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指导技能,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采取与生活贯通、学科渗透等方式,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研究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作用。
一、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
传统语文教学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填鸭式”的教育,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即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灌输”,这样不少教师通过辛辛苦苦的“讲授”,把自己备课的结果硬塞给学生,同时在阅读方面教师规定学生完成必读的书目,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甚至于形成一种语文学习就是做作业、写作文、看书等不愉快的活动。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其结果是用一种声音代替了众多的声音,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学习,而忽略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探究创新精神的人才,如此教学势必走向“创新”的反面,必须进行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对研究性学习,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意识的学习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正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中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指导技能,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采取与生活贯通、学科渗透等方式,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研究之路。
三、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一起提高的,所以,一个课题的完成过程就是三方面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教师素质的提高。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实际操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这三个层面的素质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在加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学习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实际、有效的指导。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其中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它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种发挥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宽松环境,其结果主要不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运用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或社
会调查,或现场观察,或走访专家,或体验学习,或课堂讨论,或查阅资料等等。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激发起研究的兴趣;指导学士确定和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逐步推进研究过程;指导学生评价研究的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使“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近年来,在中小学又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中,虽然都提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从具体的研究视角看,过多的是关注在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或特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运行规律等“学”的方面,而对教师“教”的方面则关注较少。有的即使在这方面有所论述,更多的是强调教师不能过分的发挥作用,不能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等,相反,对教师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究竟是起什么样的作用,应怎样发挥作用,应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等,却很少有人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实事求是地说,上述现象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广研究性学习确实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如果人们把眼光片面地盯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作用只是轻描淡写或视而不见,就可能导致另外的一种倾向,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弱化教师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这种倾向将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开展,最终也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调动,致使效率下降,教学质量滑波。
可以说,教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力量,没有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任何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都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就指导的内容而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全程自主探究的过程,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是意味着转换教师的指导重点和指导方式。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改革中讨论的永恒主题,我们认为,对任何方面的关注都应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走向某种极端。我国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影: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高中《 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2]邱凤琴:承德市教育局《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3]方红:政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第8期.
关键词: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作用。
一、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
传统语文教学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填鸭式”的教育,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即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灌输”,这样不少教师通过辛辛苦苦的“讲授”,把自己备课的结果硬塞给学生,同时在阅读方面教师规定学生完成必读的书目,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甚至于形成一种语文学习就是做作业、写作文、看书等不愉快的活动。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其结果是用一种声音代替了众多的声音,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学习,而忽略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探究创新精神的人才,如此教学势必走向“创新”的反面,必须进行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对研究性学习,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意识的学习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正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中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指导技能,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采取与生活贯通、学科渗透等方式,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走上研究之路。
三、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一起提高的,所以,一个课题的完成过程就是三方面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教师素质的提高。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实际操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这三个层面的素质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在加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学习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实际、有效的指导。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其中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它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种发挥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宽松环境,其结果主要不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运用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或社
会调查,或现场观察,或走访专家,或体验学习,或课堂讨论,或查阅资料等等。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激发起研究的兴趣;指导学士确定和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逐步推进研究过程;指导学生评价研究的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使“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近年来,在中小学又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中,虽然都提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从具体的研究视角看,过多的是关注在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或特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运行规律等“学”的方面,而对教师“教”的方面则关注较少。有的即使在这方面有所论述,更多的是强调教师不能过分的发挥作用,不能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等,相反,对教师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究竟是起什么样的作用,应怎样发挥作用,应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等,却很少有人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实事求是地说,上述现象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广研究性学习确实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如果人们把眼光片面地盯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作用只是轻描淡写或视而不见,就可能导致另外的一种倾向,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弱化教师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这种倾向将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开展,最终也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调动,致使效率下降,教学质量滑波。
可以说,教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力量,没有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任何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都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就指导的内容而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全程自主探究的过程,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是意味着转换教师的指导重点和指导方式。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改革中讨论的永恒主题,我们认为,对任何方面的关注都应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走向某种极端。我国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影: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高中《 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2]邱凤琴:承德市教育局《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3]方红:政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