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纳兰性德生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擅丹青,精于骑射,十七为储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之所以留名至今,是因为他作为横绝一代的词人,以心碎的惊艳之美出现在文坛之中。纳兰容若之词清新真挚、意象优美,将白描的抒情手法运营纯熟。那些字里行间的情感世界,或感叹或缅怀,或咏物或述边,或动或静,或悲或喜,牵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情思。“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鸿一瞥间,纳兰词在江南烟雨中若隐若现,展现着独特的美丽与哀愁。
关键词:纳兰性德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 悼亡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烟雨平生:美丽与哀愁交织的起点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纳兰性德的一生如同这首婉约的小令,前半生是满地落花堆砌、眼波心事难懂的少年风流,后半生是形单影只的哀怨惆怅。
纳兰的词总显得凄婉断肠,或许可归于爱情的不如意,那些落英缤纷的篇章总是让后人羡慕不已,也唏嘘不已。他情真意切却情深不寿,实在是一个可怜的罗密欧。纳兰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年,而其中的十几年间都在为几个女子缠绵悱恻、感怀悼念。然而,比起历朝历代无数仕途不顺、一生颠沛流离的文人墨客来说,他实在不算是一个悲剧的男人。一个男人梦想的或该有的他都拥有了,或拥有过。一个深爱着他的妻子,一个默默仰慕他的小妾,一个至死不渝的红颜知己,一群淡泊名利、相濡以沫的朋友,除此之外,他还有令人羡慕的显赫家世和出身。他并不甘心于父亲安排的锦衣玉食,不耻于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位和才干,更不满足于仕途平坦、官运亨通。比起一年三贬的苏轼、颠沛流离的少游和总不得志的李太白,纳兰性德年纪轻轻就被康熙选中做了近侍,可以说,他的一生也许是可喜的。
纳兰性德,在繁花似锦中心境高远,甚至荒芜,是心性所致。那个封建的时代,社会道德和家庭使命像牢笼约束着世上的每一个人,然而与许多文人不同,纳兰的痛苦并不是家庭或者社会强加的。纳兰的相逢是在美丽的人间,那围着围栏的金井之边,那落红堆积的深秋时节,那翩翩飞舞的年少时代。少年恋人眼波流转,最是天真无邪的初见。然而,相逢之后,尘世浮尘,现实的结局总是“从此簟纹灯影”,邂逅爱情之初总会心花无涯,相守总是可望不可即。
纳兰词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无奈和心酸,揪着读者柔软的心,不明白这个温润如玉的男子何故如此忧愁,或许是他万事无缺,反而容易执着于遗憾,始终为没有得到而愁肠难解。
二 解构纳兰词的美丽元素
纳兰词的美丽元素集中于他的爱情词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这种美丽意象的启蒙。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的朦胧时刻,时光如卵、岁月如梭,故事和主人公都未破壳而出。或许,来不及发展,也就来不及悲伤。最初的惊鸿一瞥便戛然、便收梢,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
1 意象之美
诗歌创作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种内在情感通过具化的意象表达出来,“立象以尽意”,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由此而来。
纳兰词中不乏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吸收,如菊花寓意着高洁和隐忍;杨柳扶风往往代表思亲、怀乡之情;鸿雁是在外游子客居他乡、羁旅孤独的体验。纳兰性德在诗文创作中并不排斥固定意象的运用,善于以大众审美为基调,营造出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
与此同时,纳兰词的个性化意象之美是不容忽视,甚至是更为鲜明的。以其对“梦”的描写为例,经典诗文中有大约100多种自创的意象,吹梦、残梦、幽梦、魂梦、远梦等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以《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为例: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词中意象众多,雨、花、双鱼、清泪是传统意象,一般能够读懂,旨在营造凄凉、哀伤的情境,而“魂梦”是作者的独到表达,刻画爱妻先逝后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通过意象的衔接和转换,这样一幅画面立体、形象:远方天气阴雨凄迷,容若手捧亡妻信笺,立于凋零的花瓣之下,回想这三年的似梦非梦,流水流淌。
又如,《沁园春》中,词人也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绣榻是妻子生前歇息小憩的地方;斜阳代表对生命无常、来去匆匆的感叹;春花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些琐碎的生活意象见微知著,缅怀着从前的点点滴滴。毫无疑问,这里的意象之美重在罗列,层层递进,加深词人哀愁的郁结。纳兰性德词风低沉,情思恳切,“冷”“残”“寒”“孤”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与“月”“花”“烟”“香”“红”“夜”“沙”“秋”等相衬使用,渗透残缺、孤独之感,在《饮水词》中更是登峰造极。
袁行霈曾言:“意象,首先必须呈现为物象,否则很难为人理解。”纳兰词在此基础上,与蕴含感情色彩的形容词相连接,细细雕琢,使那些无情无性的自然事物带上浓厚的情绪意味,或清丽自然或哀怨阴霾,或哀婉动听或气势奔腾,摇曳着古诗词的意象之美,也成为纳兰词经久不衰的魅力源泉。
2 化用之美
细细研读,会发现纳兰词化用技法的运用次数很多,特别是以唐宋婉约派诗人及花间派词人为蓝本的化用。从类型上看,“明化”“暗化”“正化”“反化”兼而有之,原句化用、减字化用、增字化用、改写化用等具体手法交错使用。化用绝不是简单的临摹或抄袭,自然典雅、直抒胸臆、了无痕迹是化用之美的最高境界。
从抒情角度看,容若化用前人诗句和自己的文学主张、性格爱好密切相关。例如,在《虞美人》中有言:“回廊,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是纳兰容若追忆十年前恋情而作的。“回廊”是作者的相思之地、伤心之地,岁月静好,往事历历在目,爱情的创伤显得更为沉重。“一寸相思地”巧妙地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一词中的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又如,在《采桑子》一词中:“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是一段对曾经恋人的思念之作,通篇以百无聊赖的意蕴为基调,化用了晏几道《鹧鸪天》中“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诗句,容若反用其义,以反问的语调,剖析梦中欢乐的幻灭,与晏几道刚好相反。 从写景的角度看,化用也可以锦上添花、事半功倍。《菩萨蛮·寄梁汾苕中》有言:“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正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描绘言梁汾身处险恶隐忧的人文环境之中。又如,在《沁园春》中:“踟蹰久,忽崖砅转石,万壑惊雷。”描写的是纳兰性德奉命出使觇梭龙的沿途自然风光,与《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崖砅转石万壑雷”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虞美人》中的“狂瘦”反化《南史·沈昭略传》,暗指仕途失意。《金缕曲》中“有解忆”反化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诗句,隐喻盼望之情。《蝶恋花·出塞》中“一往情深深几许”明化“庭院深深深几许”而成。
正化是与前作保持本身含义上的相通或相似,情感基调要求一致,这也是化用手法中最常见的。反化则恰好相反,新作者与原作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悖,是一种异化的思维模式,既化用又驳斥,体现矛盾之美。明化顾名思义是明显的、不遮掩的化用,不作歪曲婉转,直截了当,意思表达明白显豁。暗化则要求在化用诗文时不露痕迹,读者倘若不熟悉古籍前作,通常难以察觉。不得不说,暗化是纳兰性得化用之美的核心体现,可谓:“凡用事用语,妙夺化工,无复丝毫痕迹,乃为至佳。”下面例举几个纳兰词中暗化的范例:《御带花·重九夜》中的“向禅榻茶烟”并不是简单的在榻上喝茶抽烟,而是来源于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又如,“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是化用柳永诗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暖护樱桃蕊,寒翻蛱蝶翎”暗化了李煜的《临江山》一词。
化用之美在于贯通古今,既表达了作者的文学意象,又使作品的历史内涵得到了扩张,短短数十字之间折射出古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启迪。纳兰词化用之技,技巧纯熟、不着痕迹,呈现优美不俗、设计精巧的风格,文雅之气浓郁芬芳。
三 解构纳兰词的哀愁情绪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殊文学体裁,情真意切,不乏感人肺腑之作。纳兰性德词作的十分之一都是悼亡词,数量之多、质量上乘为人称道。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以回忆为视角,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沉痛的哀思,最终形成凄美哀婉的词风。其艺术特色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节之处见魔鬼”是文学创作的箴言,刻画细节往往显得真切动人。纳兰性德在其悼亡词中将夫妇间生活琐事详细描摹,字里行间流露出相濡以沫的情分,如《青衫湿遍·悼亡》中有言: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这里的夫妻情深连用了三处细节刻画:第一,“青衫湿遍”是词人痛哭流涕,泪珠洒在衣服上,阴湿了一大片,足见心挚意诚,别出心裁;第二,妻子逝世已经近半个月了,银灯之下依旧能看见缝补衣服的身影,听见剪刀咔咔的声音,突出追思之深;第三,词人想到妻子平日里“小胆怯空房”,现在却“独伴梨花影”,更觉凄凉,担心妻子难以抗拒孤独,心怀不忍。三处刻画,层层递进,小事之中蕴含大情思,可见,以小见大是纳兰词感人至深的因素之一。
2 恰当的对面着笔。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深厚,相知相通,因此,常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痴想着妻子的种种活动,特别是对自己平日里的关爱和思念。这种对面着笔的写法立于纸上,别有一番意味。如《青衫湿遍·悼亡》中的技巧运用: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湿、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诗句是说“我”多么希望用“我”的滚烫泪水将你叫醒,让你活过来,回到“我”的身边。可有时又怕你醒来之后为“我”伤神,劝”我”放弃儿女情长。细细读来,让人有一种无奈之感,仿似一种相见而有不敢见的冲动,五内淤积,情思深远。
3 精致的幻境描写。纳兰性德常常在幻境特别是梦境中看到妻子的影像,似幻似真,虚无缥缈,醒来后又一片惆怅。如《沁园春·代悼亡》中“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的拷问和《沁园春·瞬息浮生》中“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的感叹,都是对幻境的描写。前者写看到妻子姗姗来迟的婀娜多姿之态;后者写伴随着一阵灵风,妻子的幻影一闪而过,来不及捕捉就消失在天边了。诸如此类,好像与妻子在冥冥中短暂相会,这种神志迷离恍惚的状态让人心疼。
4 渲染凄清的环境。环境是衬托情感的不二之选,纳兰词多婉转、冰冷之作,他在凄清的环境刻画中衬托那种无奈、哀怨的心思,使词境深婉而悲凉。最经典的是《于中好》中“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与《沁园春》中“真无奈,倚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词人将哀思之情全盘托出,令人动容。
四 结语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其词清新真挚,文字意境优美,显示出高妙的白描抒情手法和技艺。无论是爱情词、友情词、风光词还是悼亡词,都交织着美丽与哀愁的意象和元素,这种矛盾仿佛已经成为纳兰词的标志,让读者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怅然中一生叹息,品味一个至情至真的文人才子。
参考文献:
[1] 樊蓝燕:《从意象看纳兰性德词艺术风格》,《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2] 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3] 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 房日晰:《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商洛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永州,男,1990—,山西朔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欣赏,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关键词:纳兰性德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 悼亡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烟雨平生:美丽与哀愁交织的起点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纳兰性德的一生如同这首婉约的小令,前半生是满地落花堆砌、眼波心事难懂的少年风流,后半生是形单影只的哀怨惆怅。
纳兰的词总显得凄婉断肠,或许可归于爱情的不如意,那些落英缤纷的篇章总是让后人羡慕不已,也唏嘘不已。他情真意切却情深不寿,实在是一个可怜的罗密欧。纳兰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年,而其中的十几年间都在为几个女子缠绵悱恻、感怀悼念。然而,比起历朝历代无数仕途不顺、一生颠沛流离的文人墨客来说,他实在不算是一个悲剧的男人。一个男人梦想的或该有的他都拥有了,或拥有过。一个深爱着他的妻子,一个默默仰慕他的小妾,一个至死不渝的红颜知己,一群淡泊名利、相濡以沫的朋友,除此之外,他还有令人羡慕的显赫家世和出身。他并不甘心于父亲安排的锦衣玉食,不耻于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位和才干,更不满足于仕途平坦、官运亨通。比起一年三贬的苏轼、颠沛流离的少游和总不得志的李太白,纳兰性德年纪轻轻就被康熙选中做了近侍,可以说,他的一生也许是可喜的。
纳兰性德,在繁花似锦中心境高远,甚至荒芜,是心性所致。那个封建的时代,社会道德和家庭使命像牢笼约束着世上的每一个人,然而与许多文人不同,纳兰的痛苦并不是家庭或者社会强加的。纳兰的相逢是在美丽的人间,那围着围栏的金井之边,那落红堆积的深秋时节,那翩翩飞舞的年少时代。少年恋人眼波流转,最是天真无邪的初见。然而,相逢之后,尘世浮尘,现实的结局总是“从此簟纹灯影”,邂逅爱情之初总会心花无涯,相守总是可望不可即。
纳兰词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无奈和心酸,揪着读者柔软的心,不明白这个温润如玉的男子何故如此忧愁,或许是他万事无缺,反而容易执着于遗憾,始终为没有得到而愁肠难解。
二 解构纳兰词的美丽元素
纳兰词的美丽元素集中于他的爱情词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这种美丽意象的启蒙。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的朦胧时刻,时光如卵、岁月如梭,故事和主人公都未破壳而出。或许,来不及发展,也就来不及悲伤。最初的惊鸿一瞥便戛然、便收梢,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
1 意象之美
诗歌创作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种内在情感通过具化的意象表达出来,“立象以尽意”,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由此而来。
纳兰词中不乏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吸收,如菊花寓意着高洁和隐忍;杨柳扶风往往代表思亲、怀乡之情;鸿雁是在外游子客居他乡、羁旅孤独的体验。纳兰性德在诗文创作中并不排斥固定意象的运用,善于以大众审美为基调,营造出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
与此同时,纳兰词的个性化意象之美是不容忽视,甚至是更为鲜明的。以其对“梦”的描写为例,经典诗文中有大约100多种自创的意象,吹梦、残梦、幽梦、魂梦、远梦等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以《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为例: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词中意象众多,雨、花、双鱼、清泪是传统意象,一般能够读懂,旨在营造凄凉、哀伤的情境,而“魂梦”是作者的独到表达,刻画爱妻先逝后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通过意象的衔接和转换,这样一幅画面立体、形象:远方天气阴雨凄迷,容若手捧亡妻信笺,立于凋零的花瓣之下,回想这三年的似梦非梦,流水流淌。
又如,《沁园春》中,词人也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绣榻是妻子生前歇息小憩的地方;斜阳代表对生命无常、来去匆匆的感叹;春花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些琐碎的生活意象见微知著,缅怀着从前的点点滴滴。毫无疑问,这里的意象之美重在罗列,层层递进,加深词人哀愁的郁结。纳兰性德词风低沉,情思恳切,“冷”“残”“寒”“孤”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与“月”“花”“烟”“香”“红”“夜”“沙”“秋”等相衬使用,渗透残缺、孤独之感,在《饮水词》中更是登峰造极。
袁行霈曾言:“意象,首先必须呈现为物象,否则很难为人理解。”纳兰词在此基础上,与蕴含感情色彩的形容词相连接,细细雕琢,使那些无情无性的自然事物带上浓厚的情绪意味,或清丽自然或哀怨阴霾,或哀婉动听或气势奔腾,摇曳着古诗词的意象之美,也成为纳兰词经久不衰的魅力源泉。
2 化用之美
细细研读,会发现纳兰词化用技法的运用次数很多,特别是以唐宋婉约派诗人及花间派词人为蓝本的化用。从类型上看,“明化”“暗化”“正化”“反化”兼而有之,原句化用、减字化用、增字化用、改写化用等具体手法交错使用。化用绝不是简单的临摹或抄袭,自然典雅、直抒胸臆、了无痕迹是化用之美的最高境界。
从抒情角度看,容若化用前人诗句和自己的文学主张、性格爱好密切相关。例如,在《虞美人》中有言:“回廊,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是纳兰容若追忆十年前恋情而作的。“回廊”是作者的相思之地、伤心之地,岁月静好,往事历历在目,爱情的创伤显得更为沉重。“一寸相思地”巧妙地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一词中的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又如,在《采桑子》一词中:“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是一段对曾经恋人的思念之作,通篇以百无聊赖的意蕴为基调,化用了晏几道《鹧鸪天》中“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诗句,容若反用其义,以反问的语调,剖析梦中欢乐的幻灭,与晏几道刚好相反。 从写景的角度看,化用也可以锦上添花、事半功倍。《菩萨蛮·寄梁汾苕中》有言:“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正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描绘言梁汾身处险恶隐忧的人文环境之中。又如,在《沁园春》中:“踟蹰久,忽崖砅转石,万壑惊雷。”描写的是纳兰性德奉命出使觇梭龙的沿途自然风光,与《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崖砅转石万壑雷”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虞美人》中的“狂瘦”反化《南史·沈昭略传》,暗指仕途失意。《金缕曲》中“有解忆”反化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诗句,隐喻盼望之情。《蝶恋花·出塞》中“一往情深深几许”明化“庭院深深深几许”而成。
正化是与前作保持本身含义上的相通或相似,情感基调要求一致,这也是化用手法中最常见的。反化则恰好相反,新作者与原作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悖,是一种异化的思维模式,既化用又驳斥,体现矛盾之美。明化顾名思义是明显的、不遮掩的化用,不作歪曲婉转,直截了当,意思表达明白显豁。暗化则要求在化用诗文时不露痕迹,读者倘若不熟悉古籍前作,通常难以察觉。不得不说,暗化是纳兰性得化用之美的核心体现,可谓:“凡用事用语,妙夺化工,无复丝毫痕迹,乃为至佳。”下面例举几个纳兰词中暗化的范例:《御带花·重九夜》中的“向禅榻茶烟”并不是简单的在榻上喝茶抽烟,而是来源于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又如,“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是化用柳永诗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暖护樱桃蕊,寒翻蛱蝶翎”暗化了李煜的《临江山》一词。
化用之美在于贯通古今,既表达了作者的文学意象,又使作品的历史内涵得到了扩张,短短数十字之间折射出古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启迪。纳兰词化用之技,技巧纯熟、不着痕迹,呈现优美不俗、设计精巧的风格,文雅之气浓郁芬芳。
三 解构纳兰词的哀愁情绪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殊文学体裁,情真意切,不乏感人肺腑之作。纳兰性德词作的十分之一都是悼亡词,数量之多、质量上乘为人称道。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以回忆为视角,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沉痛的哀思,最终形成凄美哀婉的词风。其艺术特色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节之处见魔鬼”是文学创作的箴言,刻画细节往往显得真切动人。纳兰性德在其悼亡词中将夫妇间生活琐事详细描摹,字里行间流露出相濡以沫的情分,如《青衫湿遍·悼亡》中有言: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这里的夫妻情深连用了三处细节刻画:第一,“青衫湿遍”是词人痛哭流涕,泪珠洒在衣服上,阴湿了一大片,足见心挚意诚,别出心裁;第二,妻子逝世已经近半个月了,银灯之下依旧能看见缝补衣服的身影,听见剪刀咔咔的声音,突出追思之深;第三,词人想到妻子平日里“小胆怯空房”,现在却“独伴梨花影”,更觉凄凉,担心妻子难以抗拒孤独,心怀不忍。三处刻画,层层递进,小事之中蕴含大情思,可见,以小见大是纳兰词感人至深的因素之一。
2 恰当的对面着笔。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深厚,相知相通,因此,常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痴想着妻子的种种活动,特别是对自己平日里的关爱和思念。这种对面着笔的写法立于纸上,别有一番意味。如《青衫湿遍·悼亡》中的技巧运用: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湿、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诗句是说“我”多么希望用“我”的滚烫泪水将你叫醒,让你活过来,回到“我”的身边。可有时又怕你醒来之后为“我”伤神,劝”我”放弃儿女情长。细细读来,让人有一种无奈之感,仿似一种相见而有不敢见的冲动,五内淤积,情思深远。
3 精致的幻境描写。纳兰性德常常在幻境特别是梦境中看到妻子的影像,似幻似真,虚无缥缈,醒来后又一片惆怅。如《沁园春·代悼亡》中“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的拷问和《沁园春·瞬息浮生》中“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的感叹,都是对幻境的描写。前者写看到妻子姗姗来迟的婀娜多姿之态;后者写伴随着一阵灵风,妻子的幻影一闪而过,来不及捕捉就消失在天边了。诸如此类,好像与妻子在冥冥中短暂相会,这种神志迷离恍惚的状态让人心疼。
4 渲染凄清的环境。环境是衬托情感的不二之选,纳兰词多婉转、冰冷之作,他在凄清的环境刻画中衬托那种无奈、哀怨的心思,使词境深婉而悲凉。最经典的是《于中好》中“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与《沁园春》中“真无奈,倚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词人将哀思之情全盘托出,令人动容。
四 结语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其词清新真挚,文字意境优美,显示出高妙的白描抒情手法和技艺。无论是爱情词、友情词、风光词还是悼亡词,都交织着美丽与哀愁的意象和元素,这种矛盾仿佛已经成为纳兰词的标志,让读者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怅然中一生叹息,品味一个至情至真的文人才子。
参考文献:
[1] 樊蓝燕:《从意象看纳兰性德词艺术风格》,《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2] 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
[3] 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 房日晰:《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商洛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永州,男,1990—,山西朔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欣赏,工作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