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主要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具体的课堂实践,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整个智力活动的中心。如果没有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可能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另外,小学生还在思维训练和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严重制约他们对数学学习思辨性的理解。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呢?
一、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从全面原则、主动原则、基本原则等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思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知识体系上的训练。因此,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是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假话,而是真真切切需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不要怕学生不懂,不要怕学生提问,而是要警惕学生不敢主动、不敢积极,要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主动参与的必要性。例如,在讲授“十的分解”时,我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学习工具,试着把它们分开,然后同桌或前后桌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会掌握不同的分解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没有压抑感和拘束感,敢说、敢做,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不主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中,老师要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意思,只有这样,小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教学真理。学生只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才能在具体的学习中主动地靠近知识,并且把自己自主调整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利用设置悬念等方法,从学生好奇的天性来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活跃起来。比如,讲授“圆锥体体积的计算”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拿出一个圆锥体和一個圆柱体容器,给学生示范:“我用这个圆锥体把水灌满圆柱体,然后倒入这个圆柱体,这样可以灌三次。你相信吗?”学生在后面互相对视,表情也不一样。老师开始操作,学生注意观察,老师先把锥形容器装满水,然后再倒进圆柱形容器,刚装满三次圆柱形容器,学生就大吃一惊,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我让他们拿出锥形和圆柱形(随机)容器进行实验,但结果不同。所以学生更好奇,更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引出了这一节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三、注重新旧知识相互衔接
思维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小学数学也是这样的实践过程。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程安排中是抽象性与连续性并存的,因此其知识的进度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严谨和经得起推理的。故而,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结合课程安排,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把学生即将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不是造空中楼阁,而是能够以以前学习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知识。同时,从每一堂课的教学实践出发,让知识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不再是单纯的老师灌输,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趣味性和联系性。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像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学习中,要从一位数的加减法引导学生,进而进行统一,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学习的氛围。
四、合理增加课外复习
学生在课堂上学完之后,并不能立刻消化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合理安排一些恰当的课外复习就显得很有裨益。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其实课程难度并不大,因此也不需要大量的题海战术。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有课外的复习,是因为按照人类的学习习惯,学习了新知识之后的24小时的复习巩固,是形成长期记忆最关键的时间点。因此上,对课堂上学到的一两个知识点,只是需要学生有一两个题目的练习就足够了。有了这不多的练习,就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这也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堂时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考始于问题和惊喜”,让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惊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思维自然而然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要能够恰当地安排学生有效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定能够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J].新课程导学,2020(8):82.
[2]张寒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6):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整个智力活动的中心。如果没有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可能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另外,小学生还在思维训练和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严重制约他们对数学学习思辨性的理解。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呢?
一、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从全面原则、主动原则、基本原则等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思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知识体系上的训练。因此,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是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假话,而是真真切切需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不要怕学生不懂,不要怕学生提问,而是要警惕学生不敢主动、不敢积极,要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主动参与的必要性。例如,在讲授“十的分解”时,我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学习工具,试着把它们分开,然后同桌或前后桌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会掌握不同的分解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没有压抑感和拘束感,敢说、敢做,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不主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中,老师要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意思,只有这样,小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教学真理。学生只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才能在具体的学习中主动地靠近知识,并且把自己自主调整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利用设置悬念等方法,从学生好奇的天性来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活跃起来。比如,讲授“圆锥体体积的计算”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拿出一个圆锥体和一個圆柱体容器,给学生示范:“我用这个圆锥体把水灌满圆柱体,然后倒入这个圆柱体,这样可以灌三次。你相信吗?”学生在后面互相对视,表情也不一样。老师开始操作,学生注意观察,老师先把锥形容器装满水,然后再倒进圆柱形容器,刚装满三次圆柱形容器,学生就大吃一惊,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我让他们拿出锥形和圆柱形(随机)容器进行实验,但结果不同。所以学生更好奇,更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引出了这一节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三、注重新旧知识相互衔接
思维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小学数学也是这样的实践过程。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程安排中是抽象性与连续性并存的,因此其知识的进度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严谨和经得起推理的。故而,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结合课程安排,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把学生即将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不是造空中楼阁,而是能够以以前学习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知识。同时,从每一堂课的教学实践出发,让知识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不再是单纯的老师灌输,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趣味性和联系性。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像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学习中,要从一位数的加减法引导学生,进而进行统一,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学习的氛围。
四、合理增加课外复习
学生在课堂上学完之后,并不能立刻消化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合理安排一些恰当的课外复习就显得很有裨益。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其实课程难度并不大,因此也不需要大量的题海战术。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有课外的复习,是因为按照人类的学习习惯,学习了新知识之后的24小时的复习巩固,是形成长期记忆最关键的时间点。因此上,对课堂上学到的一两个知识点,只是需要学生有一两个题目的练习就足够了。有了这不多的练习,就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这也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堂时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考始于问题和惊喜”,让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惊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思维自然而然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要能够恰当地安排学生有效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定能够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J].新课程导学,2020(8):82.
[2]张寒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