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论家们再一次患上了“中国崩溃”综合征——此病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折磨一下这帮经济和政治评论家们。尽管过去几十年发出了无数次假警报,但中国怀疑论者一致认为,这一次狼真的要来了。
没错,中国经济已经放缓。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二季度GDP为7.5%,虽然令饱受危机冲击的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但明显低于其1980年到2010年10%的增长势头。
但中国怀疑论者忧虑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放缓。他们也担忧过多的债务和由此引发的对银行系统的恐慌,担心一直存在的房地产泡沫会破灭,而最担心的则是中国在经济再平衡方面缺乏实质性进展——从偏重出口及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到由消费推动的增长模式。
就最后一点而言,乍看之下,近期中国GDP构成的转变似乎令人担忧。今年上半年,个人及公共消费只占经济增长的3.4%。同时,投资占GDP比重迅速攀升。换言之,中国经济似乎依然延续着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对一个过去30年大多时候都过度投资且消费过低的失衡经济体来说,这让人担心。对怀疑论者来说,经济快速增长时未能实现再平衡是一回事,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再平衡陷入困境则是另一回事。
这不过是一种肤浅的想法。任何经济体的再平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战略、时间和决心来实现,而这三点中国都不缺。评估经济再平衡的早期进展时,GDP的构成恐怕是个最不合适的衡量指标。当然,最终GDP构成可以考验中国是否成功,但这里的关键词是“最终”。目前看来,检验中国消费潜在决定因素的趋势要重要得多。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完全有理由持乐观态度,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服务业正加速增长——这是消费者导向转型调整的一个重要部分。2013年上半年,服务业产出同比增长8.3%,明显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7.6%的增长率。
继2012年服务业和建筑制造业双双取得8.1%的增长率后,两个行业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在2013年前两个季度扩大。这些与之前的趋势截然相反。
1980年至2011年,服务业产出年均增长8.9%,整整比制造建筑业同期11.6%的增长率低了2.7个百分点。近期的形势逆转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正在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为什么服务业对中国的经济调整如此重要?比起中国的传统增长产业,服务业是更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2011年,中国服务业每单位GDP产出较之制造建筑业能多创造30%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实现其吸纳劳动力的首要目标。换言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以服务为导向,其只需维持7%-8%的增长率,就能实现在过去模式下需要10%的增长率才能达到的吸纳劳动力的目标。
这是一个好消息。首先,服务业增长正催生一个新的劳动收入来源,而劳动收入正是消费需求的支柱;第二,更加依赖服务业能让中国进入更低速、更可持续的增长轨道;第三,刚兴起的服务业增长目前仅占中国GDP的43%,这拓宽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为缩小收入差距创造了重要的机会。
中国经济远未崩溃,而是处于关键时刻。经济再平衡的车轮正在转动。虽然这并没有显示在最终需求的构成上,但在改革的当前阶段,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意义要重大得多。
同样重要的还有新政策纪律的迹象,比如中国央行似乎决心使中国摆脱过度货币扩张,财政当局抵挡住了以又一轮大规模支出计划应对经济放缓的诱惑。利率自由化的早期措施和过时的户口体系改革迹象也很鼓舞人心。虽然有些缓慢,但中国的转变无疑正日渐清晰。西方国家的中国怀疑论者又一次误读了中国经济的生命特征。
没错,中国经济已经放缓。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二季度GDP为7.5%,虽然令饱受危机冲击的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但明显低于其1980年到2010年10%的增长势头。
但中国怀疑论者忧虑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放缓。他们也担忧过多的债务和由此引发的对银行系统的恐慌,担心一直存在的房地产泡沫会破灭,而最担心的则是中国在经济再平衡方面缺乏实质性进展——从偏重出口及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到由消费推动的增长模式。
就最后一点而言,乍看之下,近期中国GDP构成的转变似乎令人担忧。今年上半年,个人及公共消费只占经济增长的3.4%。同时,投资占GDP比重迅速攀升。换言之,中国经济似乎依然延续着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对一个过去30年大多时候都过度投资且消费过低的失衡经济体来说,这让人担心。对怀疑论者来说,经济快速增长时未能实现再平衡是一回事,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再平衡陷入困境则是另一回事。
这不过是一种肤浅的想法。任何经济体的再平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战略、时间和决心来实现,而这三点中国都不缺。评估经济再平衡的早期进展时,GDP的构成恐怕是个最不合适的衡量指标。当然,最终GDP构成可以考验中国是否成功,但这里的关键词是“最终”。目前看来,检验中国消费潜在决定因素的趋势要重要得多。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完全有理由持乐观态度,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服务业正加速增长——这是消费者导向转型调整的一个重要部分。2013年上半年,服务业产出同比增长8.3%,明显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7.6%的增长率。
继2012年服务业和建筑制造业双双取得8.1%的增长率后,两个行业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在2013年前两个季度扩大。这些与之前的趋势截然相反。
1980年至2011年,服务业产出年均增长8.9%,整整比制造建筑业同期11.6%的增长率低了2.7个百分点。近期的形势逆转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正在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为什么服务业对中国的经济调整如此重要?比起中国的传统增长产业,服务业是更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2011年,中国服务业每单位GDP产出较之制造建筑业能多创造30%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实现其吸纳劳动力的首要目标。换言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以服务为导向,其只需维持7%-8%的增长率,就能实现在过去模式下需要10%的增长率才能达到的吸纳劳动力的目标。
这是一个好消息。首先,服务业增长正催生一个新的劳动收入来源,而劳动收入正是消费需求的支柱;第二,更加依赖服务业能让中国进入更低速、更可持续的增长轨道;第三,刚兴起的服务业增长目前仅占中国GDP的43%,这拓宽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为缩小收入差距创造了重要的机会。
中国经济远未崩溃,而是处于关键时刻。经济再平衡的车轮正在转动。虽然这并没有显示在最终需求的构成上,但在改革的当前阶段,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意义要重大得多。
同样重要的还有新政策纪律的迹象,比如中国央行似乎决心使中国摆脱过度货币扩张,财政当局抵挡住了以又一轮大规模支出计划应对经济放缓的诱惑。利率自由化的早期措施和过时的户口体系改革迹象也很鼓舞人心。虽然有些缓慢,但中国的转变无疑正日渐清晰。西方国家的中国怀疑论者又一次误读了中国经济的生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