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衡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并已经成为新世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当今科技进步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本文从论述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推断出大学生应具备的集中网络道德原则,找出正确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原则的方法,从而帮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自我教育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及传统习惯来维持、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网络道德就是一种依靠网络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以现实道德为基础,在网络文化中所应遵循的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以自律为特征的行为规范。无疑,我们的大学生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网络中确实存在日趋严重的道德失衡现象。分析、研究这些现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49.9%都属于18—30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占36.2%,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大学生是“触网”率较高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陷阱及网络游戏的诱惑,广大学生的道德观受到强烈冲击,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1.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防范意识不强,对网络的各种新观点、新说法容易采用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与现有的主导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迷惘,以致角色自我的迷失,易形成不良品质。
2.网络的兼容性导致大学生上网成瘾。网络不排斥任何人,网络用户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网络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求知欲强但控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诱惑。调查结果显示,有16%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甚至出现“通宵上网”的现象,个别大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而荒废学业。
3.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网络侵犯。由于网络自身的松散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目的,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无序性,造成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加大。有些大学生在网上破解别人的密码、窥视别人信箱的内容、获取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等。网上黑客、网上病毒、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良好的网络道德的形成。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使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影响。
在网络上可以用网名代替真实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为上漠视权威、忽视规则,这就使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例如在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四川汶川地震悲痛中时,沈阳某女在网吧录制了辱骂视频,在网上传播后,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使得我们引以为戒: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是有道德约束的,她已经为她的无知和无耻付出了代价。所以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具备一些网络道德原则:爱国守法原则;全体原则;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原则;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他人原则;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原则;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原则;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原则;网络互利互惠原则。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原则
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原则,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对大学生有用的工具。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1.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夯实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网络法规。但是,这些网络法规并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目前我国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散见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还不够系统、不够集中、不够明晰,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国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将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犯罪行为的处罚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使网络领域真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改革,增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
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在目前我国的学校中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在大、中、小学德育课上所讲授的内容,也很少涉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因此,我国高校要应对网络时代电脑网络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挑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措施之一就是,增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如开设《网络道德与文明》课程,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法规、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另一个措施就是修订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和法律课的教材,增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人生修养》教材中增加“遵守网络道德,创建网络文明”的专题;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内容。
3.加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拓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采取怎样的途径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来决定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单一的网络道德教育途径都不可能完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都不可能贯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高校只有采取多种途径、通过多条渠道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生面前形成一个综合影响的合力网络,才能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高校要变单途径的平面式教育为多途径的立体式教育,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学科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校园网这一重要阵地,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主页,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网德讨论室”,开辟“网友谈心室”,通过网上辩论、网上聊天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网络道德问题在网上敞开心扉、展开讨论,并针对大学生出现的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及时做好疏导、解惑工作,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的实时监控和记录,及时处理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能。
4.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这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响。高校应注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为此,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利用校内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以规范和法规的“他律”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上述这些活动,就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促使广大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5.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这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教育模式选择、运用得当,就能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启发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2)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变包办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3)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变被动接受式教育为主动参与式教育。
6.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
学生社团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体性的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任何一所高等学校中都有一定规模的社团,在网络的发展中,各校纷纷成立如“计算机协会”、“电脑创意协会”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推动着网络知识的普及。各高校应在这些学生社团的依托下,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利用学生社团自我教育的特点,对学生展开网络道德的教育。
7.加强网络监控,防患于未然
网络是虚拟的,可以不用面对面的交流,但每个上网者都有自己固定“IP”地址,这就需要我们“网络警察”在面对谣言、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时,加大严管,从更上剔除此类污染,还网络一个绿色空间。使广大师生在上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的同时,道德素质也获得提升。
三、结语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休闲、娱乐、学习、交际、通讯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现象已十分突出。文章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现象从成因上进行了剖析,并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创新,切实做到“以网治网”进行了探讨。道德观念混乱、道德冲突和道德价值取向错位。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文化、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如果长期接触这些不良网络文化,则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原则成为了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赵靖.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2005,(3):3-7.
[2]陈岚.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评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7):1-6.
[3]权丽华.大学生网上人格异像化探悉[J].甘肃科技纵横,2006,(6):2-9.
[4]张伟峰.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1):2-9.
[5]王建平.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 ,(4):3-4.
[6]陈靖.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M].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3-19.
[7]陈昱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1):1-2.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自我教育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及传统习惯来维持、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网络道德就是一种依靠网络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以现实道德为基础,在网络文化中所应遵循的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以自律为特征的行为规范。无疑,我们的大学生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网络中确实存在日趋严重的道德失衡现象。分析、研究这些现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49.9%都属于18—30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占36.2%,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大学生是“触网”率较高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陷阱及网络游戏的诱惑,广大学生的道德观受到强烈冲击,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1.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防范意识不强,对网络的各种新观点、新说法容易采用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与现有的主导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迷惘,以致角色自我的迷失,易形成不良品质。
2.网络的兼容性导致大学生上网成瘾。网络不排斥任何人,网络用户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网络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求知欲强但控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诱惑。调查结果显示,有16%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甚至出现“通宵上网”的现象,个别大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而荒废学业。
3.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网络侵犯。由于网络自身的松散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目的,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无序性,造成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加大。有些大学生在网上破解别人的密码、窥视别人信箱的内容、获取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等。网上黑客、网上病毒、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良好的网络道德的形成。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使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影响。
在网络上可以用网名代替真实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为上漠视权威、忽视规则,这就使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例如在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四川汶川地震悲痛中时,沈阳某女在网吧录制了辱骂视频,在网上传播后,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使得我们引以为戒: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是有道德约束的,她已经为她的无知和无耻付出了代价。所以大学生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具备一些网络道德原则:爱国守法原则;全体原则;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原则;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他人原则;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原则;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原则;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原则;网络互利互惠原则。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原则
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原则,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对大学生有用的工具。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1.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夯实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网络法规。但是,这些网络法规并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目前我国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散见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还不够系统、不够集中、不够明晰,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国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将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犯罪行为的处罚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使网络领域真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改革,增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
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在目前我国的学校中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在大、中、小学德育课上所讲授的内容,也很少涉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因此,我国高校要应对网络时代电脑网络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挑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措施之一就是,增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如开设《网络道德与文明》课程,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法规、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另一个措施就是修订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和法律课的教材,增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人生修养》教材中增加“遵守网络道德,创建网络文明”的专题;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内容。
3.加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拓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采取怎样的途径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来决定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单一的网络道德教育途径都不可能完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都不可能贯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高校只有采取多种途径、通过多条渠道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生面前形成一个综合影响的合力网络,才能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高校要变单途径的平面式教育为多途径的立体式教育,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学科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校园网这一重要阵地,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主页,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网德讨论室”,开辟“网友谈心室”,通过网上辩论、网上聊天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网络道德问题在网上敞开心扉、展开讨论,并针对大学生出现的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及时做好疏导、解惑工作,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的实时监控和记录,及时处理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能。
4.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这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响。高校应注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为此,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利用校内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以规范和法规的“他律”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上述这些活动,就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促使广大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5.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这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教育模式选择、运用得当,就能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启发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2)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变包办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3)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变被动接受式教育为主动参与式教育。
6.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
学生社团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体性的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任何一所高等学校中都有一定规模的社团,在网络的发展中,各校纷纷成立如“计算机协会”、“电脑创意协会”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推动着网络知识的普及。各高校应在这些学生社团的依托下,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作用,利用学生社团自我教育的特点,对学生展开网络道德的教育。
7.加强网络监控,防患于未然
网络是虚拟的,可以不用面对面的交流,但每个上网者都有自己固定“IP”地址,这就需要我们“网络警察”在面对谣言、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时,加大严管,从更上剔除此类污染,还网络一个绿色空间。使广大师生在上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的同时,道德素质也获得提升。
三、结语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休闲、娱乐、学习、交际、通讯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现象已十分突出。文章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现象从成因上进行了剖析,并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创新,切实做到“以网治网”进行了探讨。道德观念混乱、道德冲突和道德价值取向错位。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文化、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如果长期接触这些不良网络文化,则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原则成为了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赵靖.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2005,(3):3-7.
[2]陈岚.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评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7):1-6.
[3]权丽华.大学生网上人格异像化探悉[J].甘肃科技纵横,2006,(6):2-9.
[4]张伟峰.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1):2-9.
[5]王建平.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 ,(4):3-4.
[6]陈靖.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M].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3-19.
[7]陈昱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