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式的追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clou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深刻地表现了日本民族与文化的精神,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川端康成 日本文化 民族精神 语用学 文本解读
  
  凤凰涅槃,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当凤凰生命即将大限之时,便会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凤凰涅槃,是残酷的美,更是希望的美。凤凰涅槃的精神本质就是不甘平庸、不断追求、提升自我、追求完美。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所表达的人生理念与凤凰涅槃的精神是相同的。
  作者在文中写道“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这的确令人哀伤,但盛开的鲜花,明知下一刻的毁灭,也要在开放中成就着自己的快乐。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呀!”作者引用雷诺阿的话,是告诉我们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
  米开朗琪罗说“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这说明了“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这样结束生命是值得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说明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地接近自然美的无限。这毕生的不懈追求应该包括生命的付出。
  由此可见作者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念:每一个生命个体,应该努力地追求美,为了美即使即使是经受磨难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生存才有意义。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美甘愿付出一切。这其实就是凤凰涅槃式的精髓:不断追求完美、提升自我。
  我们用语用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相关理论就能很好地理解这种理念。语用学认为“社会文化语境能支配规范作者的具体言语行为,具体地说就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潜在地作用于作者的言语行为。而作为表达主体的作者个人的经历、接受的教育、兴趣爱好等也同样作用于作者的言语之中。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然而,无论其性格内容如何对立,我们却可以看出其本质的精神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日本人做什么都是绝对的投入并且容易走极端。
  众所周知,日本面积狭小,土地贫瘠,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而且时时刻刻处在地震、海啸、火山的威胁之中。和地大物博的大陆国家相比,日本人清楚地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拼搏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日本民族形成了坚韧、团结、勤奋、敏感、永不服输、不屈不挠的特点。日本人有着强烈的修正意识、超越意识,总是努力地改善自己,总是竭尽全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日本人特别追求完美。日本人为了完美可以付出任何代价。这从日本武士道精神也可以看出。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就是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了,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日本人为什么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一是因为单独看每一朵樱花很小,很不起眼,但是成千上万朵樱花聚集在一起就绚烂无比,这代表了他们那种团结的精神;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虽然非常短,却能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凋谢,灿烂地死去,这其实也反映了日本人追求的不能达到完美宁愿死去的精神。
  日本民族的特殊的生死观也反映出日本人的这种追求:“从死中唤起对生的感觉,从死中重新开拓生,延长自我的精神生活,至少保持死的一种美的形态。”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有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它也同样影响着作者。川端康成十分欣赏这种日本式的生死观。也就是说他也深受“为美而甘愿受苦或付出一切”的民族传统的影响。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親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忧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后来广岛、长崎原子弹的丧亡者临终前所表现出的绝望,以及战败后的悲哀,民族的失败,国家的毁灭,使他苦闷、惆怅,产生了一种空漠感,一种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厌倦和伤感。在《独影自命》中他说:“这种哀伤彻身透骨。”“战后我感到自己好象死去一样。”“我感到自己的生涯也结束了,直到现在,我还不能从这种感觉中站起来。”
  可见作者小时侯的遭遇以及后来的经历让作者一直笼罩在一种死亡哀伤的阴影之下,再加上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这样一来,死就没什么可怕的了,1950年的他,已经把死看作是一种极致的美,他在《临终的眼》中说过“人若能自己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肯定是平和的。”此时作者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真谛,觉得死反而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槃”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既然死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理想境界,那么为了美而经受磨难,甚至“涅槃”就没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在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时总笼罩着一种哀伤、忧郁、孤独的情绪,他认为人应该为追求美而奋斗,他崇尚完美,决不愿苟活,而是宁愿死去,为了美可以付出生命。这种凤凰涅槃式的追求带有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和他个人的印记。端康成最后的归宿也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三年多就口含煤气管自杀了,当时的日本评论界评论说,“可以认为,近几年来川端几乎没有执笔创作,是由于他的生命力和生活意志衰竭的结果。”这几乎意味着,他的创作已达到极限。评论家叶渭渠如此总结此时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已经没有能力感受一切了,也没有能力生活下去了。”这不就是“不能达到完美宁愿死去,生命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不如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的精神吗?
  ★作者简介:杨文清,广西容县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教学应从情感入手。“情”,使学生催生了写作的冲动;“情”,使学生产生了精神的营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情感;精神营养    古人论述诗歌的产生时,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的“志”便是“好、恶、喜、怒、哀、乐”等等“情”。我们知道,表达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其根本是出于需要,可以是功利的需要,也
【摘 要】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景状其神,物拟其志,景为情设,物为志生。这个中奥妙在于词中的形象不仅仅由对象的直觉反映所组成,而是物体、思想情感、意志的混合物,故可感脉搏之跳,可闻呼吸之声,是观念的升华、意识的结晶。  【关键词】《沁园春》 写景特色 景状其神 物拟其志    古人云:“诗言志。”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便是明证。为了表达他的雄心壮志,作者豪情腾笔端,伟志凝壮采。  且看两词之景:
【摘要】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  【关键词】“父亲丢了”构思精巧表达效果    读完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我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做一棵“咬定素质不放松,立根深在生活中”的文化常青树,要广读闲书,争做杂家,要练就一手好字、一支妙笔,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对生活要充满敏感,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素质    语文新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既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春风雨露,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课改是否能顺利推进,是否能全面提高学生善读能写等语文素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障,因此探索高效的教研模式,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显得成为重要。本文针对我校语文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  【关键词】教研模式 课堂观察 新课程 专业化    一、探索高效教研模式的背景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四年,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已经耳濡目染,教师已由知识的传递者慢慢转变为道德思想的引导启迪
【摘 要】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形象思维”贯穿在诗人感受生活、提炼素材、抒情言志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形象的感受、形象的提炼和形象的言志。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具体可抓,简便易行。  【关键词】形象思维 诗歌鉴赏 抒情言志    形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是作者言志的语汇,是诗人与读者心灵相通的桥梁。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具体可抓,简便易行。本文试图给你一把钥匙,打开诗歌神秘的大门。  一、形象的感受  
据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COL)官网2019年12月3日消息,COL与全球彩虹基金会(Global Rainbow Foundation)在毛里求斯启动促进残障人士社区提升包容性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让从业者与残障人士社区成员建立联系,以提高后者的工作能力,并提升企业、政府组织与私营机构将残障人士纳入工作岗位的认识。  该项目的研讨
【摘要】人生因为坚持而美丽。影片《孔雀》中“姐姐”对生活的任真,对梦想的执著,使她的生命纵使在非议中依然傲立。心中有信仰的人,才会为梦去吃苦,才会在一路跋涉中对苦痛甘之如饴。唯有坚持,梦才成真。  【关键词】《孔雀》;姐姐;坚持;信仰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挣脱现实的束缚,纵使这无情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挫伤,但我仍会坚持,坚持寻找那种我要的幸福。”在影片《孔雀》中,姐姐的梦想一次次
【摘要】诵读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节奏、音韵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诵读的过程,就是从“最粗处”入手,通过对“稍粗处”的品味,进而把握“最精处”的过程。把握“最精处”,是诵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切入点在“最粗处”,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诵读。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古典诗歌之门的钥匙,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高中作文评改的一些基本做法: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评改工作;自评与互评环节,教师重在引导;选择的学生范文要有代表性、可模仿性;教师评语既要切中要害,又要鼓舞信心;对重写的作文以肯定为主。  【关键词】作文评改 全批全改 面批面改 精心指导 互评自评    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最头疼的无疑是作文教学。而在作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最让人无奈的无疑是作文的批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