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性的悖论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章的灵感,源于一本书和一款手机。
  书名叫《万年性爱》,手机叫苹果6s。两样东西横空出世,斑驳耀眼,令人浮想联翩。浮想之余,问号连连。
  先说由慕尼黑南森和皮卡德记者团队撰写,埃克文出版社今年6月中旬发行的作品《万年性爱》(Zehntausend Jahre Sex)。这本新鲜出炉的专著大挥笔墨,从描写公元前1150年上埃及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古城黄色场景开始,到评估公元350年前后镶嵌在西西里岛一座城堡马赛克地板上那群神秘女郎身着的比基尼用途;从渲染1721年被处死的德国变性人卡特琳娜·玛格利塔·林奇的离奇故事,到谈论英国医生约瑟夫·莫提默·格兰维尔于1883年发明的性按摩棒,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深入人性最私密的角落。最后,此书还与时俱进,介绍了2014年闪亮登场的Tinder应用软件。这个交友聊天、幽会约炮的网络平台,眼下火爆无比。
  面对男欢女爱的话题,《万年性爱》一书自始至终的风格,都显得很传统,很经典。即便大谈古希腊人的双性恋,古印度那地界儿的下流事,古罗马人的性高潮,中世纪的暗室,猫肠子做的避孕套,弗洛伊德的雪茄,伟哥的效用,甚至女人的阴毛,都没有离开人类的食色性本色。在亦庄亦谐、栩栩如生地陈述性史时,《万年性爱》以人为本,拿到书店的话,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或文学的大雅之架。按流行术语来说,《万年性爱》并不奇葩。
  奇葩的,是去年9月入市的苹果手机6s。此物貌似与文章主题无关,却玄机暗藏。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苹果手机6s有几款颜色颇受青睐,比如太空灰和玫瑰金,尤其是后者。事实上,玫瑰金人气之足,当刮目相看,也值得玩味。何以此款手机男女咸宜,不仅淑女喜之,君子亦求之?
  玫瑰金,一种集性感与冷艳于一体的色泽,可谓既温柔,又寒气逼人。它的横空出世,意味着什么?如果留心一番眼下的女人时装和化妆品世界,人们不难发现苹果公司的良苦用心:这玫瑰金并非空穴来风,或先锋前卫,而是紧随潮流的炫酷!在这个炫酷的空间里,金属君临天下,已然成为无处不在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在似是而非的刀光剑影里,演绎冷峻的魅力。它一反生硬常态,温文尔雅,甚至不可或缺地定义着女人的性感概念。
  笔者想问的是,当今人类追慕的性爱世界,究竟还是不是《万年性爱》所描绘的那个以人为本之地?《万年性爱》的作者们真的与时俱进?或者早就落伍?或者,他们怀揣明亮,甘做埋首于沙堆的鸵鸟,以规避直面21世纪渐行渐远,走向异类的性世界?苹果手机6s的玫瑰金是否在暗示,当今人与性的关系,正剥离人的本真,走向一种可怕的悖论?
  以笔者在欧洲的观察,?眼下最抢人眼球的性感女郎,常常一副金属人扮相:钢指甲,铬口红,亘古常青的宇宙人面孔。她们的服饰和手袋之类的,也常在金属扎眼的锐利里,找到与面部色彩般配的瑞丽风光。莫非摩登女性追求的,必须是锐利与瑞丽同在?非锐利,不瑞丽?面对金属化的美人们,男女性爱似乎不再被定义为人类单方面的游戏;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在性取向和性规则里,总有非血肉之躯的无机物,以冷艳预戏,竭尽煽情之能事。
  性爱与金属的互动,显示出人类的一种怪异势态,一种趋向于机器的势态。难道人类固有的惰性和自私,在这个势态里找到了既慵懒而惬意,又不乏刺激的浪漫栖所?
  1927年,德国著名导演弗里茨·朗拍摄过一部名叫《大都会》(Metropolis)的科幻默片。这部经典大片展望了2026年的人间风貌。影片中,未来的地球人类两极分化,富人在华厦享福,穷人在地下受难。医生洛特万则受雇于人,将女主角玛丽亚的血肉之躯克隆成金属之体。未料金属玛丽亚挑起大规模暴动,引发洪水灾难,造成灭顶之灾。不过,故事的尾声未能逃过传统的套路:血肉之躯成功焚烧金属之体,人类重归自我,并在宗教的力量下,温情脉脉地彼此握手言和。
《神的忍耐》中的美女机器人吉诺德

  回顾一下在弗里茨·朗之后的电影世界,人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科幻当成警世良药。影视界借性说话,其实心猿意马。焦虑的,终究不是女性的金属化,而是整个人类的机器化(当然,不少早期科幻作品也借此抨击西方殖民时代的种族不等和道德不公)。可是,瓦尔特·本雅明在论著《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1935)里指出,艺术家在机器复制时代,失去了固有的本真,因为灵光(Aura)消失在机器的复制功能里。在摄影和电影业的冲击下,原本与宗教仪式虔诚对接的艺术,借大肆扩张的烟幕弹,明火执仗地扼杀着道德审美取向,成为政治价值的附庸。
  原来,影视界也语塞。
  那么,在政治价值与经济效益的互动里,谁主沉浮?绝不是艺术。当今世界,决定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恐怕非经济效益莫属。女性美的金属化,人与性离经叛道的悖论,表层显示的,或是人类的乖戾堕落,内核却老生常谈,受控于市场价值的强势。一直以来,人类好比自以为是的美猴王,千变万化,终究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是,如果出现人类失控,机器主政的那一天(读者们当然大呼“不会”),即便是如来佛,也可能要大意失荆州了。
  2016年7月4日完成于维也纳
其他文献
个人战术训练    特种部队个人战术训练主要包括个人战术基本动作、对地形和物体的利用、战术行动的操枪和射击、手语使用、观察与搜索、跟踪与监视、潜伏与伪装等内容。普通部队的战术基本动作与特种部队的战术基本动作有一定区别。特种部队的战术基本动作讲究隐蔽、迅速、准确、勇猛、利索,敌后行动要求尽可能地小心谨慎,在尽量不被敌发现的情况下迅猛利索。特种部队最基本的战术动作是持枪,在战术训练期间,要求特战队员枪
After seeing off my students going to attend the college oral examination at 6:00 am, I went to Beijing for the flight for the USA. Immediately getting off the train, I took a shuttle to the Beijing A
四川外语学院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是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通过深入、高质量地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资困助学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竭力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程,逐步构建和完善了学生工作育人模式。  注重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模式  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提出了“654发展模式”,即:树立“
【摘要】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沉寂的课堂因为引进对话理念赋予学生言说显露生机。有效的对话,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上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感觉的进程。课堂上有效的对话它建立于师生间的“平等”,建立于生生间思维的“碰撞” ,建立于与文本、作者间敞开心扉的“交谈”。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实现自我,张扬了个性;也只有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年少时期,他曾跟随鲁国的史明学习。  墨子是史明最得意的弟子,可史明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严厉批评他。然而,别的弟子就算犯了大错,史明也不当一回事,甚至一笑了之。  这让墨子非常不舒服,他对史明说:“老师,为什么同样犯了错,您批评我就特别厉害呢?”  史明看了他一眼,问:“假设有这样两个任务,一个是去太行山,一个是在家里拉磨,你覺得分别让良驹和毛驴做什么好?”  “这
[案例背景]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激发者以及决断者,应该如何引导? 如何激发? 这些问题应考虑周到。故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有效地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自编诗歌、游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案例描述]  本节课的主题是《M
这些天,儿子蜘蛛似的整日粘在网上。下线之后,他也是若有所思。原来:他见我经常发表文章,便下定决心,要与老妈比高低。于是。将自己的作文,贴在一家儿童刊物的约稿网里。一次,两次,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篇被留用。班主任允诺,一看到杂志,就给他颁发“创作之星”奖。  可是,杂志却迟迟不来。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很久才出来。他告诉我,编辑在网上留言,那篇文章没过终审。他默默地吃饭,写作业,洗漱。 
【摘 要】阅读是幼儿吸收生活经验、学习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能力的基础。教师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提出“让幼儿阅读与生活应用相连接”的理念,旨在通过阅读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让幼儿“把书中的知识用起来”。在论证、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问题让幼儿真正爱上阅读,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幼儿;阅读;生活应用;教学探索  阅读是幼儿吸收生活经验、学习生活技能,形成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英语作为一种文化韵味浓厚的交际语言,其广域性和实用价值愈来愈受人们的青睐。因此我国教育部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提出,高屋建瓴地实施为发展而教育的教育战略。  【关键词】心理学 英语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期,如何使刚刚踏入这门学科的孩子们真正的享受跟母语教学一样的乐趣和欢愉。自己在教学中一直在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深深地感触到应该触动孩子
崔希亮,吉林省怀德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系名誉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先后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语言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