚的规模并且完善了上游产业链。例如以华映、友达、奇美是这个产业的中间产品制造商,以他们为中心吸引了众多中小型的配套供应商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落户,丰富了产业链上游的建设。企业集聚的外部性还表现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部分,集中的厂商比孤立的厂商拥有更好的知识溢出渠道,使得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例如,华映显示和冠捷集团不仅在企业纵向合作上共同组建了华冠公司,华映的液晶模组相关研发人员通过与终端的显示器研发人员的合作,大大降低了华映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从而加速了由二者合作研发的新产品问世。
4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的战略思考
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建设
如前所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生产链极为不完善,产业链前段的缺失加大了生产成本而无法发挥产业集聚应有的规模经济的作用。“缺芯少屏”的现象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在日韩面板企业决定登陆中国的大陆发展面板产业的背景下,台湾地区政府正在考虑放宽对台湾面板企业在大陆的投资限制,台湾地区面板产业将逐步向大陆转移。
因此,在引进产业链前段的面板企业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政府应该对这些大型显示模组生产企业提供进一步的支持,进一步扩大显示器件后段模组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吸引台湾高世代面板生产及技术转移,进而吸引玻璃基板制造项目落户,以填补LCD显示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和产业的空缺。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显示器产业需要大力发展LCD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配套产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鏈垂直整合的一体化显示产业集群。
4.2 调整产业区域布局结构,实现专业化分工
在实地了解情况时,我们发现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且海峡西岸经济区政府也依据国家的要求制定了更为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但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的发展却没有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实现良好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因此,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政府的主导下,可以在整个经济区的范围内实现“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福州市可以以华映显示为依托,在马尾国家显示器园区内形成大型专业化的大尺寸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生产基地;福清市以冠捷、捷联为依托,专业生产产业链后段的电脑显示器方向的整机产品,并且利用其港口优势(以江阴港为支撑),为产品向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基础;莆田市专攻小尺寸液晶产品的生产,利用其已有的小尺寸液晶产品的生产优势,发展成为小尺寸液晶产品的生产基地;厦门市以友达光电和LG电子为依托,集面板生产和模组生产为一体,并充分发挥厦华电子的生产优势,专业生产TV类显示产品,通过利用厦门港优势拓宽海外市场。同时,在产业链纵向上,利用友达光电和LG电子前段和中段的产品与福清市的显示整机生产企业(如冠捷显示)形成供应合作关系。
4.3 充分利用对台优势,积极实施闽台对接
在“大三通”全面落实的背景之下,由于投资成本的大大减小,台资企业进入内地的投资更为活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在原有闽台交流基础上进一步密切闽台合作,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主导产业链的整机带动作用,抓住显示技术升级换代的有利机遇,重点加强闽台显示产业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加快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新型显示生产关键技术,扶持OLED、E-paper等新型显示技术和新型背光模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掌握显示产业的发展主动权。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显示产业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海峡西岸对台的区位优势,促进海峡两岸显示产业界资源整合,提升两岸显示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携手合作开拓世界市场,共同谋求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电子信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68-02
1 国内外研究简述
产业集聚,又称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的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有关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对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的关注。继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等。我国对产业集聚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和运用国外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伴随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出现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萌芽,国内的研究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以及创新体系形成机制、形成过程以及集聚的经济性等。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现状
2.1 产业发展近况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普遍出现下滑的现象。捷联电子产值下降24%,戴尔(厦门)下降38.3%,福顺微电子出口销售收入下降79%。这些出口型企业生产的下滑,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另一方面,随着LCD显示产品替代CRT产品的步伐继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液晶显示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大多实现逆势增长。其中,宸鸿科技完成产值40亿元,增长48%,厦华电子完成42亿元,增长20%,友达光电完成190亿元,增长28%。平板显示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构成应该是“前段(平板显示面板、芯片及背光板)——中段(平板显示模组)——后段(平板显示整机)”,其中平板显示的前段即面板和芯片由于两岸间技术贸易壁垒的存在而只能在台湾地区生产,而生产液晶模组(友达光电、奇美、华映显示)和液晶显示屏(冠捷、捷联)的企业都已经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利投产并开始发展壮大。因此从产业链角度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板显示产业链的前段是完全空白的,即业内人士所言“缺芯少屏”。然而,在台湾经济部最新召开的跨部会议中,平板显示面板产业的登陆投资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一阶段优先开放项目。
2.2 产业集聚程度
产业集聚度则是衡量集聚行为结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在关于产业集聚度的研究中常用的指标有: CRn指数、H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统计指标。本文将运用区位商系数LQ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
区位商系数LQ,亦称专业化系数,具体表达式如下:
LQ=Pki/PiPk/P
式中,Pki为第k地区第i个产业部门增加值,Pi为全国第i个产业部门增加值,Pk为第k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 P为全国工业增加值。该指标的经济含义为,一地区某一工业部门占全国同一部门的份额与该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份额正比,其值大于1意味着该地区的这一工业部门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聚程度高。
我们选取2002至2008年的海峡西岸经濟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作为Pki,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作为Pi,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总产值为Pk,全国工业增加值为P,并根据LQ的表达公式计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LQ值,具体结果图二所示: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以前LQ值都大于1,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高。而2003年至2008年期间LQ值下降,产业集聚程度变弱。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看来,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以CRT技术为基础的显示产品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产品需求的锐减导致减产;二是传统的CRT龙头企业正在进行生产技术改革,需要一定的调整时期来恢复生产;三是LG电子、友达光电等龙头企业的厂区还处于建设中,虽然已经部分投产,但产能还不大。
3 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机理
3.1 市场需求
以平板显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前景广阔。从市场来看,平板电视产业持续升级,消费市场需求攀升明显。据有关机构预计,2012年全球液晶电视的销量将达到1.88亿台,中国内地的液晶电视规模为4500万台。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实现,以LCD显示技术为核心的TN-LCD、STN-LCD、TFT-LCD的不同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稳步上升。其中,TFT-LCD是目前平板显示的主流产品,其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和其它便携式终端设备等几个应用领域。另一方面,2008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1.4万亿,随着我国GDP的稳步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市场对于平板显示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
3.2 成本优势
根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认为工业所在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决定。优势是成本的节约,即相对生产的成本低,并且相对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成本低廉。韦伯认为一般区域因素主要包括:(1)地价与地租;(2)厂房机器设备与其他固定资产成本;(3)原材料、动力和燃料成本;(4)劳动力成本;(5)运输成本;(6)利率;(7)固定资产折旧率。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中的所有要素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规划中都得到集中的体现,这些区位因素正是政府主导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的地区比较优势。这其中尤其是韦伯最注重的运输成本因素,在两岸三通实现之后,由于两岸直航的实现,台湾地区的货物经过台湾海峡直抵对面的厦门港,因此运输成本成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运输上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这些众多的工业区位因素方面的成本优势吸引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此集聚。
3.3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形成有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平板显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体现在单个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增资扩产,从而达到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体现在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合作。比如在纵向上,华映显示这个生产液晶面板的厂商和生产终端显示产品的冠捷之间共同成立了华冠这个子公司,将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紧密相连。在横向上,友达、奇美和华映光电等几家产业内相互竞争的龙头企业又相互采购各自的液晶面板并且建立联盟与下游生产终端显示的大客户进行价格谈判。
3.4 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大量企业的集聚能够扩大上游产品的需求市场,吸引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在同一地点的集聚而形成专业化的供应商网络,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集聚的规模并且完善了上游产业链。例如以华映、友达、奇美是这个产业的中间产品制造商,以他们为中心吸引了众多中小型的配套供应商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落户,丰富了产业链上游的建设。企业集聚的外部性还表现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部分,集中的厂商比孤立的厂商拥有更好的知识溢出渠道,使得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例如,华映显示和冠捷集团不仅在企业纵向合作上共同组建了华冠公司,华映的液晶模组相关研发人员通过与终端的显示器研发人员的合作,大大降低了华映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从而加速了由二者合作研发的新产品问世。
4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的战略思考
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建设
如前所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生产链极为不完善,产业链前段的缺失加大了生产成本而无法发挥产业集聚应有的规模经济的作用。“缺芯少屏”的现象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在日韩面板企业决定登陆中国的大陆发展面板产业的背景下,台湾地区政府正在考虑放宽对台湾面板企业在大陆的投资限制,台湾地区面板产业将逐步向大陆转移。
因此,在引进产业链前段的面板企业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政府应该对这些大型显示模组生产企业提供进一步的支持,进一步扩大显示器件后段模组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吸引台湾高世代面板生产及技术转移,进而吸引玻璃基板制造项目落户,以填补LCD显示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和产业的空缺。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显示器产业需要大力发展LCD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配套产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鏈垂直整合的一体化显示产业集群。
4.2 调整产业区域布局结构,实现专业化分工
在实地了解情况时,我们发现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且海峡西岸经济区政府也依据国家的要求制定了更为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但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的发展却没有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实现良好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因此,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政府的主导下,可以在整个经济区的范围内实现“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福州市可以以华映显示为依托,在马尾国家显示器园区内形成大型专业化的大尺寸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生产基地;福清市以冠捷、捷联为依托,专业生产产业链后段的电脑显示器方向的整机产品,并且利用其港口优势(以江阴港为支撑),为产品向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基础;莆田市专攻小尺寸液晶产品的生产,利用其已有的小尺寸液晶产品的生产优势,发展成为小尺寸液晶产品的生产基地;厦门市以友达光电和LG电子为依托,集面板生产和模组生产为一体,并充分发挥厦华电子的生产优势,专业生产TV类显示产品,通过利用厦门港优势拓宽海外市场。同时,在产业链纵向上,利用友达光电和LG电子前段和中段的产品与福清市的显示整机生产企业(如冠捷显示)形成供应合作关系。
4.3 充分利用对台优势,积极实施闽台对接
在“大三通”全面落实的背景之下,由于投资成本的大大减小,台资企业进入内地的投资更为活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在原有闽台交流基础上进一步密切闽台合作,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主导产业链的整机带动作用,抓住显示技术升级换代的有利机遇,重点加强闽台显示产业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加快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新型显示生产关键技术,扶持OLED、E-paper等新型显示技术和新型背光模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掌握显示产业的发展主动权。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显示产业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海峡西岸对台的区位优势,促进海峡两岸显示产业界资源整合,提升两岸显示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携手合作开拓世界市场,共同谋求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