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印度均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国情也基本相似。通过分析印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对于探寻适合我国本土的教育发展模式具有启示意义。
印度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1.印度教育的发展
通过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由稚嫩走向成熟,同时也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学习到各种能力。一个人学习到得东西越多,他的生产能力就越强。在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资本收益率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
印度政府将高等教育投资视为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将高等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入的核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所承担的高等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学院数、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印度政府将高等教育投资视为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如图2-1所示。
伴随着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大量投入,印度的大学数和学院数目均快速增长: 11951年印度仅有750所学院,到1971年发展到3604所,及至1998年印度已有学院10555所。于此同时,在校学生数也在不断攀升,其增长最快的是1970-1971年,学生数平均增长率高达13.4%,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为4.7%,日本为5.5%,最高的瑞典为8.5[5%。目前,其整体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使印度一度成为世界第三科技大国和人才大国。
2.印度教育的问题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本国的经济的发展基础却未给这些人力资本提供充足和适合人才技能发挥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投资的“新陈代谢”不良,由此出现了很多的现实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独立后的印度大学生的失业情况一直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社会要发展,很多岗位需要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却造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人力资本的迅速“摄入”大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基础的“消化”能力。如表2-1所示印度登记的求业人数,大学录取生以及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求业人数增长速度很快,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一直保持快速上升的态势。失业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使得大量优秀人才外流。因此印度学者奈克曾指出,“不幸的事实是,扩充是如此巨大,以致现在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远远超过了人力需求和就业机会,受过教育的失业者与年俱增”。
2)人才外流严重
由于国内物质资源有限,就业机会不足,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印度人才大量外流。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就有大量优秀的科技人员涌向美国、英国和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国家。印度科技人才外流情况如图2-2所示,流失情况仍然处于上升阶段。截至2005年底,印度外流的科技人才总数已近60万人,几乎38%的美国硅谷工作人员来自印度,而印度发展最快的IT产业的人才外流的问题最为严重。正如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诺夫说“印度是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除了大学生严重失业因素以外,笔者认为影响印度人才外流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规划没有与实际需求挂钩
印度的教育投资一直存在着“投资饥渴症”心理,竭尽全力的扩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的并且出现了违背教育规律和实际社会需求,出现了很多学无所用的现象。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知识结构完全没有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那么也就不能有效的提高收益率,即更谈不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收入工作条件、社会认同、政治前途的不同要求和喜好会使得求职者作出不同的选择。特别是在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的文化背景之下,使得高等教育成为“脱胎换骨”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对发达国家文化的追捧以及本国和他国外收入的差距,也是导致这些人才流向国外的原因之一。
(2)政治体制因素限制人力资本增值
在印度由于官僚体系的多方面的管制,使得处于这一阶层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福利和发展机遇,以至于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对此趋之若鹜。这对于人才本身而言,学非所用,对国家更是一种极度的资源浪费。人力资本的增值需要的是平等自由的竞争人才市场和宽松灵活的制度。当然,还有按劳分配应有的收入,因为人力资本本身具有功利性,是其所有者用来谋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另外,印度很多官僚中就存在着对“人才外流”现象坐视不管或者对人才回流者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缺乏一个良好公平的环境。
印度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统一规划教育投入,形成人力资本的良性互动
在印度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而轻视初等教育投入带来的另一不良后果便是文盲人口。在印度,6-14岁的儿童只有四分之一完成初等教育,而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90%以上。古语有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印度初高等教育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制约印度教育发展的巨大瓶颈。
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印度的初级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而中国则不同,因为中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小学在校学生率是比较稳定的,与持续增长的相关系数小。由此可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非是盲目的越多越好的,它需要依托社会整体的教育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印度,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入之间的巨大差别,将会使得教育这一人才“生产链”脱节。基础教育的给养不足,会导致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源相对较少和基本素质的下滑,最终导致对于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出现过剩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要使得各个层级的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相互牵引,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2.正视人才外流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回流
中印两国都面临着人才的大量外流的现象。分析其出国原因无外乎派遣国的排斥因素与接受国的吸引因素,调查表明中国留学人员对国内的排斥因素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政治环境、工资待遇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与展现才能等几个方面,另外更有许多人天真地以为出国留学就是大学的国际化潮流,事实上,这构成这种交流的主体恰恰是单向的输出。
人才外流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所积聚的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被统统转移到其他国家,被其他国家吸收。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不断“掠夺”精英人才,另一方是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积蓄力量培养这些人才的投入都付诸东流,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人才掠夺。在这一点上,印度和中国遭受着同样的命运。有鉴于此,吸取印度人才外流的教训,制定出合理的大学体制和推行大学科技政策,调动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至关重要。
印度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1.印度教育的发展
通过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由稚嫩走向成熟,同时也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学习到各种能力。一个人学习到得东西越多,他的生产能力就越强。在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资本收益率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
印度政府将高等教育投资视为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将高等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入的核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所承担的高等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学院数、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印度政府将高等教育投资视为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如图2-1所示。
伴随着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大量投入,印度的大学数和学院数目均快速增长: 11951年印度仅有750所学院,到1971年发展到3604所,及至1998年印度已有学院10555所。于此同时,在校学生数也在不断攀升,其增长最快的是1970-1971年,学生数平均增长率高达13.4%,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为4.7%,日本为5.5%,最高的瑞典为8.5[5%。目前,其整体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使印度一度成为世界第三科技大国和人才大国。
2.印度教育的问题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本国的经济的发展基础却未给这些人力资本提供充足和适合人才技能发挥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投资的“新陈代谢”不良,由此出现了很多的现实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独立后的印度大学生的失业情况一直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社会要发展,很多岗位需要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却造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人力资本的迅速“摄入”大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基础的“消化”能力。如表2-1所示印度登记的求业人数,大学录取生以及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求业人数增长速度很快,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一直保持快速上升的态势。失业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使得大量优秀人才外流。因此印度学者奈克曾指出,“不幸的事实是,扩充是如此巨大,以致现在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远远超过了人力需求和就业机会,受过教育的失业者与年俱增”。
2)人才外流严重
由于国内物质资源有限,就业机会不足,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印度人才大量外流。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就有大量优秀的科技人员涌向美国、英国和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国家。印度科技人才外流情况如图2-2所示,流失情况仍然处于上升阶段。截至2005年底,印度外流的科技人才总数已近60万人,几乎38%的美国硅谷工作人员来自印度,而印度发展最快的IT产业的人才外流的问题最为严重。正如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诺夫说“印度是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除了大学生严重失业因素以外,笔者认为影响印度人才外流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规划没有与实际需求挂钩
印度的教育投资一直存在着“投资饥渴症”心理,竭尽全力的扩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的并且出现了违背教育规律和实际社会需求,出现了很多学无所用的现象。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知识结构完全没有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那么也就不能有效的提高收益率,即更谈不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收入工作条件、社会认同、政治前途的不同要求和喜好会使得求职者作出不同的选择。特别是在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的文化背景之下,使得高等教育成为“脱胎换骨”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对发达国家文化的追捧以及本国和他国外收入的差距,也是导致这些人才流向国外的原因之一。
(2)政治体制因素限制人力资本增值
在印度由于官僚体系的多方面的管制,使得处于这一阶层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福利和发展机遇,以至于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对此趋之若鹜。这对于人才本身而言,学非所用,对国家更是一种极度的资源浪费。人力资本的增值需要的是平等自由的竞争人才市场和宽松灵活的制度。当然,还有按劳分配应有的收入,因为人力资本本身具有功利性,是其所有者用来谋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另外,印度很多官僚中就存在着对“人才外流”现象坐视不管或者对人才回流者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缺乏一个良好公平的环境。
印度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统一规划教育投入,形成人力资本的良性互动
在印度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而轻视初等教育投入带来的另一不良后果便是文盲人口。在印度,6-14岁的儿童只有四分之一完成初等教育,而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90%以上。古语有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印度初高等教育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制约印度教育发展的巨大瓶颈。
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印度的初级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而中国则不同,因为中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小学在校学生率是比较稳定的,与持续增长的相关系数小。由此可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非是盲目的越多越好的,它需要依托社会整体的教育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印度,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入之间的巨大差别,将会使得教育这一人才“生产链”脱节。基础教育的给养不足,会导致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源相对较少和基本素质的下滑,最终导致对于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出现过剩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要使得各个层级的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相互牵引,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2.正视人才外流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回流
中印两国都面临着人才的大量外流的现象。分析其出国原因无外乎派遣国的排斥因素与接受国的吸引因素,调查表明中国留学人员对国内的排斥因素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政治环境、工资待遇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与展现才能等几个方面,另外更有许多人天真地以为出国留学就是大学的国际化潮流,事实上,这构成这种交流的主体恰恰是单向的输出。
人才外流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所积聚的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被统统转移到其他国家,被其他国家吸收。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不断“掠夺”精英人才,另一方是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积蓄力量培养这些人才的投入都付诸东流,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人才掠夺。在这一点上,印度和中国遭受着同样的命运。有鉴于此,吸取印度人才外流的教训,制定出合理的大学体制和推行大学科技政策,调动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