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ti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今采用的传统考核模式,存在较多弊端。本文主要围绕转变传统考核观念,制定合理考核目标,确定考核重点,改革考核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方式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这门课与其他三门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是纯粹的历史课,而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考核方式上,需要兼顾其历史和政治的特点。但是现有“纲要”课的考核方式存在较多弊端,并且对“纲要”课的考核体系研究较为欠缺,因此需要探讨符合其自身特征的考核方式。
  
  “纲要”课现有考核方式的弊端
  
  “纲要”课开设以来,在考核方式不完善的情况下,多数院校采用与其它几门课相同的传统考核方式,如开卷、闭卷、考查、论文等。传统考核方式经过长期运行,操作规程比较成熟,方便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考核方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1.考核只重知识,不重素质和能力
  有的学校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题目类型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这决定了“纲要”课考核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学生政治素质和德行素质的考查,忽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只对学生进行一次性评定,忽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持续评价。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核,使“纲要”课考核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偏离了正常轨道,结果是把学生的学习仅仅引导到“知”的层面,而没有引导到“信”和“行”的层面。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只注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忽视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及创新运用,窒息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
  2.学生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有的学校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带教材、笔记等相关资料进入考场,将相关内容抄满试卷空格然后“溜之大吉”。有的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期末交一篇论文即可,教师根据论文质量高低给出成绩。学生多是投机取巧,书上、网上搜集资料拼拼凑凑,更有甚者原封不动照抄。这两种考核方式让学生从思想上就轻视“纲要”课,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平时学与不学、上课听与不听一个样,只要最后进场考试或抄篇作业即可万事大吉,实际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素质没有得到丝毫提高。
  3.教师评分随意,缺乏约束机制
  有些学校采用的是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各占总成绩不同比例的办法。例如,期终考试占最后总成绩的60%-8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20%,与单纯的闭卷、开卷、考查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相对合理,但也存在前面所述的弊端,且平时成绩缺乏评分的细则,有的教师仅仅根据考勤或印象给出成绩,并没有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
  从“纲要”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考核方式的滞后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高质量的完成“纲要”课的教学任务,真正达到开设“纲要”课的预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考核方式改革。
  
  对“纲要”课考核改革的思考
  
  “纲要”课的教学,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更要着眼于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纲要”课考核中,不能简单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模式,应该探索能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的考核模式,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目标的局部性、阶段性考核,提升到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行为表现”为目标的全面性考核,这就要转变传统的考核观念,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标,确定考核重点,改善考核方法。
  1.转变传统考核观念
  传统观念中把考核当做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当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单向考核,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多向的考核。考核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考核中来。只有转变观念,打破现有的僵化思想,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纲要”课考核体系。
  2.结合考核目标确定考核重点
  “纲要”课考核目标应该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科学、连续评价为基础,培养学生以史为鉴,运用历史知识和史学方法分析、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把握“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根据考核目标及教材体系,可以确定以下考核的重点:近代中国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教训、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等。
  3.考核方式设计
  结合开设“纲要”课的目的和现今考核方法的实际,笔者认为要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在考核中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又高度重视能力、素质的提升,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的实际对“纲要”课的考核进行如下设计:
  将“纲要”课考核划分为三个板块且各占不同分值: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50%;思想行为的考核,占总成绩的30%;社会实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
  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考核可以将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论文、点评、作业等相结合,多种方式综合计分。考试除了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外,要着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有无创新的见解,能否运用史学理论、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题目类型设计上应尽量减少填空、选择等客观题的分值,相应增加辨析、材料解析、论述等主观题的分值,并且主观题设计要结合时代背景体现教材的重点。
  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论文、点评、作业等考核可以在平时结合讲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随堂完成或课后查阅资料写成文章上交。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避免学生从书上或相互之间抄袭。
  思想行为的考核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可以建立多重考核主体,即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过程,各自根据制定的考核细则进行打分,防止人情分的存在。任课教师主要根据平时出勤、课堂发言、课上表现等进行打分。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平时生活、学习、思想上的表现进行考核。同班同学可以根据相互间的了解进行相互考评。通过这样多重的综合评定,给学生的思想行为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
  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繁复的结合点。历史留给我们丰富多彩的实物资料和宝贵的历史典籍及影像资料,通过对实物的参观、感受,对史学典籍的阅读,对影像资料的观看,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丰富、充实抽象的教材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将社会实践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考核办法是: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组织参观实物、阅读史学典籍、观看影像资料,然后开展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另外,在重要的纪念日可以举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既可以丰富同学的课外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投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状况给出分数。
  总体来说,整个考核方式实施起来较为复杂,但它淡化了死记硬背的知识,突出了学生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2]王永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分析与教学设计》,青海大学学报,2006,(5)
  [3]周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功能缺失与体系重构》,文教资料,2005,(36)
其他文献
责任感教育是集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责任感教育在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产生
西方翻译界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将翻译研究的重心由语言的迁移转移到文化的再现。而今,在翻译界,人们已经从跨文化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此文向我们展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
根据旱作农业中心问题是水的特征,系统地阐述了各项机械化技术的内容要求和作用,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意见和措施。
根据农业部农办人[2007]56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山西省农业厅以晋农(人)发[2008]5号文件批准了《山西省农业资
艾迪生说:“一出完美的悲剧是人性的高尚的产物。”卡贝尔说:“真正优秀的悲剧应该在人类的灵魂舞台上上演,让人的理性做唯一的观众。”
本文从计算机实验课程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