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雕细刻的内在魅力艺术格调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最富浪漫主义精神的长篇“神魔小说”。它以绮丽的幻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世界,创造了一大批形象奇特、本领超群的神魔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艺术形象本领有别特色各具,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数百年来其它同类的题材作品相继淹灭,而它却独行于世。
  关键词:西游记;精雕细刻;魅力;艺术格调。
  
   一
  
  《西游记》是明朝杰出小说家吴承恩的一部优秀长篇神话小说,共一百回。是在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故事,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的巨著。它以唐僧取经为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角,通过闹天宫、闯地府和同白骨精之类的妖魔鬼怪进行斗争等一系列故事的描述,曲折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反抗压迫、同一切灾害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精神品格,歌颂孙悟空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作者通过瑰奇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绝妙的讽刺和细腻的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类典型形象。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迢遥的西方旅途上和穷山恶水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幻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把动物幻化为有情的精怪。作为主要人物的孙悟空,他神、人兽三性兼有,作者将其乐观大胆、敢于斗争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莫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的融为一体。小说以整整七回“大闹天宫”的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作者首先虚拟了它的出生与众不同,神奇异常,“石产一卵,且见风化一石猴”,而且那“猴在山中会跳跃、奔走……”接着幻设它发现了一“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麟麒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再写这一石猴只身泛海,访师求道,从而使这一石猴成为了童话中人物形象。他还具有超人的能耐:“具有七十般变化,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他向龙宫强索宝盔金箍棒,去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让他超越自然规律的局限,达到了“绝对自由”。作者在安排他“大闹天宫”后,还安排它取经除妖,又赋予了他人的特性:热爱自然、勇于反抗、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猪八戒也是“三结合”的典型。他有猪的外部特征:长嘴巴、大耳朵、身粗肚大、体态臃肿、行动蹒跚;有猪的习性:贪吃贪睡、懒惰自私。作为妖精,他有三十六般天罡变化和风来雨去,腾云驾雾的神通,他的九齿钉钯重五千零四十八斤;作为人他有憨直、纯朴、能干生活的特点,更有愉懒自私、说假话、办蠢事、耍手腕、进谗言等突出的缺点,尤其是色迷心窍。尽管较长时间以来,论者们对这两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是存在分歧的:对于孙行者,或说是“英雄”,或说是“叛徒”,或说大闹天宫是“邪恶”,作者持否定态度,或说作者加以“尽情的褒美”,是“正义的化身”;对于猪八戒,有人提出是“正面人物”,作者是“肯定”的,有的则说是一个“不完全被否定的人物”,是“被批判的典型”。总之,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然而不管怎样,作者在刻画这两个艺术形象时,既表现了他们的美,又表现了他们的丑;而且,在具体描绘中,体现着鲜明的审美评价,既有所褒美,又有所贬抑,这一切在艺术辩证法的高度上得到了完整的和谐的体现。唐朝的玄奘在历史中,“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余国,前往天竺国取回佛经,震动中外”。可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想象这一艺术手法,让唐僧成了具有封建儒士般迂腐、佛教信徒样虔诚的软弱和尚。原本是一个不畏艰难的强者形象,到了作者的笔下却成了一个碰上妖魔就吓得滚下马鞍、涕泪交流、大念“阿弥托佛”、离开了徒弟就连一餐饭都无法捞到的“脓包”形象。
  
   二
  
  夸张是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又一突出的艺术手法,它是与想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首先表现在对人物能耐的夸大。文中的主要人物妖猴孙悟空,作者让他从石卵中产出,见风化一石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野果”这是想象也是夸张。再写他七十二变化,三头六臂,一个筋斗就翻了十万八千里,而且他水淹不死、火烧不死,刀砍不死,金箍棒就有一万三千五百斤,缩小了还可以藏在耳内。他描绘成一个能“反天宫,伏四海,消名号”的战斗英雄形象。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也塑造了与他相关联的神佛们的本事。在作者笔下,,孙悟空虽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 “风车子一般相似只管前进”,也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反被如来佛“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门于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山,轻轻压住”。当孙悟空在山下伸出头来时,如来佛取出一张贴子贴在山上,“山即生根合缝”。(“五行山下定心猿)这样,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揭露了统治者的千方百计镇压、欺骗反抗自己的人的丑恶嘴脸,而那些妖魔鬼怪的本事也能够填山移海、吞云吐雾、飞天入地,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夸张,神化了这些人世间的平常之物。刻划出一群凶狠的妖魔鬼怪形象。其次是人物性格上的夸大:为了写出猪八戒的“老实”,作者有意夸大了他的“邪心”,让他弄巧成拙、自讨苦吃。再次夸大自然界的凶险,突出人物形象。为了突出师徒四人的形象,作者有意夸大了取经路上的艰险。如八十一难的设置;大自然中的虎、狼、蛇、虫都成了吃人的精;山高耸入云,凶险莫测,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七绝山岭,山山有妖怪,水不但深而且鹅毛飘不起,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通天河,河河有妖精,正是在这样凶险的自然环境中,使英雄的孙悟空,软弱的唐僧、憨直偷懒的猪八戒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西游记》内容的特点及全书艺术风格的要求,而且给孙行者、猪八戒这些特定人物的成功塑造具备了深厚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飞驰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就不会有孙行者这些神话形象。但是,作者在具体落笔时都又喜欢对形象性格作精雕细刻,而较少采用粗疏的笔法。一般来说,这似乎极易造成不协调的后果;但在作者手中,却挥洒得极其自如,体现得十分和谐。如五庄观中偷人参果、平顶山上大战妖魔等几个故事的描写,对孙行者和猪八戒性格复杂性的刻画,就鲜明地呈现着前述的特点,做到了想象的飞驰、夸张的运用和笔法上的精雕细刻相结合,甚至使想象的飞驰和夸张的运用,溶化和渗透在精雕细刻的性格描绘中,可以说是精彩卓绝,笔墨非凡。
  
  三
  
  《西游记》讽刺艺术的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显然是作者那支天才的游戏之笔的创造性艺术成果。无论是“抨击”不平的“世事”,还是嘲讽人情的缺陷,作者莫不挥洒自如地运用富有色彩的游戏笔墨,任情驰骋,随意皴染,却又似成竹在胸,浑然成篇。或借嬉戏以见志,或以调笑来寄讽,或因难抑心头的愤慨而冷嘲,或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以寓讥,都能运用那支圆熟的戏笔,以富有色彩的手法和技巧,透示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凝聚成浓重而淳厚的讽刺意味。《西游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它鲜明地标志着作者讽刺艺术的创造性。我们从小说形象描绘中深入分析,作者的讽刺手法,具体有如下几项。
  《西游记》讽刺手法之一:不着一字,意在言外。
  我们看作品中对于玉皇的描写就很有代表性,这种讽刺手法运用得最为微妙和入神。玉皇,全称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天尊玄穹高上帝”,据如来佛介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成功和得以享受那样的“无极大道”。你说,这个三界的最高统治者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崇高。但是,在作者落墨不多的具体描写中所勾勒出来的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却是既不“仁”、又不“慈”,更谈不上“圣”、也不能算“高”,竟是一个毫无主见、欺软怕硬的草包和庸君!孙悟空闹了龙宫和幽冥以后,龙王和地藏菩萨上告玉皇,当时有太白金星出主意实行招安,玉皇当即点了头,竟不加追究;后来孙悟空反出天宫,打败了天兵天将,自称齐天大圣,还是太白金星出主意仍实行招安,玉皇正好顺水推舟,又同了意;后来孙悟空再反天宫被二郎所擒,押在斩妖台下,但刀砍斧剁,枪刺剑刳,雷打火煨,都未能损伤一毫,玉皇闻言,束手无策,连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作者笔下的玉皇是怎样一个性格。不仅如此。玉皇对猴头是这样,对别人却又是另一样面孔。猪八戒前身是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皇竟罚他二千锤,贬成畜类;沙僧受罪则更荒唐了。他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被玉皇责罚八百,贬下界来,还每七日一次,将飞剑穿胸胁百余下。但还有更荒唐的,凤仙郡郡侯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玉皇一怒之下,竟要断绝一郡生灵的生路,以致一连三年不让下雨,“三停饿死二停人”(第八十七回)。作者对玉皇的描绘,可说无一贬辞,但情伪毕露人们从形象描绘所体现的深意中,体会到了作者讽刺笔墨的鲜明倾向性。二是有助于丰富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形成独特的艺术格调。作者讽刺艺术的创造性运用,给作品艺术上增添了新的色彩。
  小说《西游记》有三大特色:传奇性、诙谐性、哲理性,这仅仅是就作品的大端而言,而且又是着眼于与其它古典名著对比而显得有独创性的方面来分析。其实,《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又何止于此呢。讽刺艺术的运用,就丰富了作品艺术特色的内容。作者讽刺艺术既然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又的确能贯串在形象描绘之中力求具有内在的含蓄美和夸张美,所以,不但与传奇性、诙谐性和哲理性的要求没有背离和抵触,而且有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之功,使传奇性特色更浓郁,诙谐性更充实,哲理性更深邃。因为传奇性、诙谐性、哲理性特色的形成,同样不能游离于形象描绘之外,而是体现在形象体系之中;同样要求和谐、蕴蓄、自然,而避免浅露、浮泛、枯涩。从而通过形象体系的描绘,展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浑然一体的而又富有内在魅力的艺术格调。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
  [3]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具有概念抽象、要点繁多、原理复杂等特点,教学语言的使用具有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合理地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以语言美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进行学习。  关键词:电工基础;
期刊
摘 要: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本文以盐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教育为例,探讨如何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使其对幼儿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培养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幼儿教育。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孕育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有着
期刊
摘 要:中小学音乐教学是最基础的音乐教育,是创作的预备性阶段,因此,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创新;肢体语言;集体创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在当今信息时代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中小学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中小
期刊
摘 要:华尔兹的代表作之一《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在整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为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式,更主要的是将以往的传统现实主义体系化,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华尔兹的这部经典代表作进行批判和思考,指出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深刻意义正是来自于对它的批判而引出对国际政治理论本体论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国际政治研究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萧红通过其作品描述了女性人生的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不仅拷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而且深入女性精神肌理,挖掘女性自身的精神病弱,即充当了男权社会的同谋。全面关照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直面女性的困境。  关键词:男权压制;悲剧命运;女性意识。    萧红,作为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期刊
摘 要:中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指导技能,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采取与生活贯通、学科渗透等方式,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研究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作用。    一、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    传统语文教学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填鸭式”的教育,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即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灌输”,这样不少教师通过辛辛苦苦的“讲授”,把自己备
期刊
摘 要: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批评的立足点就是认为历史不可预测。笔者在文中提出,波普尔实际上未能正确理解历史中的必然与偶然、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之间的关系。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是与他的证伪主义原则的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进而,从新的视角对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历史;历史决定论;历史规律。    卡尔·波
期刊
一、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
期刊
一直以来有一种疑问:什么是艺术史?学习艺术史的意义何在?艺术史离开了从事史论研究的那一部分人生命力还能否存在?是否像许多人一贯认为的那样,它无关于政治,无关于经济,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人民的苦乐,始终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我得到了答案,当我走进了“审美的历程”。  一直以来有一些困惑:什么是艺术?艺术的真义是什么?当历史的、现代的、传统的、反叛的、严谨的、自由的……种种概念定义与信息
期刊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下册所选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  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    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    《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作者采取了这样的程序:记游——江南秋色——北国之秋的浓色·北国之秋的深味——江南秋色——记游。从笔墨详略上看,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