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山之神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2437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北京知青一踏上陕北的土地,就被洛河边上的这道石崖吸引了。
  那是1969年的元月了,这位戴着北京三十八中校徽的小伙子跳下卡车,便看到这鬼斧神工的奇绝景象,不由地在那河岸上痴坐了良久。那条紧依河道的隆隆原畔,像一条红色巨龙卧在洛水之侧,又突然间翘起一座凸起的山脊,恰似巨形龙头高高昂起。山上还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宛若平地而起的一座高楼,提领着一条款款东去的大河,俯瞰着黄土高原上的春种秋收,给四野八荒带来了生命的灵气,也给懵懂青年带来了不尽的幻想。
  这会是一个什么地方呢?北京知青溜过河,沿着一条陡峭的小路,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抬眼回望莽莽原野,竟然是一片苍茫的丹霞地貌,山高水低,气象汹涌,浓烈的历史尘雾顿时充塞了胸腔。他顺着一道石梯由上而下,一孔孔石窟依次排开,竟有三四层之多,大如教室,小如厨房,最下边一个石窟还有一口水井,正与那滚滚的洛水相接,俯身井口竟能听到水声潺潺。一位牧羊人告诉北京人,这座山叫永宁山,因山上凿满石窟,远望形似楼阁,百姓亦称之为石楼台山。这会不会是古人开凿的礼佛石窟呢?但深究下去青年迷惘了,有关传说莫衷一是,无人知晓石窟开凿于哪个朝代,也不知当初的模样是否饱含着虔诚了。
  于是,北京知青毫不犹豫地在洛水河畔卸下了背包,一边学习犁地播种牧羊,一边开始了永宁山身世的探询。小伙子很快发现李唐以降,古人沿着子午岭开凿了许多处石窟,大概是渴望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播撒释迦牟尼的恩泽,安抚不断屈死的冤魂。而此处山崖陡峭,一面倚临洛河,一面俯瞰高原,极具神奇虚幻的魅力,佛门是不会将这般慈悲圣地让度出去的。所以,当初开凿石窟的动议,可能是佛门弟子为修行所为。但是,石窟建成后,人们发现这般山势易守难攻,五六十个石窟,涌进上千将士也不在话下,正是将士们安稳休憩的好地方,于是持刀的兵勇便让慈悲的释佛挪位了,之后经过上千年的战火蹂躏,佛门圣地竟连一星痕迹也不见了。
  进而北京知青发现,这方圆数百里竟然是一片古战场。连牧羊人都知道,这里遍布军事要塞的遗迹。似以永宁山为统领,沿着那洛河方向,狄青寨、象嘴寨、旦八寨、金鼎寨,与金汤城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可想当年这一带必然壮观,旌旗相望,鼓角相闻,杀声顿天,血流成河。尤其让北京人振奋的是,他在永宁山侧发现了一座兵寨的痕迹,以永宁山头为要,向两侧缓缓延伸,呈现了一个梯状的结构。显然,这永宁山应是统帅的营帐所在,进退自如,固若金汤,进可从天而降向前突袭,退可躲进石窟隐去锋刃,即使敌兵杀到山前,只要撤掉与山顶相接的栈道条木,敌军铁骑也只能望水兴叹了。
  果然,小伙子在这片被战马践踏过的土地上,不断地发现了许多古战场的遗物,尽管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依然可以从那残缺的瓦砾上,从那锈迹斑斑的箭镞上,从那布满豁口的锋刃上,感受到昔日的刀光剑影,吸闻到弥漫压抑的血腥气息。终于,北京知青在永宁山下发现了宋代军吏鲁泽的墓碑。其实发现古碑本不稀罕,可这尊题刻为建炎元年的石碑,字迹潦草,刀划凌乱,显然是用战刀仓促刻就的,可能下刀之时忽然传来集合号角,转眼间彪悍铁骑就会呼啸而至,悲伤的将士们只好草草刻上几刀,便一把拉起他的儿子,提枪跃马迎敌搏杀去了。显然,这片中原民族抗击侵扰的古战场,不知发生过多少次冲突,有多少将士命丧洛河了。后来,这位北京知青在延安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俄罗斯探险家从黑水城掳走的宋代文献,名为《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记载了当年宋军在永宁山下安营扎寨的情形。白纸黑字说明,永宁山上宋朝就有军队驻扎了。
  当地县志传颂,北宋将军刘怀忠与西夏王李元昊曾在此对峙,后来将军战死沙场,其妻黄赏怡继承夫君遗志,与大将狄青用洛河战鼓指挥军阵,鼓声奔腾,变幻无穷,青龙偃月阵、鱼鳞阵、长蛇阵、八卦阵……直把西夏人搅得晕头转向,丢盔卸甲落荒逃奔,胜利的捷报通过驿站传到开封,忧心忡忡的皇上闻之大喜,特奖全体将士“十三花席”,亦即十三道菜肴,以犒劳浴血奋战的中原将士,激励宋军再接再厉。似乎皇恩浩荡传入民间了,至今当地百姓每逢婚丧大事,仍以能摆“十三花席”视为隆重。那香醇厚朴的陕北味道,当然也让北京知青痴迷兴奋,每遇酒酣便会拍着桌子呼喊,“十三花上来!”
  然而,最为吸引北京知青的是,永宁山还承载着一段辉煌的红色记忆。
  那是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了,当时由于流民袭扰,县衙被迫搬进了永宁山的石窟里,居然先后有两届政府在此执政。可那老县城与这里区区数里,流民们胆敢踢翻了太师椅,是绝不甘心官吏盘踞山寨作威的,但是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怜县衙居然能猫进山崖苟延残喘,也算是一道别样的景致了,有位贺姓县令居然还不忘斯文,竟将墨写的“洛上奇峰”,刻到了陡峭的崖壁上。试想那堂堂一县之长,龟缩到一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石窟里,一边落实上峰指令,一边处理百姓事务,不论政令是否畅通,其状其态也难潇洒的,这可能称得上是我国最为奇特的县衙了。
  终于,从关中平原走来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年青人。这位名叫刘志丹的陕北后生,因了渭华起义的失败,辗转跑进了永宁山石窟。然而,这个似乎神鬼不觉的事情,却注定要载入中国的史册了。年轻的共产党人站在山头上,居然搅起了一道又一道红色巨浪。首先,他在石窟里成立了保安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成功启动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智取当地武装的领导权。当时刘志丹鼓动民选团总,机智地调来石窟里的学生助选,很多握枪兵勇不识字,请托学生捉刀代笔,刘志丹便顺利当选为团总了。这支队伍便成了当地红色武装的雏形,从此陕北红军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剧,开辟出了一个横跨陕甘两省的革命根据地。
  永宁山当是目睹了陕北红军一路的豪迈,最激动人心的是1935年9月初,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赶到永宁山下,迎接了第一批长途跋涉抵达陕北的红军将士,半个月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进入陕北,三个月后毛泽东迎着漫天雪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长征讲话,十五个月后便雄赳赳挺进了延安城,一段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不朽史诗,在黄土高原上画出了一个胜利的句号。
  也许想吸纳古战场的浓烈气息,也许想搜寻红色气脉扩散的奥妙,传说毛泽东也登上了永宁山,当领袖看到悬崖峭壁上的石窟,遍布我军的兵工厂、被服厂、造纸厂和粮仓,一定会欣慰地笑出声来;当领袖手扶粗砺栏杆,凝视静静流淌的洛河,眺望波澜起伏的古战场,一定会抒发不朽的豪情,恢宏的蓝图便在胸中酝酿了。所以,挚爱领袖的陕北人目睹伟人风采激动不已,一首陕北民歌便脱口而出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太阳红又红,
  咱们领袖毛泽东。
  是啊,这永宁山究其历史,应是一座国宝之山了,而为挖掘永宁山的辉煌,那位执着的北京知青已经在永宁山下,整整生活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显然他是要為此奉献终生了,他甚至还把对永宁山的热爱传给了儿子,父子俩毅然将收集了半个世纪的一千多件陶器、石器、青铜器捐赠给了国家。如今,这位已经满头白发的北京人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把永宁山的前世今生展示出来,让子孙后代能够接受历史风云的洗礼。后来,人们在志丹县博物馆的纪念册上,看到了这位北京知青的名字:宿玉成。
  显然,这个名字将会与那一代代的英雄一样,成为这座奇绝山崖的守护神的!
其他文献
前两期讨论的文学是否已死的问题,文学是否病了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其实都涉及到文学的尊严。   如何理解文学的尊严显然首先与如何理解“文学”有关。在2019年第12期的《美文》杂志上,我曾撰文简略考证过“文学”一词的来源,这里不再赘述。过去我们学习文学理论,往往是要与艺术并提的,所以有“文艺理论”之说,在学科上也有“文艺学”之说。而实际上,这里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学”涉及的其他艺术门类并不多,同时
期刊
一   文旭去青藏高原了!我刚睁开眼,爱人就把我拉起来,急乎乎地告诉我。   去青藏高原有什么大惊小怪,我不是过几天也要去嘛。我说着,又躺下来,闭上眼睛。大星期天的,八点还不到。   是调去了!这消息在你们家微信群里可是炸了锅,跟帖一个接一个,有人反对,有人赞成,热闹程度,前所未有。呶,你瞧瞧。爱人说着,把手机递给我。我披上衣服,半依在床头,把上百条的信息一一往回倒,手指都酸了,才看到事情的起因。
期刊
不知不觉,已是越八奔九(十)的年岁,日常活动有限,每当阳光满窗,我即去楼后的花园闲步,无论秋冬与春夏。   园里树木成荫,花卉繁多。有阔叶的法国梧桐、洋槐、白杨与翠柳;还有甜桃、柿子、大枣、红杏、海棠、核桃等果树。寒冬里,甬道旁,棵棵腊梅绽瓣开放,其醉人的馨香引得路人流连观赏、拍照。春节刚过,向阳处的迎春花丛,一片金黄,让人驻足久望。继而,红玉兰、白玉兰、杏花、桃花、丁香、榆叶梅、红叶李、樱花等,
期刊
一   旅行是能让生活焕然一新并重新开始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动力。 那么,如果去一个像美丽的历史画卷一样的城市去旅行,是怎么样一种体验呢?   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古代的都城。 它是我曾经去过的最美的城市之一,是一座让人置身于此感到穿越时代的城市。   这座城市的美丽在于它的细枝末节总能带来额外的欢乐与惊喜。 它通过墙壁,雕像和庙宇向人们展示着这一伟大
期刊
我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想通过旅行的方式来感受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因此,就算再忙,每一年,我都会为自己安排一到两次旅行。这次来到西北,感觉跟中国其他地方大不相同。西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球,不管环境怎么恶劣,仍然顽强地活着,为生活而奉献,开出美丽的小粉花。无论这里的气候多么干燥,自然环境多么恶劣,都无法阻拦生命的孕育与滋长,反而让其越发强大。这里长出来的小草、小花,颜色
期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年的开学典礼非同寻常,经历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变化,我的变化是手比过去干净了,每次外出回家首先用肥皂洗手。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羡慕苏童,因为他是北师大中文系,就是现在的文学院毕业的,我是考了两次大学没有考上,心灰意冷之后开始写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大学开设了作家班,让没有上过大学的作家诗人有了深造的机会,还可以拿到本科文凭,我们北师大是大手
期刊
毛毡里包着什么玩意儿?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篱笆墙边的马槽子,来回走了两圈。这是有点历史的老物件,大概有个七八十年的样子,可能还更久远。也许牧民已经嫌弃它老旧和笨重,可是它的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隔着栅栏门,看到屋内走出一位老人。他扬起他那顶破旧的毡帽,热切地迎过来,毡帽随手被挂在了身边的篱笆墙上。  “嗯?你在看这个?”  我点头称是。  他表情神秘地凑过来,“这是我外祖父年轻时,在深山里捡到
期刊
与瘦金体的缘分,起于我的一本书,那本叫做《莫问奴归处》的女性历史文化书籍的封面,被设计者很有创意地用瘦金体题了书名。一本写古代女性的书,封面配上笔势纤弱,飘忽瘦劲,娴雅遒美的题字,看上去瘦的那么舒服那么和谐那么贴切,与书中绿肥红瘦的千古才女们,瘦到了一起,雅到了一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文艺的亡国皇帝,前朝的南唐后主李煜算一个,宋徽宗赵佶便是步其后尘的另外一个。  李煜很文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期刊
最近几十年,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纷纷漂洋过海,飞入我国大街小巷。对于这些“洋节”,我原以为已经非常熟悉。可是,女儿在美国读书期间的过节方式,却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万圣节这天,学生可以装扮成书中的人物去学校上课;“情人节”并非只是“情人”的节日,而是所有人的节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子之间都可以互相赠送礼物;母亲节来临之际,妈妈们会收到一篇关于自己的“新闻报道”;圣诞节却没
期刊
十  傍晚时分,我们从广东坪返回,在北宽坪街以南向右手进沟,来到白家山。白安善老人家就在路边住,家里还开有小商店,老婆和孙子在家。老白说:“我哥死了,没人说戏了,也没戏本子了,只有我安良兄弟会一些,我马上给联系人。”几年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小贾来过多次,人也熟了,老白也热情。他说他爷那会儿就弄皮影,解放前,他伯跟着演牛皮影子还到关中户县、华县。  老白给安良打通了电话,说在山上给飞鼠采柏朵子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