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的华为两大“笨功夫”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开发量高于30%不叫创新,叫浪费!”任正非说。
  正如包政在今年的营销金鼎奖论坛上所说:未来营销的成功,越来越依靠于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一体化运作”,就是企业要整合自己的所有资源和服务,“走进客户价值链”,占据一个被客户重视的能产生实际价值的环节或位置,才能逃离被淘汰的命运。
  对于营销人来说,首先要理解这个“价值链”。它跟以往观念中的“渠道”颇为不同:以往看渠道,大多数是从制造商(品牌商)的销售部门到终端网络;但价值链,要从制造商的研发部门(甚至上游供应商的研发部门),一直延伸到顾客家里,甚至顾客心里。
  以前营销人可以不管研发,但今天不管是消费品市场,还是工业品市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都超乎寻常的快;更重要的是,这种“更新换代”并非仅仅来自品牌商们的推动,还源自顾客。比如说手机行业,很多顾客更换手机的频率让业内人都觉得“手机这东西越来越像快消品了”。
  面对这样的市场,你怎么办?当然要从研发角度就开始对营销进行强力支援。
  因此,我们这里就从华为公司的两个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的细节点,来展现一个从研发环节就开始快速响应市场的品牌商管理要点——这些管理方式其实不仅仅适用于研发部门,更不仅仅适用于华为,它们适用于营销导向的所有环节和企业。
  而说白了,它们只是两种“笨功夫”。
  要创新,但别超过30%!
  很多人最近才知道,研发实际上是华为一年2000多亿人民币销售额的基石。华为公司实际上在2008年就超越飞利浦,成为世界专利年度申请数量最多的公司。因此,连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都说:“很多人老拿我跟任正非比,其实我特别佩服任正非,他敢往上走,敢于把力量集中起来,去突破制高点。”
  的确,华为2011年研发投入达237亿元人民币,很多人觉得没有办法去比。但研发投入额不是华为关心的问题,华为一直坚持的是“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这一原则。
  更高的原则是:不能拿“看似富裕”的研发资金去做离市场需求太远的事情。华为并不醉心于对最好、最新技术的追求,而是立足为客户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其实这方面华为吃过亏。副总裁宋柳平曾回忆说,华为最初对“创新的根本内涵”理解也是模糊的,以至于华为早期在追求“纯粹技术创新”文化引导下,开发的交换机和传输设备遭到了运营商的大量退货和维修要求,因为这些产品过度强调了自主创新,而忽视了通信行业客户的一个基本需求趋势:“对已成熟技术的继承,是提高产品稳定性和降低成本的关键”。
  从那时起,华为就在倡导一种“继承式创新”,其内涵就是:反对盲目的创新,而经过理性的借鉴、仿造、拼装,都可以视为创新。
  华为中央研究院这样的研发组织,一直贯彻一个创新战略要求:“新开发量高于30%不叫创新,叫浪费!(任正非语)”即研发人员研发一个产品时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发明创造,应该着眼于以往产品的技术成果,以及对外部资源进行合作、交换或购买。
  因此你才看到这样的案例:1997年,天津电信的人提到“学生在校园里打电话很困难”,任正非当时紧急指示:“这是个金点子,立刻响应。”华为用两个月就推出了201校园卡,推出后客户反应非常热烈(学生是固定电话重度消费者),很快推向全国。
  实际上201校园卡只是在交换机原本就有的200卡号功能上进行“一点点”的技术创新,最终却获得了40%的市场份额。
  要管,就管到底!
  30%上限的原则,并不能防止所有的品牌管理者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创新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
  要知道,研发人员的工作既无法像生产作业人员的工作一样分解成一系列的标准动作,也无法像会计、出纳等专业人员的工作一样用结果和时间要求来衡量,因为研发工作过程和结果都存有不确定性。研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可能出现歪打正着、因祸得福、弄假成真的情况,很难说哪片云会下雨,更不知什么时候下。
  另一方面,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本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很多研发人员都锲而不舍地独自求索,但企业的研发工作又需要团队合作,需要把很多个性十足的独行侠变成团队中的一员,还要彼此能够合作。
  华为公司创新了一种PBC计划模式——个人业务承诺:PBC即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它源自IBM研发部门,但在华为得到朴实的贯彻。
  该计划是通过“上下沟通”来设定明确、可衡量、简洁和结果导向的个人业绩目标,确保每位员工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以达成公司和部门的目标;PBC评价是指基于设定的个人业绩目标衡量和评价PBC结果的达成程度。
  PBC和通常的KPI指标考核最大的区别在于:PBC强调绩效沟通环节,强调部门经理和下属通过双向沟通、达成共识来制定个人业绩承诺表,将只关注绩效考核转向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关注。员工本人可以拟定甚至细化自己的工作内容,然后与部门经理沟通后确定。
  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方面都使用PBC模式,但一段时间后很多公司又反映不佳。除了面向营销结果的研发目标不能明确之外,最大问题是管理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不愿意花时间沟通和记录,最终的结果总是无法达成共识。
  那么华为研发人员管理的奥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简单来讲,就是华为要求管理人员切实完成PBC管理过程的每一项工作,所有工作都有明确的记录。这件事情费时费力,特别是难以持久坚持。但是真正做到了,好处就在于能够让每一位员工对自己最后获得的绩效评价心服口服,绩效改进计划得以顺利推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其他文献
价格带不来忠诚,积分也留不住会员,最有效的会员模式就是通过“用户参与”,  打造品牌粉丝自组织。  参与感是用户思维最重要的体现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这才是小米秘密背后的真正秘密。”  亚马逊每次的董事会,总有一把空着的椅子,那是留给他们的顾客的,因为他们认为顾客是董事会的一员,应该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  为什么如此强调“参与感”?因为参与感是用户思维最重要的体
期刊
广加之争是双赢  悲观者认为,加多宝丢失了巨大的既得利益,广药接手了烫手山芋。  我是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加多宝解脱了,丢掉了幻想,丢掉了决策时的包袱,走出了十字路口;广药则收获了既得利益。  从加多宝角度讲,如果没有行贿事件,合同能够正常执行到2020年,加多宝又能如何?除非获得排他性的永久品牌使用合同,即买断品牌使用权,否则,加多宝永远处于忐忑之中。  除了行贿这个明显的缺陷之外,加多宝的品牌
期刊
如果天猫不再被京东、苏宁易购们拖着一起拼价格的话,它仍然有机会成为以经营品牌为主的百货B2C平台,否则只能期待传统零售为主导的电商格局了!  二线品牌不愿入驻沃尔玛  沃尔玛缔造了零售业的神话,全球零售从业者如朝圣般对其顶礼膜拜,尤其是电商行业,如亚马逊、京东、苏宁易购等,纷纷以网络沃尔玛为奋斗目标。  尤其在当前电商格局未定的形势下,各大平台均如打鸡血一般,每天都会发出吼叫要成为中国的沃尔玛,或
期刊
每个品牌要能够长期生存,都需要建立覆盖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不能掌控产业链和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和黏性,就很难成为一个高价值、有影响力的品牌。  “拼速度”的商业生态  低价和烧钱,几乎是电商整个行业的关键词。以至于很多人质疑纯粹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果这样走下去,很可能难以为继。而依靠低价格到底能不能建立出品牌的附加价值,吸引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和忠诚度,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电商爆发式的增长,对于经营传统品牌
期刊
如前所说,广加之争中,连讨价还价过程都没有发生,就直接对簿公堂了。吊诡的现象至少说明一点,广加之争中至少有一方是坚决不和解的,使得谈判基础并不存在。那坚决不和解的一方到底是广药呢?还是加多宝?  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广药一直试图与加多宝重新商讨合作条件,然而广药发出的几十封谈判邀约,加多宝并无正式回应。  如果我们理解了广药与加多宝之争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商业利益之争,
期刊
战术性操作丧失空间  2010年至2011年,在宏观经济还未进入下行通道时,服装行业就已经有不少企业(以跨国品牌和国内强势品牌为主)遭遇了库存高企问题,“工厂店”是这些企业解决过季库存问题的“战术性高招”。  我之所以称之为“战术性高招”,是因为它只解决了以往的过季库存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旧的库存问题没解决,新的库存还在积累。  “工厂店”本来应该是应急措施,可能还会持续开下去,甚至有
期刊
好不容易甩掉了库存,企业元气大伤,不免胆战心惊于下次高危库存再次光临,库存管理方法千千万,信息化是必须过的一关,这里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  一场冰寒天气引发的热销  A公司是一家全国性服装品牌企业,几年前的冬天,湖南遭遇罕见的冰寒天气袭击,湖南区域内对羽绒服的需求直线飙升,湖南区域经理张虎敏锐感觉到,这是一个冲销量的好时机。他紧急和总公司联络,得知华北西北区域的羽绒服那年刚好卖得不好,有很多库
期刊
这是战略之争  再多的导火索,没有炸药也无法引爆。然而,炸药往往被包藏着,导火索却引人注目。广加之争就是如此。  行贿事件以及合同无效,这是广加之争的导火索。如果没有炸药,导火索烧完了,事件就平息了,双方很容易和解。广加之争中,至少有一方有绝不和解的意图,另一方基于尊严,也就不可能递出橄榄枝。我们看到,在广加之争中,连讨价还价过程都没有发生,更不用说成交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战略之争就是如此。
期刊
拒绝标签化是90后最大的共性,他们拒绝被代表,他们每个人鲜活的个性都是无法复制的。  当90后的李宁对上90后的消费者时,没有预期中的激情四射干柴烈火,得到的却是90后群体的不屑一顾。这一切怎么了?  我的观点:  1.李宁进行品牌年轻化的决策是正确的,面向90后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2.李宁的问题在于不了解90后,并且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与90后沟通,没有用90后喜欢的方法去打动他们,而仅仅是贴了张
期刊
在玩法不透明的前提下,大品牌商已经被大型代运营商群起瓜分。代运营商就像打牌似的,各自都手握值钱的“期货”,平日找渠道销货,等待双11等大促赚一笔,旱涝保收、衣食无忧。  电商外包的表面繁荣  传统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商务,往往都是铩羽而归、胎死腹中,电子商务经理也往往是来去匆匆,没有几个可以淡定地常驻久留的。所以,许多传统企业索性将电子商务交给外包公司。  电子商务外包不是新鲜事。目前很多传统企业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