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罗杰斯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任何知识。”由此可见,真正的有效教学是基于学生自主的,是立足于“学会”和“会学”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支点和力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利用这三种要素组成自主学习的杠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营造有效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获取知识的。”可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障。
1.营造以激励为主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都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很在意老师的欣赏。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面对学生,适时适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冲动。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走神”,此时生硬的批评易激起抵触情绪,教师不妨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动作,营造活泼、轻松的气氛,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新的学习动力。
2.营造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氛围。用表演、演示、小实验或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辅助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情境。这样的活动不仅是为营造氛围,还承载着知识。比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观察与思考中获取知识,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究。
3.营造以选择为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选择权不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使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营造以选择为主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分层、分类、分级设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7 4”时,让学生尽自己所能自主探究有几种算法。这样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了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获取知识,又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负责精神。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点——提出有效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而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有效的问题如同学习的支点,它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
1.抓住兴趣,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兴趣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知识的直接呈现,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在引入新课或学习新概念时,教师提出一两个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矛盾,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矛盾处往往是知识纠结处,也是课堂中最具开放性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矛盾。另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差异也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位,导致结论的相左。如果教师抓住这些矛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则不仅让学生有积极的探究热情,还能提供众多的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中位数与众数的知识时,我出示某公司用平均工资2000元(高于其他公司的1800元)吸引员工,但实发工资时,工人却只领到1500元工资。这时启发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实际情况发生矛盾,使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中位数和众数才是代表一般水平的实质。
3.抓住生活,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数学与生活结合点(如“元、角、分”的教学),提出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生活贴得很近,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从而持积极的态度,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自主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力臂——组织有效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学习、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交流前要深入思考。交流前的独立思考是有效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先独立地想甚至做,才有对数学的个性体验与感受,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比较,相互容纳,从而对合作交流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折、画、想,对图形的特征有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时的课堂交流就能有的放矢,各抒己见。
2.交流时要收放自如。合作交流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使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交流时一定要放得开,主要体现在“三全”,即全员参与、全面讨论和全身心投入。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绝对不出手、不替代,切不可把合作交流当做襁褓中的婴儿——裹得太紧,管得太多。当合作交流真正遇到障碍时,教师就要收得全,“该出手时就出手”,主要体现为要救得及时、引得巧妙、解得彻底。交流时的收放自如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各尽其能,各显其才,想学而不会学的有人帮,能学而不想学的有人促,会学而学得多的去教人,未学而不善学的去模仿。
自主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只是枯燥的加减乘除,它充满学生的主观能动力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有效、高效。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营造有效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获取知识的。”可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障。
1.营造以激励为主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都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很在意老师的欣赏。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面对学生,适时适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冲动。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走神”,此时生硬的批评易激起抵触情绪,教师不妨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动作,营造活泼、轻松的气氛,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新的学习动力。
2.营造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氛围。用表演、演示、小实验或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辅助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情境。这样的活动不仅是为营造氛围,还承载着知识。比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观察与思考中获取知识,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究。
3.营造以选择为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选择权不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使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营造以选择为主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分层、分类、分级设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7 4”时,让学生尽自己所能自主探究有几种算法。这样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了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获取知识,又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负责精神。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点——提出有效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而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有效的问题如同学习的支点,它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
1.抓住兴趣,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兴趣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知识的直接呈现,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在引入新课或学习新概念时,教师提出一两个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矛盾,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矛盾处往往是知识纠结处,也是课堂中最具开放性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矛盾。另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差异也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位,导致结论的相左。如果教师抓住这些矛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则不仅让学生有积极的探究热情,还能提供众多的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中位数与众数的知识时,我出示某公司用平均工资2000元(高于其他公司的1800元)吸引员工,但实发工资时,工人却只领到1500元工资。这时启发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实际情况发生矛盾,使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中位数和众数才是代表一般水平的实质。
3.抓住生活,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数学与生活结合点(如“元、角、分”的教学),提出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生活贴得很近,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从而持积极的态度,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自主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力臂——组织有效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学习、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交流前要深入思考。交流前的独立思考是有效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先独立地想甚至做,才有对数学的个性体验与感受,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比较,相互容纳,从而对合作交流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折、画、想,对图形的特征有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时的课堂交流就能有的放矢,各抒己见。
2.交流时要收放自如。合作交流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使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交流时一定要放得开,主要体现在“三全”,即全员参与、全面讨论和全身心投入。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绝对不出手、不替代,切不可把合作交流当做襁褓中的婴儿——裹得太紧,管得太多。当合作交流真正遇到障碍时,教师就要收得全,“该出手时就出手”,主要体现为要救得及时、引得巧妙、解得彻底。交流时的收放自如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各尽其能,各显其才,想学而不会学的有人帮,能学而不想学的有人促,会学而学得多的去教人,未学而不善学的去模仿。
自主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只是枯燥的加减乘除,它充满学生的主观能动力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