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突破了以往教学的常规模式,经过修改、完善,融入了新的课程理念。该策略重在让学生学习入情入境,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验、表现音乐,深入地挖掘歌曲内涵,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
1.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2.寓教于乐
2.1 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
2.2 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
2.3 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3.创造表现
一是合作探究,创造实践。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二是表演展示,交流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4.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 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1.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2.寓教于乐
2.1 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
2.2 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
2.3 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3.创造表现
一是合作探究,创造实践。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二是表演展示,交流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4.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 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