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4日,济宁市着力打造的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山东梆子《运河老店》成功入选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此届戏剧节入选的30台优秀剧目,是从全国160台层层遴选、上报的剧目中精选出来的,《运河老店》是唯一一台代表山东参加全国赛事的剧目。目前,该剧进入了大赛前紧张的再加工、排练阶段。以下是《运河老店》创作生产中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运》剧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济宁经济发达,文化底蕴厚重,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自古就有“曲乡艺海”之称。近十年来,济宁市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在做大做强济宁文化品牌上做文章,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传友(已故)、贾殿法、李炳今、李发启、张丰瑞等为代表的、致力于戏剧事业的戏剧人和优秀剧本,《孔尚任》、《末班车》、《托起夕阳》、《大明悲歌》、《城乡女人》、《鲁亮侪传奇》、《春前雨》等一大批剧本获国家级大奖。《村支书刘运库》、《媳妇》、《立交桥》、《程广泉》、《军嫂》、《师魂》、《托起夕阳》等以济宁英模人物为原型的精品剧目被立上戏曲舞台。特别是反映济宁孔孟文化、运河文化特色的《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等省戏剧精品立上舞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省艺术节上获多项奖励。1999年,《孔尚任》赴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并获多项大奖。
二、拥有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是《运》剧得以实施的基础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是济宁市目前唯一的一支地市级专业戏剧表演团体,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演出阵容整齐,拥有李新花(“梅花奖”获得者)、杜玉珍(“群星奖”获得者)、殷宪智、郭秀玉、寇德林、吴肖华、焦卫华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近几年并生产、上演了《拓荒者》、《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等一批精品剧目,是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省先进剧团,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特别是2006年底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后,由豫剧改梆子,全体演职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改梆子那刻起,全院就掀起了新一轮大练兵热潮。特别是《运河老店》的排演,一遍遍的修改,一次次的挑战,从演员到乐手,无论是普通演员还是“角”,学员还是老师,努力练功,细心体会,从基功到演技都着实提高了一大步。《运》剧中一号角色杜玉珍表演端庄大气、声情并茂,唱腔清脆明亮、珠圆玉润,如行云流水,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给整台演出增添了光彩。剧中吴肖华、焦卫华、寇德林等其他几个主要演员配合默契,具有较强的角色体验能力和人物个性塑造能力,得到了专家、领导、观众的一致认可。不能忘记的还有剧院乐队的老师们,识谱、记谱、配乐、练乐,付出了丝毫也不比演员少的努力,演出中乐队以娴熟的技巧和华彩的过门旋律赢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三、充分取得领导支持,是《运》剧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剧本、剧种确定,演出队伍敲定,到专家聘请,资金保障,排练演出,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支持贯穿于《运》剧生产的全过程。从剧本的每一次座谈、修改、每一次汇报演出和公演、省文博会闭幕式演出,到中国剧协领导、专家来济审看,冲击中国戏剧节动员大会、第九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演出,每一次大动作,每一个具体环节,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指导。每到关键环节,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及时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给予大力支持。
四、严谨有效的组织链条是《运》剧得以顺利、高效运转的保障
为保证《运》剧生产顺利进行,立戏伊始,市文化局就成立了《运》剧创作、生产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柳庆春任组长,分管局长韩齐逊任副组长,下设创作组、演出组(含合、领唱队)、音效组、舞美服装道具组、灯光音响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下设各组按照任务分工各自承担完成。随着《运》剧的一步步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领导小组及成员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充实,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成文、省剧协常务副主席王华莹任领导小组组长、总监制,柳庆春局长任副组长,创作、生产指挥部由副局长韩齐逊、省剧协副秘书长柴新记、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申华荣、剧院院长时向阳组成,负责《运》剧创作、生产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并成立了新版《运河老店》剧组,各工作组人员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充实。各工作组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具体,并制定了严格规章制度。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环环相扣,相互支持与配合。各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执行领导决策不折不扣,雷厉风行,各项工作紧张、有序、高效运营。二度创作班子坚强有力,通力协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导演孙宏江是上海越剧院知名导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敬业、谦逊,思路新,他把北方山东梆子的粗犷、豪放与南方越剧的细腻、唯美巧妙结合,舞台调度既生活又美感,张弛有度,很有章法,并与导演周波配合默契;各工作组自觉接受专家组指导,服从导演调度 ,敬业爱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团结协调,圆满完成各阶段排练、演出任务。
(作者单位:济宁市文化局艺术科)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运》剧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济宁经济发达,文化底蕴厚重,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自古就有“曲乡艺海”之称。近十年来,济宁市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在做大做强济宁文化品牌上做文章,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传友(已故)、贾殿法、李炳今、李发启、张丰瑞等为代表的、致力于戏剧事业的戏剧人和优秀剧本,《孔尚任》、《末班车》、《托起夕阳》、《大明悲歌》、《城乡女人》、《鲁亮侪传奇》、《春前雨》等一大批剧本获国家级大奖。《村支书刘运库》、《媳妇》、《立交桥》、《程广泉》、《军嫂》、《师魂》、《托起夕阳》等以济宁英模人物为原型的精品剧目被立上戏曲舞台。特别是反映济宁孔孟文化、运河文化特色的《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等省戏剧精品立上舞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省艺术节上获多项奖励。1999年,《孔尚任》赴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并获多项大奖。
二、拥有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是《运》剧得以实施的基础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是济宁市目前唯一的一支地市级专业戏剧表演团体,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演出阵容整齐,拥有李新花(“梅花奖”获得者)、杜玉珍(“群星奖”获得者)、殷宪智、郭秀玉、寇德林、吴肖华、焦卫华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近几年并生产、上演了《拓荒者》、《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等一批精品剧目,是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省先进剧团,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特别是2006年底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后,由豫剧改梆子,全体演职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改梆子那刻起,全院就掀起了新一轮大练兵热潮。特别是《运河老店》的排演,一遍遍的修改,一次次的挑战,从演员到乐手,无论是普通演员还是“角”,学员还是老师,努力练功,细心体会,从基功到演技都着实提高了一大步。《运》剧中一号角色杜玉珍表演端庄大气、声情并茂,唱腔清脆明亮、珠圆玉润,如行云流水,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给整台演出增添了光彩。剧中吴肖华、焦卫华、寇德林等其他几个主要演员配合默契,具有较强的角色体验能力和人物个性塑造能力,得到了专家、领导、观众的一致认可。不能忘记的还有剧院乐队的老师们,识谱、记谱、配乐、练乐,付出了丝毫也不比演员少的努力,演出中乐队以娴熟的技巧和华彩的过门旋律赢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三、充分取得领导支持,是《运》剧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剧本、剧种确定,演出队伍敲定,到专家聘请,资金保障,排练演出,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支持贯穿于《运》剧生产的全过程。从剧本的每一次座谈、修改、每一次汇报演出和公演、省文博会闭幕式演出,到中国剧协领导、专家来济审看,冲击中国戏剧节动员大会、第九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演出,每一次大动作,每一个具体环节,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指导。每到关键环节,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及时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给予大力支持。
四、严谨有效的组织链条是《运》剧得以顺利、高效运转的保障
为保证《运》剧生产顺利进行,立戏伊始,市文化局就成立了《运》剧创作、生产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柳庆春任组长,分管局长韩齐逊任副组长,下设创作组、演出组(含合、领唱队)、音效组、舞美服装道具组、灯光音响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下设各组按照任务分工各自承担完成。随着《运》剧的一步步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领导小组及成员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充实,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成文、省剧协常务副主席王华莹任领导小组组长、总监制,柳庆春局长任副组长,创作、生产指挥部由副局长韩齐逊、省剧协副秘书长柴新记、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申华荣、剧院院长时向阳组成,负责《运》剧创作、生产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并成立了新版《运河老店》剧组,各工作组人员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充实。各工作组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具体,并制定了严格规章制度。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环环相扣,相互支持与配合。各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执行领导决策不折不扣,雷厉风行,各项工作紧张、有序、高效运营。二度创作班子坚强有力,通力协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导演孙宏江是上海越剧院知名导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敬业、谦逊,思路新,他把北方山东梆子的粗犷、豪放与南方越剧的细腻、唯美巧妙结合,舞台调度既生活又美感,张弛有度,很有章法,并与导演周波配合默契;各工作组自觉接受专家组指导,服从导演调度 ,敬业爱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团结协调,圆满完成各阶段排练、演出任务。
(作者单位:济宁市文化局艺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