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内容的丰富,应用的广泛,知识的趣味,思想的睿智,方法的多样……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其有效性引起了我们高度重视。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运用科学和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测,再经过自己的验证,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一但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使学生的激情得到释放,身心得到发展,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结合自己及同事的日常课堂教学,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教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1.1 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教材具有“去粗取精”、“去繁求简”的特点,给人简练、精干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不能只局限教给学生教材中固定的知识。比如,新教材新知识的呈现,一般都是以主题图、情境图、表格、对话、图片等形式出现,直接从问题提出开始进入新知探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扩大学生思维的探索空间。新课前通常没有安排独立的复习环节,但并不意味着新课前的复习准备环节不需要或不重要,有时,课前通过复习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或分散新知的难点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又如,新教材多以情境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给出新知识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问题的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这些内容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想象余地,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拓展教材空间。再如,新教材练习题的设计,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习题开放性较强,一些题目学生解答有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教材习题,使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1.2 正确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一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呢?有位教师在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学生侃侃而谈:“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白色指针指向南面”,“我家的房子是南北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在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后,教师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清楚地辨认了方向。最后,教师再把学生带回教室,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这样的一系列的过程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易于理解。
2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杨刚同学(新转来的,激发其兴趣)上街去买衣服。每件上衣42元,每条裤子20元。买这样3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解答后,再出示:口算下组的两个算式,并说一说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0)×3=42×3+20×3;100×(3+5)=100×3+100×5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如:记忆方法:如果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那么(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学生既容易记住乘法分配律,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3 重视学生指导,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3.1 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与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其核心是探究。没有对问题的思考、猜测、实验、发现、验证、概括的过程,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行为和行为结果,不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的思考、猜测、实验、验证、概括活动,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会学习的意义上讲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尝试性、探索性。因此,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吴老师教学三年级的估算教学时,请同学们估算称象的结果。6个数据:328、346、307、377、398、352。吴老师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结果有把这6个数都看成300的“去尾估法”,有都看成400的“进一估法”,有都看成350的“靠5法”,还有“凑整法”等好几种估算方法,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干脆精算。吴老师请各自代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几种算法的合理性、科学性,最终一致表示“靠5法”最合适。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探索、尝试,加上与同伴的交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2 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与游戏中进行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有位教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对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上面“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各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益。
同时,这里的“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很有诱惑力。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注重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解是知识技能的巩固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的方法的巩固更为重要。因此,在学生巩固学习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4.1 让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学生自己整理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可以通过“学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展开,通过整理,从知识结构上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从积极的意义上促进学生巩固学习。
4.2 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学生学习过程为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等这类问题展开。通过学习小结,领悟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品质上的不足,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改进与同学交往中的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运用科学和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测,再经过自己的验证,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一但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使学生的激情得到释放,身心得到发展,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结合自己及同事的日常课堂教学,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教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1.1 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教材具有“去粗取精”、“去繁求简”的特点,给人简练、精干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不能只局限教给学生教材中固定的知识。比如,新教材新知识的呈现,一般都是以主题图、情境图、表格、对话、图片等形式出现,直接从问题提出开始进入新知探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扩大学生思维的探索空间。新课前通常没有安排独立的复习环节,但并不意味着新课前的复习准备环节不需要或不重要,有时,课前通过复习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或分散新知的难点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又如,新教材多以情境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给出新知识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问题的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这些内容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想象余地,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拓展教材空间。再如,新教材练习题的设计,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习题开放性较强,一些题目学生解答有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教材习题,使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1.2 正确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一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呢?有位教师在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学生侃侃而谈:“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白色指针指向南面”,“我家的房子是南北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在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后,教师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清楚地辨认了方向。最后,教师再把学生带回教室,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这样的一系列的过程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易于理解。
2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杨刚同学(新转来的,激发其兴趣)上街去买衣服。每件上衣42元,每条裤子20元。买这样3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解答后,再出示:口算下组的两个算式,并说一说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0)×3=42×3+20×3;100×(3+5)=100×3+100×5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然后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如:记忆方法:如果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那么(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学生既容易记住乘法分配律,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3 重视学生指导,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3.1 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与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其核心是探究。没有对问题的思考、猜测、实验、发现、验证、概括的过程,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行为和行为结果,不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的思考、猜测、实验、验证、概括活动,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会学习的意义上讲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尝试性、探索性。因此,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吴老师教学三年级的估算教学时,请同学们估算称象的结果。6个数据:328、346、307、377、398、352。吴老师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结果有把这6个数都看成300的“去尾估法”,有都看成400的“进一估法”,有都看成350的“靠5法”,还有“凑整法”等好几种估算方法,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干脆精算。吴老师请各自代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几种算法的合理性、科学性,最终一致表示“靠5法”最合适。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探索、尝试,加上与同伴的交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2 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与游戏中进行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有位教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对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上面“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各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益。
同时,这里的“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很有诱惑力。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注重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解是知识技能的巩固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的方法的巩固更为重要。因此,在学生巩固学习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4.1 让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学生自己整理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可以通过“学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展开,通过整理,从知识结构上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从积极的意义上促进学生巩固学习。
4.2 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学生学习过程为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等这类问题展开。通过学习小结,领悟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品质上的不足,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改进与同学交往中的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