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医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总结中西医结合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结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療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脑血管情况都有明显好转,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值得今后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补阳还五汤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现代医学中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等,是因为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造成的,官腔狭窄,闭塞或者是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软化坏死,缺血缺氧,出现对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该病,将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案例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I.I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人院病例80例,所有患者无明显心、肝、肾功能障碍,近期没有出血病史,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各位四十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51-83岁,平均(61.9±6.5)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和病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治疗,而治疗组在这个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在西医的治疗中,运用蝮蛇抗栓酶溶解血栓;维脑路通用以改善侧肢循环;速避宁抗血小板凝集;采取脑活素和胞二磷胆碱用以促进脑细胞代谢,同时加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在中医治疗中,采用偏瘫复原丸进行治疗,1丸/d,2,次/d,同时两组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都要尽早进行肢体功能段能。
  1.3 观察指标
  痊愈:患者的牛活可以自理,头疼头晕等症状消失,病患的肢肌力达到六级以上;显效:体征,症状出现明显好转,患者的肌力达到两级以上;好转: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好转,肌力一级以上;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好转,肌力一级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IO.O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秩和检验;数据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未出现不良反应,且两组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处于“中风”的范畴,虽然中风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之分,但出血性的脑病后期和缺血性脑病完全一致,都表现为南缺血性瀑布形成、血粘滞度增加、血流变缓、脑细胞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
  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维持正常颅压,控制血压,实施再灌注和脑细胞活性药物等治疗模式。祖国医学辨证为血淤气虚,主要通过补气活血,开窍醒脑,疏通经络等治疗,所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是有肯定的效果。早期的治疗目的是为了促进血管再通以及打断缺血瀑布来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元,缺血性损伤在与缺血的程度有关的同时,还和缺血的时间相关,因此脑梗死在发病后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溶栓治疗是早期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同时可能会伴随有出血等并发症。我们使用五阳功能汤加减,活血通络,补气益气是其主要的功能。有关研究表明:南当门,红花,桃仁,川穹等药物组成的本方,都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延缓血液凝同、显著改善血液流变等药理作用,同时也是作为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理。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临床治疗中,将中西医相结合并在早期辅以补阳还五阳汤加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医学价值。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病种,病因复杂,因其由多种因素引起,因此对于它的治疗必须运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来进行综合救治,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使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可以突出个性化的治疗,而且不局限于时间的限制,疗效显著,双管齐下,拥有较小的副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的结合并不等于一加一的中医药和西药的单纯结合,而是要根据病人的病症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合理地用药,做好全身的调整,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信在今后的临床医学中,中西医相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方式将会得到广泛使用。
其他文献
【摘要】:中药泡足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消渴病痹症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药泡足 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消渴病痹症 临床观察  痹症是消渴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肢体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在基础治疗和中医辩证施护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泡足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消渴病痹症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一、基本资料  我科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消渴病痹症患者
期刊
【摘要】:近年现代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微观形态技术、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与色谱法联用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新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中药 检验 进展  近年现代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微观形态技术、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与色谱法联用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新技术在中药检验中已有较多的应用。这些新技术
期刊
【摘要】:目的:重点探索针灸应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可行性。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03月10日至2014年03月1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将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药用于治疗15例对照组,针灸应用于治疗15例观察组,对比两种治疗方案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康复效果稍差,优良率仅仅达到66.67%。观察组的康复效果较好,优良率高达93.33%。观察组的康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奥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医我院妇产科门诊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滴虫性阴道炎病症患者,患者年龄在18至4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2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中给予奥硝唑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中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出现好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阑尾脓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n5年3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3例阑尾脓肿病人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保守治疗辅以必要的穿刺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关键词】:抗生素 支持 超声引导下穿刺  阑尾脓肿是一种局限化的化脓过程,可出现于阑尾炎进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这就意味着阑尾炎可发生或不发生阑尾包块。当穿孔的阑尾被邻近的小肠和网膜包裹后就
期刊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和进行恶化的结果,机体在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某些内分泌活性物质的生成和代谢等方面出现紊乱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见倦怠、恶心、呕吐、贫血、少尿、水肿等症状及肾功能受损,水电解质紊乱等。慢性肾衰在中医属于“癃闭”、“关格”、“水肿”等范畴。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慢性/中医药疗法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機是:肾元衰竭,浊毒潴留。肾的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骨折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病人逐渐增多,其中平时身体状况较好,通过入院常规检查才发现有血糖升高的患者也为数不少。心理护理与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其他治疗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关键词】骨折;糖尿病;护理  我院护理部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查、学习,制定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处方,并由心理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和营养知识全面的护士与患者进行面对面地指导,现将我院骨科89例骨折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3-10月住院手术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试验组予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方口服,每次lOOml,早晚各1次,连服5天;对照组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5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于断脐后静点,每天2次,连续3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和产褥热情况。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氨溴索对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分析其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止咳、化痰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的社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3-9月期间3个社区居民中的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5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选社区居民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患病率显著降低,而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则显著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