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羊开泰,壶纳吉亨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珍贵无比的紫砂泥造就了宜兴紫砂辉煌的历史,也促成了人们品茗赏壶的生活雅趣。紫砂壶是陶瓷艺术门类中极富特性的一种,有“东方明珠,华夏瑰宝”的美誉,它不施釉,完全以水到渠成的造型装饰来实现艺术效果,对技艺的要求极高,它包罗万象,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高雅的文化气息。
  紫砂壶“三羊开泰”(见图1)通过简洁而不失美感的造型,相得益彰的羊纹装饰,传递出深厚的文化情结。尤其是整把壶将线条的艺术特征发挥到极致,使壶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更富有灵动的生命力,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三阳开泰的寓意融为一体,流露出祥瑞吉亨的美好气息,一目了然且给人以亲近感。
  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十分丰富,可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发展至今可大致归为几何形体、筋纹形体、自然形体三大类。其中,几何形体又可细分成圆器和方器两类。造型百变不离其宗,而圆器更是传统造型中的典范,自古以来,历代制壶艺人都热衷于制作圆器紫砂壶,精品佳作更是层出不穷。
  紫砂壶“三羊开泰”的整体造型秉承了传统圆器的制作特点,讲究“圆、稳、匀、正”缺一不可,其轮廓简练、曲线流畅、骨肉亭匀、精气神十足;含蓄与张扬并存,表现出古朴淡雅的质感,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壶身饱满,壶腹鼓出表现出巨大的张力,一捺底设计使壶身更显圆润。壶肩与壶颈合一,虽较矮,但与壶身搭配和谐。圆形壶盖宽大简洁,盖面微鼓,盖沿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而流畅。壶钮为桥状,精致小巧,横跨于盖面,与壶身风格巧妙呼应。一弯流胥出自然,飞把纤细倾斜,端握舒适。相对于壶身主体而言,壶底三足则表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风格,三足较高,承托壶身,提升了壶的整体重心,富有灵动的视觉美感。整壶将圆器的造型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圆润精巧、骨肉亭匀、收放有度,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同时,其线条流畅、比例恰当、精巧优雅,简单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颇有柔美的气质。
  紫砂壶开始是作为普通的日用茶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随着明、清文人介入创作,特别是著名书画家和制壶艺人的合作,使得紫砂壶名品迭出,文化意蕴丰富,真正进入文化艺术品的行列。文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见解熔进壶艺形象中,使紫砂壶与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结合在一起,赋予紫砂深厚的内涵,盛宏了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紫砂壶“三羊开泰”顾名思义传递三(羊)阳开泰的美好寓意。三羊开泰,谐音就是三阳开泰,出自《易经》,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好运即将降临。在壶的设计上,在壶身下方装饰了羊角形纹路,并与壶足连为一体,巧妙地形成一个羊首的形状,趣不可言,三只壶足恰好形成“三羊开泰”的姿态,其寓意一目了然。紫砂壶“三羊开泰”于一壶之中表现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的吉亨之象,给予人丰富的审美体验。
  宜兴紫砂壶风格各异,造型简练大方,装饰淳朴高雅,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尤其在历代艺人与文人的共同推动下,紫砂壶显示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性,并不断地朝着更广阔的前景迈进。宜兴紫砂壶定格某个美丽的姿态,俨然留下了特定艺术的烙印,它雅俗共赏,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紫砂壶的发展和繁荣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与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因此,制壶艺人的文化修养和领悟能力是作品灵魂的基础,只有通过艺术与情感的互动、器物与文化的交融,才能达到意境的升华,从而引得人们的共鸣。
其他文献
人体艺术起源于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法国,利用古代神话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旨在表现人体本身的美,讴歌了人性的光辉。中国传统美学把神韵气势、意境内涵作为评价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追求“性灵”的实现。在紫砂艺术异彩纷呈的今天,人体艺术自然被视为是紫砂创新的一个方向。  1 紫砂与人体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以紫砂为载体来表现人体之美历史上不乏先例。历史上早就曾出现直接以人体造型入壶的壶型,流传至
期刊
宜兴紫砂壶技艺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历史悠远却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根源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去探究。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地处江南,山清水秀、鸟鸣鱼跃,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和闲适。任何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一花一叶、艺人偶发的唏嘘感悟,但其基调必是受到了生活中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紫砂壶创作唯
期刊
摘 要 “六方金瓜壶”有着十分鲜明的传统紫砂壶艺特征,同时融入了抽象变化的金瓜形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寓意成熟人生的境界。  关键词 紫砂壶;六方金瓜;方器;花器  据现有文献史料记载,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中叶,它得益于传统饮茶之风,并且经由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兴盛,成为茶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紫砂壶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等于一体,它的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深入人心,并且远远超越了粗陶器皿的范畴,
期刊
紫砂艺术富有无穷妙趣,作为一种手工艺形式,它更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传递着壶与人交流、共鸣的情愫。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岁月发展历程中,紫砂壶又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文化的延续与表现形式,赋予紫砂艺术本身以无穷的文化魅力。对于壶艺创作而言,一把壶的文化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其区别于一般粗陶壶器的根本所在,因此,恰到好处地设计、权衡、渗透文化内容也成为创作的必然途径,同时,形式上的构造与配合也将起到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关键词 紫砂;西施对壶;创作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用于生活,又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质工艺品”。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
期刊
壶里有乾坤,香茗细入喉。紫砂壶的诞生与中国茶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正是中国人崇尚饮茶的习俗,才使得各种茶器得以发展和延续,使得紫砂壶能从中脱颖而出。茶与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用紫砂壶泡茶,更能够品味到茶的情感和甘润。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这其中更不乏许多爱茶文士的开拓和推广,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茶才被赋予丰富的作用、内涵和价值。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陆羽就是其中最为著名
期刊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可以包容天下万物,从世间的某一场景,或读一首诗,或赏一幅画,或阅读前人的艺术摘记,有感于心,就都可以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起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唐人刘禹锡有诗描述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豪兴勃发,感染了读者,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是写秋天的景象,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期刊
渔,《辞海》解释为捕鱼。《史记·货殖列传》:“舜,渔于雷泽” 。这一记载说明,渔,即捕鱼,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像舜这样的圣人也曾以捕鱼为业。关于渔的艺术形象可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的彩陶盆、罐上,就出现彩绘的渔纹,有张口翘首互相追逐的大鱼,有并排游动的小鱼。艺术创作是从人们生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在半坡彩陶上绘制的人面纹的两侧绘有鱼形,说明先人们已把捕鱼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之一,是那时候人
期刊
宜兴紫砂有着“世界名陶”的美誉,紫砂壶更是冠绝于世。明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明末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亦说道:“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烫气。”自古以来,世人给予了紫砂壶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其泡茶的实用价值,亦对其内在文化价值予以了赞赏。  紫砂文化可以说是与茶文化一脉相承而来,因此,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紫砂艺人在进行壶艺创作
期刊
人类发明陶瓷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到19世纪,陶瓷还一直仅被用做盛放物料的容器和特殊的装饰品或艺术品,人们对陶瓷材料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形状、颜色、光泽等方面。其实陶瓷材料除了可制造成漂亮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优良性能。如今,电绝缘瓷、电子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等都已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材料学专用名词。然而,热学陶瓷似乎还较少被大众如此称呼。所谓热学陶瓷,即可定义为具有显著热物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