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不少高校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状况比较严重,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还必须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教材建设、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着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出现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上个世纪80年代,随我国多种经济形式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精英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膨胀式”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在这种背景下,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职业人才已成为必然。我国在加人WTO后,经济发展开始进人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高职教育如果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职业变动频繁,劳动者一生会出现多次职业技能更新情况,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做人”的培养,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是具备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这直接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教育,就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 而这恰恰是人文教育所应具备的功能。对全体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可分为广义的人文教育和狭义的人文教育。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提升人文素养为旨趣。高校的人文教育是通过哲学、文学、历史、心理、艺术等人文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狭义的人文教育,是指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和专业方向开展的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为主旨,是一种“职业形态”的特殊人文教育,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主体上属于狭义的人文教育的范畴,属于“职业人文教育”。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加强人文教育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并未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亟需研究、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文教育途径,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文教育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
高职教育就是为“职业岗位”做准备的教育形式“,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这种错误观念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看不到高职院校也具有高等教育的“教育性”,从而在教育目的上,只强调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只强调岗位技能的精通熟练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只强调职业需要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課程内容的开发、设计上,只强调针对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必需和够用而忽视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挖掘;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在实习实训上,只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强化和熟练而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人文教育被从高职教育中分离出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但却没有健全的人格。谁拥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谁就会拥有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能;相反,谁缺少人才资源、特别是缺乏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团体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均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而是必须由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共同参与研究。例如,1995年物理学界证明第6个“顶夸克”的存在,是两个实验组800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精神,而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完全依靠科学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不贰的选择。
(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社会输送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合理结构的人才。凡是能投身于社会改革发展大潮中一显身手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能在毕业后找到适合就业岗位并在今后获得发展空间的人,就是有用的人,就是人才。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专业思想比较淡漠;文化素质和人文知识比较贫乏;就业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安于现状没有竞争意识以及在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匾乏等。其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其次,高职高专学制不长,任务重。在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既有必须的理论知识要求,又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繁重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容易导致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多由各类成人院校改制或中专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来,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与普通本科高校有一定差距。尤其人文底蕴上,更是无法相比。许多高校有少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的历史,它们那古朴凝重的建筑、幽雅美丽的校园本身对学生就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且那里也是我国名家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师们那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大批学生,高职院校则少有或没有这样的人物。而且,从生源素质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较低一些。其次,现阶段我国高职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90年后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出现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上个世纪80年代,随我国多种经济形式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精英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膨胀式”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在这种背景下,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职业人才已成为必然。我国在加人WTO后,经济发展开始进人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高职教育如果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职业变动频繁,劳动者一生会出现多次职业技能更新情况,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做人”的培养,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是具备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这直接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教育,就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 而这恰恰是人文教育所应具备的功能。对全体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可分为广义的人文教育和狭义的人文教育。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提升人文素养为旨趣。高校的人文教育是通过哲学、文学、历史、心理、艺术等人文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狭义的人文教育,是指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和专业方向开展的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为主旨,是一种“职业形态”的特殊人文教育,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主体上属于狭义的人文教育的范畴,属于“职业人文教育”。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加强人文教育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并未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亟需研究、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文教育途径,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文教育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
高职教育就是为“职业岗位”做准备的教育形式“,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这种错误观念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看不到高职院校也具有高等教育的“教育性”,从而在教育目的上,只强调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只强调岗位技能的精通熟练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只强调职业需要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課程内容的开发、设计上,只强调针对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必需和够用而忽视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挖掘;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在实习实训上,只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强化和熟练而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人文教育被从高职教育中分离出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但却没有健全的人格。谁拥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谁就会拥有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能;相反,谁缺少人才资源、特别是缺乏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团体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均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而是必须由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共同参与研究。例如,1995年物理学界证明第6个“顶夸克”的存在,是两个实验组800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精神,而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完全依靠科学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不贰的选择。
(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社会输送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合理结构的人才。凡是能投身于社会改革发展大潮中一显身手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能在毕业后找到适合就业岗位并在今后获得发展空间的人,就是有用的人,就是人才。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专业思想比较淡漠;文化素质和人文知识比较贫乏;就业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安于现状没有竞争意识以及在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匾乏等。其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其次,高职高专学制不长,任务重。在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既有必须的理论知识要求,又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繁重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容易导致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多由各类成人院校改制或中专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来,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与普通本科高校有一定差距。尤其人文底蕴上,更是无法相比。许多高校有少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的历史,它们那古朴凝重的建筑、幽雅美丽的校园本身对学生就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且那里也是我国名家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师们那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大批学生,高职院校则少有或没有这样的人物。而且,从生源素质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较低一些。其次,现阶段我国高职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90年后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