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人寂寞》虽然篇幅简短,但以超常规的叙事手法奠定了作品的价值。我们从三个角度来看作者陈毓对灾难叙事的超常规写作手法。
分层叙述的递进和人物视角的转换
作者在这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里,采用了分层叙述和人物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从全篇来看,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层三个人物视角,第一层是前面四个自然段,以作品的核心人物“她”为视角,以简练的笔法叙述灾难的起源;第二层是从“丈夫送她出门”到“总之这桩谈判最后定下来了”,共十个自然段,以丈夫作为观察视角,以极度冷峻的笔法叙述灾难的演化,同时也以极度残酷的对比和反衬,制造人性与科学的冲突,这是全文的重点和核心,是在第一层次上的演化和深化;第三层是最后七个自然段,以作者“我”为观察视角,以诗意化的笔法描写灾难的延续,并以多重暗示和隐喻升华人性的思考,将作品要传达的价值观推向巅峰。
如果再深入到这三层中每一个自然段来看,不难发现作者甚至在每一个自然段之间也都有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设计。作品第一段就一句话,“是那场突然降临的死亡出卖了她。”开门见山,破空而来,一下抓住读者。紧接着第二段写灾难降临以前,“她”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热爱回到她心里,睡眠也回到她的眼睛里”,这种诗意化叙事非常契合作者给人物设定的温情细腻的场景,与后文的情节急转直下做反衬。后面又写了“她看上去很强健” “看上去是那样的闲适自在”以及“春天的到来却使她很容易打扮自己”, 两个“看上去”“春天到来”,是在提醒读者,反衬悲凉。第三自然段,继续让情节像流水一样慢慢往外流,“是一个周末,她要去郊区镇子上看望一位女友。”三个自然段又分了三层,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时光一点点倒回去,灾难一步步还原。
这种分层叙述并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手法,对灾难性叙事来说,有重要意义。一是情节推进上可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读者一点一点带进作者预设的包围圈,让读者产生探究的欲望;二是灵活转换人物视角,有利于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观察同一个事件,多点开花,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作品更饱满。
诗意化语言和多重叙述技巧的叠加
如何在灾难性叙事中,把握好语言的中立性和倾向性,这是考验作者语言功底的重要方面。在《伊人寂寞》中,陈毓采用了两种语言技法,一是细腻的第三方叙事技法,一是含蓄的诗意化叙事技法。全篇从头到尾,几乎都呈现了一种站在第三方角度的旁观者的叙事技法,有利于作者超脱出灾难性叙事中惯有的悲伤、煽情和愤怒,能够更客观地完整呈现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作者还将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渗透到这种第三方叙事中,以特定视角,加以重点刻画和描写。比如全文中有两大段对受害者“她”的极其细微极其精致的描写,一段是以“丈夫”的视角来写,一段是以“我”的视角来写。
“丈夫”的视角里,“他看见她的脸,她的身子。她的身子和脸都是完好的,区别是它们现在看上去僵僵的,沒了血色。他仔细地看她,他看见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那里没有恐惧,只有吃惊,像是看见什么叫她不明白的事情在眼前发生。”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写上,还进一步触及人物的内心,“从前他惹她生气时她多半就是那表情,吃惊无辜地看着他,看得他心软,把所有的过错自觉承担下来,不管事情的起因在不在自己,他都甘心。现在,那样的目光再次看着他,他立即就有了要承担什么义务的准备了。可这一次,他能承担什么呢?”这种睹物思情的心理刻画,将冷静、克制、坚硬的外表下,人物波澜起伏的思想活动展露无遗。让读者感同身受。
而在“我”的视角里,“她站在那里的样子大方而周正,大睁的吃惊的眼睛叫她的表情看上去无辜而年轻。她的双乳饱满坚挺,鼓荡着生命力,她四肢和腹部的肌肉纹理结实有韵味。”作者像前述一样,依旧没有停留在冷静的外部观察上,接着发挥自己的心理推断,把这种冷静的观察继续推向深入:“她孕育和护佑她婴孩儿的那个地方现在像一面永远敞开的窗,向遇见她的每一双眼睛打开她身体内的秘密:她是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女人,你看她的宝宝多健康,仿佛随时都会在她的子宫里伸个懒腰踢一下腿似的。”这里,越是写女人的健康,越是写孩子的顽皮,越是反衬了人性与科学的冲突。
在整体叙述上来看,这篇作品将第三方观察性语言和诗意化语言很好地糅合到了一起。在大段观察性语言中,常有诗意化语言的闪光。描写“他”,“他的睡眠一片黑暗,那里很少有梦。”描写作者“我”,“看见明亮的阳光使展览馆待在黑影里。那里,藏着科学的凉意。”这些诗意化语言往往是作品的眼睛和魂,能起到进一步暗示和深化作品立意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篇作品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伏笔、反衬等多重叙述技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灵动性。比如在第一层叙述中,作者写“她”“看上去强健”“看上去闲适”以及“春天来了”,都在反衬灾难降临后的无助。在第二层叙述中,写“他的妻子和他未来的孩子就在那一瞬间永远地弃他而去了”,这里“一瞬间”和“永远”是两个冲突性的词汇,意在反衬灾难的突发、不可预见和生命的无常。
伏笔在作品中也多处有体现。如第一层叙述中,“她拒绝了丈夫的陪同,她说,离产期还早呢,没那么金贵,一个人去得了。”读到这里,读者已经隐隐感到不安。第二层叙述中,“丈夫送她出门,随手理了理她耳边的头发,使她的头发更整齐些”,这个细节描写貌似温情,其实在做伏笔,深化悲情。
观察性语言和诗意化语言的结合,让作品的空间更饱满;而伏笔和反衬等技法的多重运用,则让作品的意蕴更灵动。
超常的冷静、克制和隐喻
《伊人寂寞》貌似冷静、克制的表象下,暗藏着作者强烈、锋锐的感情。
作者从头到尾几乎一直在冷静地叙事,波澜不惊如行云流水,然而,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处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只不过,作者隐藏得很深,甚至直到文章的结尾。
作品标题是“伊人寂寞”,核心人物自然是“伊人”,但作品主旨却在“寂寞”,这个“寂寞”不仅仅是死者的寂寞,也不仅仅是痛失爱妻的“丈夫”的寂寞,更是文学的寂寞、科学的寂寞和人性的寂寞。
作品越是写“她”和“宝宝”的健康,就越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惜和哀伤;作品越是写“医生”和“丈夫”的冷静和严谨,就越是表现了作者深藏的困惑和焦灼;作品越是写博物馆待在“黑影”里,越是写“科学的凉意”,就越是掩盖不住作者穿透纸背的思考的光芒。这种光芒,不仅仅是文学的光芒,更是思想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芒。这恰恰是《伊人寂寞》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价值。
冷江: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18年被评为“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分层叙述的递进和人物视角的转换
作者在这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里,采用了分层叙述和人物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从全篇来看,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层三个人物视角,第一层是前面四个自然段,以作品的核心人物“她”为视角,以简练的笔法叙述灾难的起源;第二层是从“丈夫送她出门”到“总之这桩谈判最后定下来了”,共十个自然段,以丈夫作为观察视角,以极度冷峻的笔法叙述灾难的演化,同时也以极度残酷的对比和反衬,制造人性与科学的冲突,这是全文的重点和核心,是在第一层次上的演化和深化;第三层是最后七个自然段,以作者“我”为观察视角,以诗意化的笔法描写灾难的延续,并以多重暗示和隐喻升华人性的思考,将作品要传达的价值观推向巅峰。
如果再深入到这三层中每一个自然段来看,不难发现作者甚至在每一个自然段之间也都有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设计。作品第一段就一句话,“是那场突然降临的死亡出卖了她。”开门见山,破空而来,一下抓住读者。紧接着第二段写灾难降临以前,“她”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热爱回到她心里,睡眠也回到她的眼睛里”,这种诗意化叙事非常契合作者给人物设定的温情细腻的场景,与后文的情节急转直下做反衬。后面又写了“她看上去很强健” “看上去是那样的闲适自在”以及“春天的到来却使她很容易打扮自己”, 两个“看上去”“春天到来”,是在提醒读者,反衬悲凉。第三自然段,继续让情节像流水一样慢慢往外流,“是一个周末,她要去郊区镇子上看望一位女友。”三个自然段又分了三层,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时光一点点倒回去,灾难一步步还原。
这种分层叙述并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手法,对灾难性叙事来说,有重要意义。一是情节推进上可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读者一点一点带进作者预设的包围圈,让读者产生探究的欲望;二是灵活转换人物视角,有利于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观察同一个事件,多点开花,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作品更饱满。
诗意化语言和多重叙述技巧的叠加
如何在灾难性叙事中,把握好语言的中立性和倾向性,这是考验作者语言功底的重要方面。在《伊人寂寞》中,陈毓采用了两种语言技法,一是细腻的第三方叙事技法,一是含蓄的诗意化叙事技法。全篇从头到尾,几乎都呈现了一种站在第三方角度的旁观者的叙事技法,有利于作者超脱出灾难性叙事中惯有的悲伤、煽情和愤怒,能够更客观地完整呈现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作者还将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渗透到这种第三方叙事中,以特定视角,加以重点刻画和描写。比如全文中有两大段对受害者“她”的极其细微极其精致的描写,一段是以“丈夫”的视角来写,一段是以“我”的视角来写。
“丈夫”的视角里,“他看见她的脸,她的身子。她的身子和脸都是完好的,区别是它们现在看上去僵僵的,沒了血色。他仔细地看她,他看见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那里没有恐惧,只有吃惊,像是看见什么叫她不明白的事情在眼前发生。”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写上,还进一步触及人物的内心,“从前他惹她生气时她多半就是那表情,吃惊无辜地看着他,看得他心软,把所有的过错自觉承担下来,不管事情的起因在不在自己,他都甘心。现在,那样的目光再次看着他,他立即就有了要承担什么义务的准备了。可这一次,他能承担什么呢?”这种睹物思情的心理刻画,将冷静、克制、坚硬的外表下,人物波澜起伏的思想活动展露无遗。让读者感同身受。
而在“我”的视角里,“她站在那里的样子大方而周正,大睁的吃惊的眼睛叫她的表情看上去无辜而年轻。她的双乳饱满坚挺,鼓荡着生命力,她四肢和腹部的肌肉纹理结实有韵味。”作者像前述一样,依旧没有停留在冷静的外部观察上,接着发挥自己的心理推断,把这种冷静的观察继续推向深入:“她孕育和护佑她婴孩儿的那个地方现在像一面永远敞开的窗,向遇见她的每一双眼睛打开她身体内的秘密:她是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女人,你看她的宝宝多健康,仿佛随时都会在她的子宫里伸个懒腰踢一下腿似的。”这里,越是写女人的健康,越是写孩子的顽皮,越是反衬了人性与科学的冲突。
在整体叙述上来看,这篇作品将第三方观察性语言和诗意化语言很好地糅合到了一起。在大段观察性语言中,常有诗意化语言的闪光。描写“他”,“他的睡眠一片黑暗,那里很少有梦。”描写作者“我”,“看见明亮的阳光使展览馆待在黑影里。那里,藏着科学的凉意。”这些诗意化语言往往是作品的眼睛和魂,能起到进一步暗示和深化作品立意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篇作品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伏笔、反衬等多重叙述技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灵动性。比如在第一层叙述中,作者写“她”“看上去强健”“看上去闲适”以及“春天来了”,都在反衬灾难降临后的无助。在第二层叙述中,写“他的妻子和他未来的孩子就在那一瞬间永远地弃他而去了”,这里“一瞬间”和“永远”是两个冲突性的词汇,意在反衬灾难的突发、不可预见和生命的无常。
伏笔在作品中也多处有体现。如第一层叙述中,“她拒绝了丈夫的陪同,她说,离产期还早呢,没那么金贵,一个人去得了。”读到这里,读者已经隐隐感到不安。第二层叙述中,“丈夫送她出门,随手理了理她耳边的头发,使她的头发更整齐些”,这个细节描写貌似温情,其实在做伏笔,深化悲情。
观察性语言和诗意化语言的结合,让作品的空间更饱满;而伏笔和反衬等技法的多重运用,则让作品的意蕴更灵动。
超常的冷静、克制和隐喻
《伊人寂寞》貌似冷静、克制的表象下,暗藏着作者强烈、锋锐的感情。
作者从头到尾几乎一直在冷静地叙事,波澜不惊如行云流水,然而,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处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只不过,作者隐藏得很深,甚至直到文章的结尾。
作品标题是“伊人寂寞”,核心人物自然是“伊人”,但作品主旨却在“寂寞”,这个“寂寞”不仅仅是死者的寂寞,也不仅仅是痛失爱妻的“丈夫”的寂寞,更是文学的寂寞、科学的寂寞和人性的寂寞。
作品越是写“她”和“宝宝”的健康,就越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惜和哀伤;作品越是写“医生”和“丈夫”的冷静和严谨,就越是表现了作者深藏的困惑和焦灼;作品越是写博物馆待在“黑影”里,越是写“科学的凉意”,就越是掩盖不住作者穿透纸背的思考的光芒。这种光芒,不仅仅是文学的光芒,更是思想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芒。这恰恰是《伊人寂寞》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价值。
冷江: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18年被评为“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