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往往不同步,加之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青少年难免会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冲突及其特点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的激烈动荡与迅猛发展,在内外刺激的影响下常会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Psychological conflict)是个体在意志行动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或目标,而这些需要或目标又不能同时满足或实现,从而使个体处于一种矛盾或困扰的心理状态。由心理冲突导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据有关的心理咨询案例统计,在目前20%左右的心理疾病中,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疾病占70-80%。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与发展时期,其心理冲突如果能够得以顺利、及时地解决和调适,则其人格便会日趋完善与成熟;反之,如果处理不当,心理冲突就极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导致行为不良。因此,要防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关键是要及时克服心理冲突。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的才智、人格与价值观进一步完善、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冲突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心理冲突频率高。青少年时期往往被称为“第二断乳期”、“反抗期”、“狂风暴雨期”等,他们的心理冲突相对会比较多;同时由于青少年期正是学校教育期,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内容往往有理想化的特征,这又与社会现实有很多差距,二者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可能和机会相对多,心理冲突的频率也就相对较高。
2.心理冲突强度大。从无忧无虑的儿童期来到青春期,青少年会突然面对很多人生的现实问题,这显然是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难以承受的。同时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奋斗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这就容易导致激烈的心理冲突。
3.心理冲突的自我疏导能力差。青少年的人生经历较浅。遇到问题,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弱,他们在遇到心理冲突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调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己和朋友调节的,其比例分别达到46%和47%,而通过父母老师调节的比例分别为5.6%和0.3%,通过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调节的就更低,只有0.2%。
4.心理冲突对青少年的成长作用大。心理冲突虽然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并非任何心理冲突都是消极的,有害的。对具有巨大可塑性的青少年而言,某些心理冲突是他们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的必要条件。他们在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冲突的某些机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青少年常见心理冲突的类型
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是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某些不适应,
或青春期生理变化不适,不能自我调节而产生的困惑与烦恼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身心素质与学习压力带来的冲突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青少年要好好学习,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放了学不是进补习班接受“再教育”就是与家教共度“美好时光”;海量的作业和复习资料仿佛就没有能够做完的一天,现在很多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经常熬到十一、二点。长期的高负荷学习是他们的身心无法承载的,这也必然导致青少年产生身心上的冲突:(1)生理上的冲突。虽然很多学生恨不能一天24小时轮轴转的学习,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它有它的生理极限。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但却面对同样的课业要求,难免产生冲突。(2)心理上的冲突。每天进行单调重复而又复杂的学习很容易枯燥,这也与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好奇、爱玩的天性相逆。使他们经常感受到感兴趣的事不能做,不感兴趣的事又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做。
(二)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渐渐成熟,性激素分泌的迅速增多、性环境刺激的强烈诱惑和中学生相对滞后的性心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正处于求学时期,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早恋、性探索和性尝试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理智与情欲、灵与肉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在这些冲突面前,中学生相对薄弱的理智防线往往轻而易举地被冲破,使其身心遭受伤害。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约60%至70%涉及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早恋、手淫、恋父、恋母等问题,有的则明显存在着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恋物癖等等。
(三)人际交往类心理冲突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发展友谊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难免导致一些人际隔阂或冲突。青少年对待父母、教师的态度常常也是矛盾的。有的父母和教师对青少年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和训诫甚至当众挖苦刁难,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其缺乏自信,轻视自己,甚至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这就影响了青少年与父母、老师的人际交流,从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
(四)就业与学业类心理冲突
社会上存在的“知识贬值”和“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扰乱了一些学生的视线,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对他们产生着不良影响。当今社会,由于分配不公而产生的脑体严重倒挂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知识贬值的事实让学生困惑,使其感到读书无用,从而也就使很多青少年产生了到底是该完成学业还是出去就业的冲突与困惑。从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后,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在一次又一次的淘汰中,必然有一部分学生要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从学校毕业后自谋职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生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少的心理困扰与冲突。
(五)网络与现实类心理冲突
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们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压力,就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全国两亿多网民中,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综合征,占总人数的6%,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受害者。可见网络已经严重地蚕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长期的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必然产生现实与网络间的冲突,虽然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需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毕竟人还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长期迷恋网络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表现为身体不适感、无法摆脱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出现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对此,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深感忧虑。
青少年心理冲突的疏导策略
心理冲突是人生中的必然的现象。实际上,人正是通过产生心理冲突,及时消除心理冲突而得以成长的。所以,面对心理冲突应不要惧怕,更不要因为心理冲突出现了痛苦体验就认为自己心理不正常。每一个青少年都应正确面对心理冲突,并采取正确的疏导策略去战胜心理冲突。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普查,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冲突
青少年时期会产生很多矛盾心理,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与青春期教育。这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冲突有重要作用。这种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模式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以及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等。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与性心理的知识,进行心理品质训练,有条件的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会自律、培养自信心以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预防心理冲突的发生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并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那些高危个体予以特别重视,并适时给予调节和辅导。需要预先关注的人群主要有: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长期患有严重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家族中有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经常出现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很多的学生;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并注意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学生予以特别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物质帮助,使其尽早走出心理冲突的“误区”。
(二)建构和谐家庭,防治心理冲突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一般说来青少年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之一。 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青少年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而且家庭本身也是青少年产生心理冲突的地方,如亲子冲突。亲子间稳定的情感联结可以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同时,亲密的亲子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亲子冲突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促进亲子间更好的沟通,有利于亲子冲突的解决,使子女学到许多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积极策略,这对子女适应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建立和谐家庭要做到:父母应与子女建立起亲密、开放的亲情关系,要注重发展家庭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方式,如友好合作、坦率的交流、情感沟通,关心孩子生活且提供必要帮助,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性教育等。家庭和谐,必然有助于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作用,从而预防和减少其心理冲突的发生。
(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从容应对心理冲突
依据应对效能理论,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就是“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个人难以改变环境,难以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面对环境的态度。从这点来看,青少年才是自我心理冲突疏导的主体,因此,指导他们掌握自我疏导的策略不容忽视:(1)帮助青少年掌握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活动排遣法、言语调节法、自我暗示法等行为调控性策略,有助于他们疏导自己的心理冲突与不良情绪。(2)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逐渐养成对自我的心理冲突持冷静、客观态度,并逐步学会在理智分析、正确归因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疏导方法。(3)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情绪冲突,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内部和谐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的情绪评估—兴奋理论告诉人们:引起人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不是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而是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而这种“认知、解释和评价”就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关。因此,注重培育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认知水平,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是平衡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四)树立远大理想、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对心理冲突的处理能力
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远大的理想。理想是青少年前进的动力,也是克服心理冲突的内在力量。理想越远大,对冲突的耐受力就越强,就越能抑制自己的个人需要而服从社会的需要。同时。应大力加强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加快社会化进程。除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外,应多途径、多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自我,从而使他们的自我逐步达到统一状态,并通过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冲突的耐受力和处理能力。此外,教师和家长還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类、革命传统类的教育,以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正确对待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对待成败得失,这些教育与训练必将有助于对于青少年在面临个人得失时正确战胜心理冲突。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是“危机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或矛盾。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就会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人格发展和性格特征发生种种问题,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各种不良反应,甚至诱发青春期精神障碍。心理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对待心理冲突的态度和解决心理冲突的方法则能够决定心理冲突结果的好坏,故引导青少年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则有着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应予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心理冲突及其特点
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的激烈动荡与迅猛发展,在内外刺激的影响下常会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Psychological conflict)是个体在意志行动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或目标,而这些需要或目标又不能同时满足或实现,从而使个体处于一种矛盾或困扰的心理状态。由心理冲突导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据有关的心理咨询案例统计,在目前20%左右的心理疾病中,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疾病占70-80%。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与发展时期,其心理冲突如果能够得以顺利、及时地解决和调适,则其人格便会日趋完善与成熟;反之,如果处理不当,心理冲突就极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导致行为不良。因此,要防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关键是要及时克服心理冲突。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的才智、人格与价值观进一步完善、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冲突有许多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心理冲突频率高。青少年时期往往被称为“第二断乳期”、“反抗期”、“狂风暴雨期”等,他们的心理冲突相对会比较多;同时由于青少年期正是学校教育期,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内容往往有理想化的特征,这又与社会现实有很多差距,二者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可能和机会相对多,心理冲突的频率也就相对较高。
2.心理冲突强度大。从无忧无虑的儿童期来到青春期,青少年会突然面对很多人生的现实问题,这显然是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难以承受的。同时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奋斗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这就容易导致激烈的心理冲突。
3.心理冲突的自我疏导能力差。青少年的人生经历较浅。遇到问题,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弱,他们在遇到心理冲突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调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己和朋友调节的,其比例分别达到46%和47%,而通过父母老师调节的比例分别为5.6%和0.3%,通过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调节的就更低,只有0.2%。
4.心理冲突对青少年的成长作用大。心理冲突虽然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并非任何心理冲突都是消极的,有害的。对具有巨大可塑性的青少年而言,某些心理冲突是他们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的必要条件。他们在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冲突的某些机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青少年常见心理冲突的类型
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是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某些不适应,
或青春期生理变化不适,不能自我调节而产生的困惑与烦恼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身心素质与学习压力带来的冲突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青少年要好好学习,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放了学不是进补习班接受“再教育”就是与家教共度“美好时光”;海量的作业和复习资料仿佛就没有能够做完的一天,现在很多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经常熬到十一、二点。长期的高负荷学习是他们的身心无法承载的,这也必然导致青少年产生身心上的冲突:(1)生理上的冲突。虽然很多学生恨不能一天24小时轮轴转的学习,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它有它的生理极限。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但却面对同样的课业要求,难免产生冲突。(2)心理上的冲突。每天进行单调重复而又复杂的学习很容易枯燥,这也与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好奇、爱玩的天性相逆。使他们经常感受到感兴趣的事不能做,不感兴趣的事又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做。
(二)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渐渐成熟,性激素分泌的迅速增多、性环境刺激的强烈诱惑和中学生相对滞后的性心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正处于求学时期,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早恋、性探索和性尝试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理智与情欲、灵与肉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在这些冲突面前,中学生相对薄弱的理智防线往往轻而易举地被冲破,使其身心遭受伤害。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约60%至70%涉及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早恋、手淫、恋父、恋母等问题,有的则明显存在着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恋物癖等等。
(三)人际交往类心理冲突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发展友谊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难免导致一些人际隔阂或冲突。青少年对待父母、教师的态度常常也是矛盾的。有的父母和教师对青少年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和训诫甚至当众挖苦刁难,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其缺乏自信,轻视自己,甚至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这就影响了青少年与父母、老师的人际交流,从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
(四)就业与学业类心理冲突
社会上存在的“知识贬值”和“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扰乱了一些学生的视线,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对他们产生着不良影响。当今社会,由于分配不公而产生的脑体严重倒挂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知识贬值的事实让学生困惑,使其感到读书无用,从而也就使很多青少年产生了到底是该完成学业还是出去就业的冲突与困惑。从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后,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在一次又一次的淘汰中,必然有一部分学生要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从学校毕业后自谋职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生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少的心理困扰与冲突。
(五)网络与现实类心理冲突
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们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压力,就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全国两亿多网民中,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综合征,占总人数的6%,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受害者。可见网络已经严重地蚕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长期的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必然产生现实与网络间的冲突,虽然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需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毕竟人还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长期迷恋网络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表现为身体不适感、无法摆脱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出现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对此,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深感忧虑。
青少年心理冲突的疏导策略
心理冲突是人生中的必然的现象。实际上,人正是通过产生心理冲突,及时消除心理冲突而得以成长的。所以,面对心理冲突应不要惧怕,更不要因为心理冲突出现了痛苦体验就认为自己心理不正常。每一个青少年都应正确面对心理冲突,并采取正确的疏导策略去战胜心理冲突。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普查,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冲突
青少年时期会产生很多矛盾心理,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与青春期教育。这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冲突有重要作用。这种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模式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以及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等。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与性心理的知识,进行心理品质训练,有条件的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会自律、培养自信心以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预防心理冲突的发生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并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那些高危个体予以特别重视,并适时给予调节和辅导。需要预先关注的人群主要有: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长期患有严重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家族中有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经常出现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很多的学生;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并注意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学生予以特别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物质帮助,使其尽早走出心理冲突的“误区”。
(二)建构和谐家庭,防治心理冲突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一般说来青少年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之一。 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青少年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而且家庭本身也是青少年产生心理冲突的地方,如亲子冲突。亲子间稳定的情感联结可以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同时,亲密的亲子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亲子冲突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促进亲子间更好的沟通,有利于亲子冲突的解决,使子女学到许多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积极策略,这对子女适应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建立和谐家庭要做到:父母应与子女建立起亲密、开放的亲情关系,要注重发展家庭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方式,如友好合作、坦率的交流、情感沟通,关心孩子生活且提供必要帮助,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性教育等。家庭和谐,必然有助于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作用,从而预防和减少其心理冲突的发生。
(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从容应对心理冲突
依据应对效能理论,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就是“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个人难以改变环境,难以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面对环境的态度。从这点来看,青少年才是自我心理冲突疏导的主体,因此,指导他们掌握自我疏导的策略不容忽视:(1)帮助青少年掌握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活动排遣法、言语调节法、自我暗示法等行为调控性策略,有助于他们疏导自己的心理冲突与不良情绪。(2)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逐渐养成对自我的心理冲突持冷静、客观态度,并逐步学会在理智分析、正确归因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疏导方法。(3)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情绪冲突,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内部和谐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的情绪评估—兴奋理论告诉人们:引起人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不是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而是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而这种“认知、解释和评价”就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关。因此,注重培育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认知水平,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是平衡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四)树立远大理想、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对心理冲突的处理能力
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远大的理想。理想是青少年前进的动力,也是克服心理冲突的内在力量。理想越远大,对冲突的耐受力就越强,就越能抑制自己的个人需要而服从社会的需要。同时。应大力加强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加快社会化进程。除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外,应多途径、多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自我,从而使他们的自我逐步达到统一状态,并通过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冲突的耐受力和处理能力。此外,教师和家长還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类、革命传统类的教育,以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正确对待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对待成败得失,这些教育与训练必将有助于对于青少年在面临个人得失时正确战胜心理冲突。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是“危机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或矛盾。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就会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人格发展和性格特征发生种种问题,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各种不良反应,甚至诱发青春期精神障碍。心理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对待心理冲突的态度和解决心理冲突的方法则能够决定心理冲突结果的好坏,故引导青少年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则有着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应予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