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英语教学;情感问题;成因;情感性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93—01
一、 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缺乏情育课程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在人文主义教育复兴运动中,国外就有相当一批学校先后开设情育课程。而在我国,情感问题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教育学界相继提出了情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等理念。但是,这些理论都是以学科课程形态为依托,普及性不高,并且只是作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手段,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情感为主题的独立课程形态的缺乏,是造成师生交往情感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通过情育课程的开设,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途径了解何谓情感,情感有哪些功能,能够正确地认识、管理和评价自己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只有将情感教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并行,才能凸显出情感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师生交往的积极性,满足师生的情感表达需要,将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继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激情。
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组织的限制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的优点在于提高教师利用率和教学效率。但是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批量生产的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展开“点对点”的交往。同时,由于近年我国对一些薄弱学校的撤、改,以及适龄儿童人口的激增,特别是家长对重点中学的“崇拜”,使班级的人数陡然大增,县城普通中学均在 50 人左右,重点中学 80 人以上的班级不足为奇。班容量过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在空间和时间上很难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内心的情感变化,并且按平均水平施教使得一些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被老师忽视,丧失了交往的机会和兴趣。
三、考试制度存在差异
功利性导向的学校实践逻辑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使“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优的效率”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由于学校是依据社会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动,因此,社会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学校的实践逻辑变成为社会培养可以创造财富的人才,而丧失了学校的价值性追求。虽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遵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家园,但是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的优质服务只能通过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反映出来。考试制度异化为判断学校服务和教学质量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的价值也只能通过提升学生成绩表现出来,师生交往中产生情感问题也将成为必然。
此外,由于“择校热”的升温,各中学名誉、经济利益之战也愈演愈烈,家长出于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纷纷慕名而来,生源的扩大带来的是更多的经济利益。那么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最简洁的方式莫过于升学率。因此,教师狠狠地抓知识点、正确答案也在情理之中。这三者的力量扭曲了考试原本选拔精英、检验教学的功能,考试的本质属性被异化了。这些现实状况使广大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处境十分尴尬。
四、师生个体缺乏情感性素质
教师情感性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绩和人格发展,更是造成师生交往情感问题的根本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职业倦怠、情感冷漠、带着消极情绪上课、随意发脾气、恶语中伤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都是缺乏情感性素质的表现,这直接影响到师生交往的程度和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扮演着知识传承者的角色,更承担着促动师生双方情感交流互动的责任。罗杰斯也强调教育过程中双方情感融入的重要性,认为教师能否放弃作为知识灌输工具的旁观者姿态,而以不带任何价值条件的方式营造一种共情理解的氛围,真诚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情感的真诚关怀与积极引导,有助于促成学生对于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对于教师人格的信任,从而形成双方交往良性的循环。相反,如果教师情感素质低下,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恐慌感、不安全感,封闭自己的心理空间,不愿或被动与教师交往。
编辑:杨慧芳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93—01
一、 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缺乏情育课程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在人文主义教育复兴运动中,国外就有相当一批学校先后开设情育课程。而在我国,情感问题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教育学界相继提出了情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等理念。但是,这些理论都是以学科课程形态为依托,普及性不高,并且只是作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手段,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情感为主题的独立课程形态的缺乏,是造成师生交往情感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通过情育课程的开设,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途径了解何谓情感,情感有哪些功能,能够正确地认识、管理和评价自己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只有将情感教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并行,才能凸显出情感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师生交往的积极性,满足师生的情感表达需要,将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继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激情。
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组织的限制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的优点在于提高教师利用率和教学效率。但是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批量生产的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展开“点对点”的交往。同时,由于近年我国对一些薄弱学校的撤、改,以及适龄儿童人口的激增,特别是家长对重点中学的“崇拜”,使班级的人数陡然大增,县城普通中学均在 50 人左右,重点中学 80 人以上的班级不足为奇。班容量过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在空间和时间上很难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内心的情感变化,并且按平均水平施教使得一些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被老师忽视,丧失了交往的机会和兴趣。
三、考试制度存在差异
功利性导向的学校实践逻辑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使“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优的效率”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由于学校是依据社会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动,因此,社会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学校的实践逻辑变成为社会培养可以创造财富的人才,而丧失了学校的价值性追求。虽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遵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家园,但是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的优质服务只能通过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反映出来。考试制度异化为判断学校服务和教学质量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的价值也只能通过提升学生成绩表现出来,师生交往中产生情感问题也将成为必然。
此外,由于“择校热”的升温,各中学名誉、经济利益之战也愈演愈烈,家长出于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纷纷慕名而来,生源的扩大带来的是更多的经济利益。那么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最简洁的方式莫过于升学率。因此,教师狠狠地抓知识点、正确答案也在情理之中。这三者的力量扭曲了考试原本选拔精英、检验教学的功能,考试的本质属性被异化了。这些现实状况使广大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处境十分尴尬。
四、师生个体缺乏情感性素质
教师情感性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绩和人格发展,更是造成师生交往情感问题的根本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职业倦怠、情感冷漠、带着消极情绪上课、随意发脾气、恶语中伤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都是缺乏情感性素质的表现,这直接影响到师生交往的程度和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扮演着知识传承者的角色,更承担着促动师生双方情感交流互动的责任。罗杰斯也强调教育过程中双方情感融入的重要性,认为教师能否放弃作为知识灌输工具的旁观者姿态,而以不带任何价值条件的方式营造一种共情理解的氛围,真诚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情感的真诚关怀与积极引导,有助于促成学生对于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对于教师人格的信任,从而形成双方交往良性的循环。相反,如果教师情感素质低下,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恐慌感、不安全感,封闭自己的心理空间,不愿或被动与教师交往。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