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个教学片段
曾经在一次随堂听课中,听了一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在高三复习课中,讲到下面的一道例题。
例题: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
老师先让学生做,巡视,然后提问学生的结果。
学生:在AB上截取AD=AC,则点M等可能落在线段AD上,又AB=2AC=2AD,于是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P=ADAB=22.
老师:还有其它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结果吗?
学生:没有了。
老师:上面的做法错了。
学生:不会吧!
在学生一片惊愕中……
老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投影显示的答案。
投影显示的答案如下:
解析:如下图所示,依题意,应视作射线CM在∠ACB内是等可能分布的,在AB上截取AD=AC,则∠ACD=67.5°,于是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P=67.590=34.
看到上面的解析后,很多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是线段长的比,而是角度比?为什么线段比的错了呢?
老师:这题是与角度有关的,而不是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问题,所以概率应该是角度比。你们第一次遇到这题,觉得比较难也是正常,如果有不理解的同学,希望尽量记住这道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转入下个问题……
2 问题与原因
2.1 为什么学生的解答与正确的答案不同?
人教版必修3中的3.3节《几何概型》及有关的练习与习题中的几何概型问题,其试验的类型几乎都是“点落在某区域”问题(以下简称为“落点”问题),学生接触多,很熟悉;而试验是“端点固定的射线(或指针)落在某区域”的问题(以下简称为“指针”问题),仅在134页,作为引入几何概型概念和公式的例子中出现一次。本例是“指针问题”,学生不熟悉。由于没有认真审题,对上面的例题没有感觉到跟以往所做的问题有何不同,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把“指针”问题误当作“落点”问题来解答,便得到错误的结果。
2.2 老师在这例题的处理上有何欠缺?
老师对这题处理如蜻蜓点水般——刚触及,旋即离开。或因为经验不足,或因为时间方面的原因,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没有发现到试验不再是以往熟悉“落点”问题,而是陌生的“指针”问题,自然没有探索“指针”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在学生刚刚产生认知冲突,有疑惑时便转入下个问题;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有困惑,觉得难。
3 改进的做法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绝对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另外只有让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善于利用学生的困惑,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所以对本文开头的例题教学可按如下的步骤处理:
第一步: 按原来老师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先做,提问学生,然后呈现正确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困惑,产生认知冲突。
第二步:把握好学生产生困惑的时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各问题之间的差异,以及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实际水平,把一个比较难或不熟悉的问题分拆为几个简单或熟悉的问题,以题组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①在下图中,有两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在两种情况下分别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此问题是人教版必修3中的3.3节《几何概型》中,为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和概率公式而设置的例子。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得到结果。此几何概型的试验是指针落在某区域的问题。
②在下图中,图(1)、图(2)是水平放置的两个圆盘。随机将一颗豆子扔到圆盘上,假设豆子不落在线上。分别求出图(1)、图(2)豆子落在B区域时的概率各是多少?
③如果把第(2)题的两个圆盘裁切成如下两个图,则图(1)、图(2)中豆子落在B区域时的概率还跟第2题的一样吗?
④如果把第①题的两个圆盘裁切成如下两个不规则的转盘(忽略重心变化的影响,假设指针指向每个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分别求出图(1)、图(2)中指针指向B区域时的概率各是多少? 与第①题比较,你有何发现?
注:这四个问题背景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并且都在能力范围内,能比较快解决。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玩转盘游戏入手,让学生通过这四个问题,发现试验的变化导致处理方法的差别,使学生领会到"落点"问题与"指针"问题的不同,并获得"指针"问题的概率是有关角的角度比这样的认识,为最后正确理解和解决例题搭好桥梁,铺好路。
第三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例题,分析例题中的试验是"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而不是"在AB上任取点 "。试验的限制条件则是"CM与线段AB交于点M,且AM的长小AC的长"。由于有第二步骤的铺垫,这样学生就非常清楚这是"指针"问题,自然水到渠成得到其概率是有关角的角度比,结果是34。
4 一些想法
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活动。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困惑,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引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经在一次随堂听课中,听了一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在高三复习课中,讲到下面的一道例题。
例题: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
老师先让学生做,巡视,然后提问学生的结果。
学生:在AB上截取AD=AC,则点M等可能落在线段AD上,又AB=2AC=2AD,于是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P=ADAB=22.
老师:还有其它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结果吗?
学生:没有了。
老师:上面的做法错了。
学生:不会吧!
在学生一片惊愕中……
老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投影显示的答案。
投影显示的答案如下:
解析:如下图所示,依题意,应视作射线CM在∠ACB内是等可能分布的,在AB上截取AD=AC,则∠ACD=67.5°,于是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P=67.590=34.
看到上面的解析后,很多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是线段长的比,而是角度比?为什么线段比的错了呢?
老师:这题是与角度有关的,而不是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问题,所以概率应该是角度比。你们第一次遇到这题,觉得比较难也是正常,如果有不理解的同学,希望尽量记住这道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转入下个问题……
2 问题与原因
2.1 为什么学生的解答与正确的答案不同?
人教版必修3中的3.3节《几何概型》及有关的练习与习题中的几何概型问题,其试验的类型几乎都是“点落在某区域”问题(以下简称为“落点”问题),学生接触多,很熟悉;而试验是“端点固定的射线(或指针)落在某区域”的问题(以下简称为“指针”问题),仅在134页,作为引入几何概型概念和公式的例子中出现一次。本例是“指针问题”,学生不熟悉。由于没有认真审题,对上面的例题没有感觉到跟以往所做的问题有何不同,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把“指针”问题误当作“落点”问题来解答,便得到错误的结果。
2.2 老师在这例题的处理上有何欠缺?
老师对这题处理如蜻蜓点水般——刚触及,旋即离开。或因为经验不足,或因为时间方面的原因,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没有发现到试验不再是以往熟悉“落点”问题,而是陌生的“指针”问题,自然没有探索“指针”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在学生刚刚产生认知冲突,有疑惑时便转入下个问题;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有困惑,觉得难。
3 改进的做法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绝对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另外只有让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善于利用学生的困惑,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所以对本文开头的例题教学可按如下的步骤处理:
第一步: 按原来老师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先做,提问学生,然后呈现正确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困惑,产生认知冲突。
第二步:把握好学生产生困惑的时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各问题之间的差异,以及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实际水平,把一个比较难或不熟悉的问题分拆为几个简单或熟悉的问题,以题组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①在下图中,有两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在两种情况下分别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此问题是人教版必修3中的3.3节《几何概型》中,为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和概率公式而设置的例子。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得到结果。此几何概型的试验是指针落在某区域的问题。
②在下图中,图(1)、图(2)是水平放置的两个圆盘。随机将一颗豆子扔到圆盘上,假设豆子不落在线上。分别求出图(1)、图(2)豆子落在B区域时的概率各是多少?
③如果把第(2)题的两个圆盘裁切成如下两个图,则图(1)、图(2)中豆子落在B区域时的概率还跟第2题的一样吗?
④如果把第①题的两个圆盘裁切成如下两个不规则的转盘(忽略重心变化的影响,假设指针指向每个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分别求出图(1)、图(2)中指针指向B区域时的概率各是多少? 与第①题比较,你有何发现?
注:这四个问题背景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并且都在能力范围内,能比较快解决。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玩转盘游戏入手,让学生通过这四个问题,发现试验的变化导致处理方法的差别,使学生领会到"落点"问题与"指针"问题的不同,并获得"指针"问题的概率是有关角的角度比这样的认识,为最后正确理解和解决例题搭好桥梁,铺好路。
第三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例题,分析例题中的试验是"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而不是"在AB上任取点 "。试验的限制条件则是"CM与线段AB交于点M,且AM的长小AC的长"。由于有第二步骤的铺垫,这样学生就非常清楚这是"指针"问题,自然水到渠成得到其概率是有关角的角度比,结果是34。
4 一些想法
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活动。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困惑,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引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