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个性化实际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语文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这便是语文教育个性化或人道化。这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与个体化,使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并让这三者联成一体,就能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化;个别化;个性化
当代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这实际上是讲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原则。
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师生展示的人格个性的风采使教学活动显得朝气蓬勃。上溯到春秋时期,《论语》记载的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等谈论志向的情形,就是生动的一例。孔子这个被后世推崇的圣人先贤,却见不到威严神圣的面孔,听学生高谈阔论,自己或喜或哂,毫不掩饰情绪。一本经典的语录体《论语》,生动地展示了孔子极其个性化的一面,严肃、高尚,却又不失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谆谆教诲深入人心,穿透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不绝于耳。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就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因而,语文教育除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外,还有培养其审美与伦理,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有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既有利于实现客体主体化,更有利于实现主体客体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是人性的、人道的。
二、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
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其内在含义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
语文教育个别化或个体化,还必须注意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倡“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并非漫无目的胡选乱择,而是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为目的。“我们避免两种极端的作法:一种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另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学生的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够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应该鼓励“超前”,正确对待“滞后”。对于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的差生,老师应有·意·地·教·,学生是在无·意·地·学·,增强其学习信心,而不是采用无休无止的补课,更不必以惩罚性的多做习题来增加差生的负担。对“行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超前学习内容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语文材料,如四书五经、《史记》、《老子》、《庄子》、《红与黑》、《哈姆莱特》等,鼓励他们超前投入创作实践。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个性的发挥
(一)不照搬语文教材进行教育,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传统的语文教材早已被扔进了故纸堆,新出的教材版本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这个版本,那个版本,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论什么版本,或多或少都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改进,创新。但也有一个通病,就是始终摆脱不了互相模仿的窠臼。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之为“山寨教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应该在教材主流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再“山寨”。
(二)改变死板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通常使用陈旧的模式,这种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模式将原本丰富的课本支解的支离破碎,使人摸不到头脑。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个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创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参考国外及国内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创立属于自己的独家模式,为激发学生个性发挥创造条件。
(三)钻研教学方法,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的多是“讲授法”,教师如念经般,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学生都如木偶般,任由教师来回摆弄。教师说“齐步走”,没有学生敢“散步”。这使得教师说“散步走”的时候,学生已经不会走了。学生一点独立的个性都没有,人性完全没有得到释放,这种状态足以用“悲哀”两个字来形容。
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真正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科学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要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倡扬教学个性,其落足点应当是培养创新人才。没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就难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没有个性的学生,就难有创新型人才。尽快促成一大批富有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涌现,应当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这也是语文教育明天的希望之所在。语文教育,呼唤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见《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2]《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52页.
[4]顾嘉祖、陆升主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5]黎鸣:《问人性》下册,团结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695页.
[6]转引自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32页.
[7]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8]《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9]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1页.
[10]吴立岗、李吉林:《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化;个别化;个性化
当代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这实际上是讲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原则。
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师生展示的人格个性的风采使教学活动显得朝气蓬勃。上溯到春秋时期,《论语》记载的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等谈论志向的情形,就是生动的一例。孔子这个被后世推崇的圣人先贤,却见不到威严神圣的面孔,听学生高谈阔论,自己或喜或哂,毫不掩饰情绪。一本经典的语录体《论语》,生动地展示了孔子极其个性化的一面,严肃、高尚,却又不失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谆谆教诲深入人心,穿透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不绝于耳。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就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因而,语文教育除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外,还有培养其审美与伦理,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有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既有利于实现客体主体化,更有利于实现主体客体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是人性的、人道的。
二、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
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其内在含义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
语文教育个别化或个体化,还必须注意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倡“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并非漫无目的胡选乱择,而是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为目的。“我们避免两种极端的作法:一种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另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学生的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够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应该鼓励“超前”,正确对待“滞后”。对于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的差生,老师应有·意·地·教·,学生是在无·意·地·学·,增强其学习信心,而不是采用无休无止的补课,更不必以惩罚性的多做习题来增加差生的负担。对“行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超前学习内容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语文材料,如四书五经、《史记》、《老子》、《庄子》、《红与黑》、《哈姆莱特》等,鼓励他们超前投入创作实践。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个性的发挥
(一)不照搬语文教材进行教育,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传统的语文教材早已被扔进了故纸堆,新出的教材版本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这个版本,那个版本,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论什么版本,或多或少都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改进,创新。但也有一个通病,就是始终摆脱不了互相模仿的窠臼。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之为“山寨教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应该在教材主流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再“山寨”。
(二)改变死板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通常使用陈旧的模式,这种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模式将原本丰富的课本支解的支离破碎,使人摸不到头脑。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个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创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参考国外及国内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创立属于自己的独家模式,为激发学生个性发挥创造条件。
(三)钻研教学方法,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的多是“讲授法”,教师如念经般,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学生都如木偶般,任由教师来回摆弄。教师说“齐步走”,没有学生敢“散步”。这使得教师说“散步走”的时候,学生已经不会走了。学生一点独立的个性都没有,人性完全没有得到释放,这种状态足以用“悲哀”两个字来形容。
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真正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科学地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要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倡扬教学个性,其落足点应当是培养创新人才。没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就难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没有个性的学生,就难有创新型人才。尽快促成一大批富有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涌现,应当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这也是语文教育明天的希望之所在。语文教育,呼唤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见《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2]《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52页.
[4]顾嘉祖、陆升主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5]黎鸣:《问人性》下册,团结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695页.
[6]转引自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32页.
[7]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8]《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9]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1页.
[10]吴立岗、李吉林:《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