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关乎国家兴旺发达,具有特殊地位。在社会转型期,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校园安全和正常秩序带来挑战。在网络背景下,网络舆情又给高校突发事件带来了新的影响。网络舆情往往直接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化,导致高校突发事件有效处理的延迟。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突发事件,有必要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强化对网络舆情的检测,重视网络舆情的反馈,并对网民讨论的焦点给予回应,有效地做好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关键词:大学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88-0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民的思想与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对利益的诉求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与之同时,网络因其便捷、传播迅速、大众话的特点,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和推动造成严重影响。高等学府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了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网络舆情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维护校园的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必要理性地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从而利用网络舆情帮助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
1大学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
在国外,“突发事件”一词常常和“危机”联系在一起,指一些完全逃离了人类感知的“因素”的情况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我国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目前普遍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对突发事件研究是从2003年开始的,起源于学术界对“非典危机”的反思和研究。当时即有学者指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随着我国对突发事件的重视,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与以法律的形式对突发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对比大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大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在高校内部,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并突然爆发的,对高校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影响的群体事件。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突发事件的整理并基于对高校突发事件定义,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因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等事件引起;(2)公共管理突发事件,比如非法集会、游行抗议、领导腐败等;(3)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比如因自然力量导致的火灾、洪灾、地震。以及认为的校园暴力、人身意外伤害等。
2大学突发事件的趋势
伴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突发事件爆发的频率也在逐年增加,涉及的范围有所扩大,参与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近年来,高校因为自然灾害、车祸、疾病、师生自杀、管教关系以及校园暴力等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大,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了影响大学稳定的重要因素,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发展至今,比较重大的事件包括: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以及2011年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这些突发事件只是大学突发事件的冰山一角,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给高校秩序的稳定和声誉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的。我国很早就开始关注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就已经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谋”等词语,主要指称下层百姓的议论。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舆论是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以及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情绪、态度、以及意见总和,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特定事件的进程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强度和持续性。需要相当注意的是,舆论往往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煽动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网络已经走进千千万万个家庭,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简单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的传播,发挥了应有的监督与评判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比如周久耕事件,就为现实生活中的官员反腐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具有主体的平等性与隐匿性的特征,这是指参与网络舆情的门槛很低,普通大众都能够很方便的参与到网络舆情的讨论当中,成为事件的传播者甚至发起人;但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也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能够有机会利用网络进行一些恶意的鼓吹和煽动。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客体则具有广泛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很多传统观点中的“小事”都可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也使得网络舆情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具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在里面。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接触网络的机会和频率相对更高,因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突发事件的影响尤其明显,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能够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的突发事件。
4网络舆情对大学突发事件的影响
关注并解决好网络舆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舆论有时会被利用给公众带来错误引导,导致损害,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网络舆论在社会监督方面产生的强大力量以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从历次事件来看,网络舆论监督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已经愈发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舆论监督虽然可能会导致大学突发事件更大的危机,但以暂时的风险和稳定为代价,如果能够真正揭示出高校现实管理中存在问题,则能够给高校的进步提供参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网络舆论监督给高校突发事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尽量减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损失,放大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正是笔者希望能够探讨的。 4.1网络舆情往往会导致大学突发事件的直接发生
青年大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度,但由于还处在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成熟,思想的的波动较大,全局观念也较弱,情绪往往较容易被挑起。“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社会或校园内发生的一些事件,或学校论坛上一些带有刺激性语言的信息,往往能够触动大学生的思维,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由网络舆情直接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在近年来时有发生,比如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就是一场网络舆情直接导致的事件。
4.2网络舆情可能加速大学突发事件的恶化
一个事实是,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校方直面网络舆论的质疑,不及时对各种疑问作出回应,就会出现各种“小道”消息。尤其一些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比如食堂食物中毒、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在网络的传播下,就会出现各种猜测、议论,甚至谣言四起,引起极大的恐慌。极少数网民可能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言辞极具煽动性,片面放大事件的影响,导致网络舆情呈现负面效应,加速了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甚至导致失控状态的出现,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给校方带来更大的损失。
4.3网络舆情可能延缓大学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在大学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乏一些网民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言论和和情绪化的宣泄,有时甚至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过激行为。其中也可能混杂一些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恶意造谣,蓄意捏造事件,挑唆群众不满情绪。这些谣言形成的网络舆情在网上传播,就容易使得本来已经基本平息的事态重新引起的关注,加大高校有效解决突发事件的难度。
5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我们已经认识到,在网络舆论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在与现实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中,网络舆情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过程。大学管理者如果能够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勇于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认真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将能够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给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帮助。
5.1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当前网络的舆论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发挥的作用也在日益剧增,是不容忽视的舆论场所。大学的管理者一定要改变过去“唯我独尊”的观念,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关注网络舆情体现的公众思想和情绪。大学应该要建立起全方位的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施行全天候的网络值班制度,安排专门人员专职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工作,密切关注校内BBS情况,认真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对网络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并适时通过网络给予反馈。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避免突发事件的意外发生和迅速扩大。大学高校也可以利用最新的流行网络传播方式,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发布高校的正面信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关注热点问题,了解大学生思想。
5.2提高对网络舆情研判的能力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在社会上本身就有很高的关注度。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肯定会同时引起社会网民的高度关注。公众非常希望了解到大学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采取的措施。如果得不到学校正面的回应,公众就会倾向性地认为学校在逃避责任或有意庇护,可能会提出更多质疑,甚至出现恶意的炒作,扭曲事实。高校的管理者就需要非常重视对网络舆情研判,利用获得的信息,准确地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程度,及时地弄清公众的诉求,把握当前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并对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为引导网络舆情解决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5.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性,在大学突发事件的发生后,一些虚假信息可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扰乱人心,高校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管理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改变侥幸心理,充分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在网民心目中树立起愿意承担责任的形象。同时,高校要及时地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把握事件关键,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突发事件,适时将处置措施通过网络向公众通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网络舆情的误解。
5.4主动回应网民的关切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沟通渠道不畅,极有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使得事件被急速扩大,导致高校错过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高校在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的传递制度,保证事件的起因和最新进展能够及时传递到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给管理者及时采取应对提供可能。再次,高校可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高校与网络媒体、与学生及家长,以及与教育主管部门等的沟通,主动回应网民的关切,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 冯业栋,傅旭东.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误区与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大学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88-0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民的思想与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对利益的诉求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与之同时,网络因其便捷、传播迅速、大众话的特点,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和推动造成严重影响。高等学府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了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网络舆情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维护校园的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必要理性地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从而利用网络舆情帮助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
1大学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
在国外,“突发事件”一词常常和“危机”联系在一起,指一些完全逃离了人类感知的“因素”的情况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我国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目前普遍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对突发事件研究是从2003年开始的,起源于学术界对“非典危机”的反思和研究。当时即有学者指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随着我国对突发事件的重视,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与以法律的形式对突发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对比大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大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在高校内部,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并突然爆发的,对高校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带来一定影响的群体事件。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突发事件的整理并基于对高校突发事件定义,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因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等事件引起;(2)公共管理突发事件,比如非法集会、游行抗议、领导腐败等;(3)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比如因自然力量导致的火灾、洪灾、地震。以及认为的校园暴力、人身意外伤害等。
2大学突发事件的趋势
伴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突发事件爆发的频率也在逐年增加,涉及的范围有所扩大,参与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近年来,高校因为自然灾害、车祸、疾病、师生自杀、管教关系以及校园暴力等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大,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了影响大学稳定的重要因素,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发展至今,比较重大的事件包括: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以及2011年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这些突发事件只是大学突发事件的冰山一角,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给高校秩序的稳定和声誉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的。我国很早就开始关注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就已经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谋”等词语,主要指称下层百姓的议论。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舆论是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以及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情绪、态度、以及意见总和,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特定事件的进程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强度和持续性。需要相当注意的是,舆论往往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煽动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网络已经走进千千万万个家庭,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简单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的传播,发挥了应有的监督与评判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比如周久耕事件,就为现实生活中的官员反腐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具有主体的平等性与隐匿性的特征,这是指参与网络舆情的门槛很低,普通大众都能够很方便的参与到网络舆情的讨论当中,成为事件的传播者甚至发起人;但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也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能够有机会利用网络进行一些恶意的鼓吹和煽动。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客体则具有广泛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很多传统观点中的“小事”都可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也使得网络舆情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具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在里面。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接触网络的机会和频率相对更高,因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突发事件的影响尤其明显,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能够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的突发事件。
4网络舆情对大学突发事件的影响
关注并解决好网络舆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舆论有时会被利用给公众带来错误引导,导致损害,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网络舆论在社会监督方面产生的强大力量以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从历次事件来看,网络舆论监督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已经愈发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舆论监督虽然可能会导致大学突发事件更大的危机,但以暂时的风险和稳定为代价,如果能够真正揭示出高校现实管理中存在问题,则能够给高校的进步提供参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网络舆论监督给高校突发事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尽量减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损失,放大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正是笔者希望能够探讨的。 4.1网络舆情往往会导致大学突发事件的直接发生
青年大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度,但由于还处在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成熟,思想的的波动较大,全局观念也较弱,情绪往往较容易被挑起。“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社会或校园内发生的一些事件,或学校论坛上一些带有刺激性语言的信息,往往能够触动大学生的思维,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由网络舆情直接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在近年来时有发生,比如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就是一场网络舆情直接导致的事件。
4.2网络舆情可能加速大学突发事件的恶化
一个事实是,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校方直面网络舆论的质疑,不及时对各种疑问作出回应,就会出现各种“小道”消息。尤其一些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比如食堂食物中毒、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在网络的传播下,就会出现各种猜测、议论,甚至谣言四起,引起极大的恐慌。极少数网民可能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言辞极具煽动性,片面放大事件的影响,导致网络舆情呈现负面效应,加速了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甚至导致失控状态的出现,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给校方带来更大的损失。
4.3网络舆情可能延缓大学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在大学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乏一些网民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言论和和情绪化的宣泄,有时甚至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过激行为。其中也可能混杂一些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恶意造谣,蓄意捏造事件,挑唆群众不满情绪。这些谣言形成的网络舆情在网上传播,就容易使得本来已经基本平息的事态重新引起的关注,加大高校有效解决突发事件的难度。
5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我们已经认识到,在网络舆论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在与现实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中,网络舆情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过程。大学管理者如果能够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勇于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认真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将能够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给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帮助。
5.1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当前网络的舆论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发挥的作用也在日益剧增,是不容忽视的舆论场所。大学的管理者一定要改变过去“唯我独尊”的观念,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关注网络舆情体现的公众思想和情绪。大学应该要建立起全方位的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施行全天候的网络值班制度,安排专门人员专职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工作,密切关注校内BBS情况,认真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对网络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并适时通过网络给予反馈。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避免突发事件的意外发生和迅速扩大。大学高校也可以利用最新的流行网络传播方式,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发布高校的正面信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关注热点问题,了解大学生思想。
5.2提高对网络舆情研判的能力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在社会上本身就有很高的关注度。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肯定会同时引起社会网民的高度关注。公众非常希望了解到大学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采取的措施。如果得不到学校正面的回应,公众就会倾向性地认为学校在逃避责任或有意庇护,可能会提出更多质疑,甚至出现恶意的炒作,扭曲事实。高校的管理者就需要非常重视对网络舆情研判,利用获得的信息,准确地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程度,及时地弄清公众的诉求,把握当前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并对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为引导网络舆情解决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5.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性,在大学突发事件的发生后,一些虚假信息可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扰乱人心,高校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管理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改变侥幸心理,充分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在网民心目中树立起愿意承担责任的形象。同时,高校要及时地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把握事件关键,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突发事件,适时将处置措施通过网络向公众通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避免网络舆情的误解。
5.4主动回应网民的关切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沟通渠道不畅,极有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使得事件被急速扩大,导致高校错过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高校在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的传递制度,保证事件的起因和最新进展能够及时传递到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给管理者及时采取应对提供可能。再次,高校可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高校与网络媒体、与学生及家长,以及与教育主管部门等的沟通,主动回应网民的关切,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 冯业栋,傅旭东.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误区与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