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拿到教材以后,不懂得看目录,不懂得通读教材,这个习惯很不好。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通读教材受益匪浅。通读是感知教材,以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大致脉络为目的,是对教材初步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通过理论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深入研读课标,通读政治教材的重要性,在理解和把握教材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读懂教材的知识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理不清教材中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要么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么把握不准教学要求,要么不知学生以后还会学哪些知识,应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什么铺垫,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通读教材”应作为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的必修之课,可以使自己教学时更加游刃有余。
通读全部教材,了解每单元主要内容。每单元的主要内容及章与章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通读,在脑海里留下一幅总体“框架”。通读以视读为主,便于提高阅读速度。今年,笔者任教初一,教学初一年级上册政治,以下主要对初一政治教材的通读感受作为材料的感点,对于其他学科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笔者主要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通读教材可以提前准备好备课资料
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达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至高境界。例如初一政治上册的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主要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处事要有宽容心。文中举了清朝“六尺巷”的故事。诗中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篇材料曾在中文本科教材《秘书礼仪》中出现过这方面的内容,我重温了一下,以便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课的内容。這首打油诗通俗易懂,言简义丰,它可以作为劝解人宽容的活材料。同时这课也是全书的重点,放在这个单元教学,显示出本课内容的重要性,而且我也明白这课学好,对学生以后的交往还是很重要,甚至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命运也会起到转折的作用。告诫学生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更要注重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因为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主要由于个人的宽容尺度与是非原则把握得不够到位。
后来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学得比较扎实,理解得也比较透彻。如果一旦学生之间产生摩擦,我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学习过政治教材中宽容的打油诗没有?是原则性错误还是非原则性错误,小事谈风格,大事讲原则……
二、通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深浅度,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
教师通读教材以后就可以知道教材的深浅度,也就是教材的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点到为止,那些地方需要重点攻击。例如初一政治的《让他三尺又何妨》、《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格不可辱》、《要鱼还是要“渔”》为重点章节,而其次重点章节为《知耻近乎勇》、《天生我材必有用》、《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教师对眼前所教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将来所学知识都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学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虽然此时学生只做简单的了解,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会变“熟视无睹”为“有意注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到初中学习时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起来当然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三、通读教材有利于以后知识的衔接
初一政治主要是培养青少年修养的形成,学好这门功课可以为初二、初三政治打好基础,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与写作水平。例如“我自信”,“我能行”都可以写成作文。宽容一节的内容,你可以写作两个人的误会最后言归于好;帮助别人可以引用“受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容来分析。教师在教学政治的时候这样有意识的引导,这样学生既能学好政治,又能渗透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与写作素材,可谓一箭双雕,孩子也就会愿意学习,其乐无穷。同样一种蔬菜,可以做出几道不同风味的菜肴也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都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以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还学生一个知情权。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地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通读教材有利于把握教材的结构脉络
通读教材可以使你对教材高瞻远瞩,例如初一政治教材的结构脉络是,由个人发展到对待他人的尊敬,宽容,帮助别人,交友以及到学会学习来安排的。
通读教材之后,你就会确立重难点,更好地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你能够对教学内容准确定位,这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可以减轻你教学上的压力,总是比教一课,备一课,不问后面教材内容的衔接效果好,这样还可以防止学生把后面的问题提到前面来质疑老师。同时通读教材,学生学习也减轻压力,省力。
如果教师对七到九年级的教材与课程目标了如指掌,在教学就不会亦步亦趋、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自然而然地沟通知识间联系,大胆地拓展延伸,把教学目标索要达到的知识衔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还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教任何一门学科,教师都应该通读文本教材。读完教材后,有条件的教师还要通读全年级的教材,这样可以前后勾连。教师必须亲自做一下练习册,看看有什么地方困难,有什么地方容易的,教师讲解就会心中有数。如果照本宣科,是不会起到多大作用的。只有达到“治水必躬亲”的程度,你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学生才能考出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通过理论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深入研读课标,通读政治教材的重要性,在理解和把握教材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读懂教材的知识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理不清教材中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要么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么把握不准教学要求,要么不知学生以后还会学哪些知识,应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什么铺垫,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通读教材”应作为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的必修之课,可以使自己教学时更加游刃有余。
通读全部教材,了解每单元主要内容。每单元的主要内容及章与章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通读,在脑海里留下一幅总体“框架”。通读以视读为主,便于提高阅读速度。今年,笔者任教初一,教学初一年级上册政治,以下主要对初一政治教材的通读感受作为材料的感点,对于其他学科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笔者主要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通读教材可以提前准备好备课资料
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达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至高境界。例如初一政治上册的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主要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处事要有宽容心。文中举了清朝“六尺巷”的故事。诗中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篇材料曾在中文本科教材《秘书礼仪》中出现过这方面的内容,我重温了一下,以便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课的内容。這首打油诗通俗易懂,言简义丰,它可以作为劝解人宽容的活材料。同时这课也是全书的重点,放在这个单元教学,显示出本课内容的重要性,而且我也明白这课学好,对学生以后的交往还是很重要,甚至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命运也会起到转折的作用。告诫学生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更要注重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因为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主要由于个人的宽容尺度与是非原则把握得不够到位。
后来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学得比较扎实,理解得也比较透彻。如果一旦学生之间产生摩擦,我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学习过政治教材中宽容的打油诗没有?是原则性错误还是非原则性错误,小事谈风格,大事讲原则……
二、通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深浅度,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
教师通读教材以后就可以知道教材的深浅度,也就是教材的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点到为止,那些地方需要重点攻击。例如初一政治的《让他三尺又何妨》、《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格不可辱》、《要鱼还是要“渔”》为重点章节,而其次重点章节为《知耻近乎勇》、《天生我材必有用》、《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教师对眼前所教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将来所学知识都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学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虽然此时学生只做简单的了解,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会变“熟视无睹”为“有意注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到初中学习时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起来当然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三、通读教材有利于以后知识的衔接
初一政治主要是培养青少年修养的形成,学好这门功课可以为初二、初三政治打好基础,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与写作水平。例如“我自信”,“我能行”都可以写成作文。宽容一节的内容,你可以写作两个人的误会最后言归于好;帮助别人可以引用“受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容来分析。教师在教学政治的时候这样有意识的引导,这样学生既能学好政治,又能渗透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与写作素材,可谓一箭双雕,孩子也就会愿意学习,其乐无穷。同样一种蔬菜,可以做出几道不同风味的菜肴也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都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以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还学生一个知情权。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地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通读教材有利于把握教材的结构脉络
通读教材可以使你对教材高瞻远瞩,例如初一政治教材的结构脉络是,由个人发展到对待他人的尊敬,宽容,帮助别人,交友以及到学会学习来安排的。
通读教材之后,你就会确立重难点,更好地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你能够对教学内容准确定位,这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可以减轻你教学上的压力,总是比教一课,备一课,不问后面教材内容的衔接效果好,这样还可以防止学生把后面的问题提到前面来质疑老师。同时通读教材,学生学习也减轻压力,省力。
如果教师对七到九年级的教材与课程目标了如指掌,在教学就不会亦步亦趋、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自然而然地沟通知识间联系,大胆地拓展延伸,把教学目标索要达到的知识衔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还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教任何一门学科,教师都应该通读文本教材。读完教材后,有条件的教师还要通读全年级的教材,这样可以前后勾连。教师必须亲自做一下练习册,看看有什么地方困难,有什么地方容易的,教师讲解就会心中有数。如果照本宣科,是不会起到多大作用的。只有达到“治水必躬亲”的程度,你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学生才能考出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