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海子为当代诗坛贡献出深邃的“麦地”意象。海子的麦地意象含蓄、包容,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厚重的文化意蕴。探究海子笔下“麦地”意象的衍生、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海子;麦地;象征意义
作为当代诗坛的抒情诗人,海子以独特的才情丰富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新诗写作。深邃的意象则是解读其诗歌的关键所在。纵观海子诗歌的题材以及当代学者邹建军、宗匠、洪子诚等人的研究。笔者认为“麦地”意象是海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一、“麦地”意象的衍生
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背景下,“麦地”是极贴合中国人气质和情感世界的。作为中原地区常见的耕作形态,“麦地”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温饱与生命,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与生命依靠,因而在潜意识中,我们对“麦地”有一种永恒的赞赏与感恩之情。可是在文学叙事上,作家们不甚愿意将这种内心隐秘的情感倾注于笔尖,诗歌更是如此,由此导致“麦地”极少作为独立的意象去承载更多的情感。而在当代新诗的发展中,海子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以对麦地由衷的感谢和丰富的书写,为中国的诗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之素。”[1]
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是独特而不孤立的,它是一个意象群的集合体。在“麦地”意象系列中,以“麦子”核心,而由麦子衍生开去的“麦芒”、“麦粒”、“新麦”、“麦垅”、“麦秸”等,以及“村庄”、“土地”、“马匹”、“河流”等元素共同孕育在“麦地”这一母体意象之中,赋予了“麦地”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麦地”意象的象征意义
1、生存的希望与赞美
1964年,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庆的一个裁缝家里,除了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新生的喜悦外,更是带来了一个粮食“消灭者”。于是,从小海子就知道粮食的弥足珍贵, 明白世间人情冷暖。因而,海子笔下的“麦地”一直包孕着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希望与感恩之情。在诗人眼中,“麦地”是孕育麦子的母体,是解决温饱的保证,它在季节的转回交替中承载着农耕民族生存的希望,质朴、本分且具有草根气质。这种赞美在海子的诗歌中是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呈现的。在其早期的诗里,麦子是丰收的,“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麦地》);村庄是富足的,“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村庄》);麦收的场面是兴奋而又令人欢快的,“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人们对大地满怀感恩和虔诚之心,“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重建家园》);而“麦地”更是他梦想与希望的栖息之所,“我所能看见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洗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死亡之诗》)。这些绘画艺术般的抒写,仿佛在不知不觉间将我们带离了喧嚣热闹的城市,投奔简单而又平淡的农耕田野,肆意呼吸着麦地清新、甜蜜的空气,同时也激荡起沉睡于我们心中那份对土地、对粮食的原始情怀。
2、苦难
1989年3月11日,海子曾对挚友西川说过:“你们这些在城市生活的人想象农村时,总是想到‘麦浪滚滚’,但你们从来没有站在庄稼收割完之后的田野上的那种感觉,尤其是黄昏时分站在庄稼收割完之后的田野上的那种感觉……实际上要真正感受农村,必须在麦子割完以后。满地的麦茬,那个时侯你站在大地上,天快黑的时候,你会觉得大地是一片荒凉” [2]。在所有人歌颂麦田的生机勃勃时,海子却把目光投向了收割后残败、荒凉的田野,倾诉其对“麦地”所受苦难的痛楚与悲伤。在海子的麦地系列诗歌中,“麦地”因此呈现出了贫瘠荒凉的特点。“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答复》);“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黎明》)这种特质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对苦难的隐喻。高波在分析海子之所以选择“麦地”作为主体意象时认为, “麦地”较之于“稻田”有一种忍受缺水的干涸的苦难的象征, 而将生存作为人生苦难之一的海子在“麦地”找到了共同性。
3、女性阴柔美
海子在诗的麦地里尽情播散着思想的种子, 并用以苦难之水浇灌, 暮春时节便可收获无数诗的荆棘王冠。海子短暂的一生在拯救和受难中徘徊, 而诗是他自己最大的救赎。海子不仅以“麦子”自况, 他时常把自己比作“孤独的麦子”“绝望的麦子”, 而且他在“麦子”意象里还表现出了女性阴柔美的特征。
这种阴柔之美体现为麦地的母性特征。“麦地”这一母体包括麦苗、麦粒、麦芒、和大地等一系列意象。麦地孕育小麦的过程,正如一位母亲怀胎十月孕育生子的过程。她隐忍、包容、博爱一如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她的一生更多的是“血泪”并始终在苦难中轮回:麦苗的弱小映照着诗人赤贫的童年,麦子成熟时的金黄象征着母性的无私,而麦子收割后的荒凉大地则契合了诗人孤独的生存悲剧。这种母性轮回方式与诗人的生存相结合,内化在诗中,“麦地”自然而然的成了海子灵魂皈依之所——“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死亡之诗》。在麦地的怀抱里,海子找寻到的是苦难与母爱同在的王冠。
海子一生共经历了四次恋爱, 对于海子而言无疑是四场灾难, 但是在面对麦子时,无论是恋爱还是失恋中的海子都会忍不住把麦粒比作柔美的女性,“ 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妻子! ”此外,从外形上看, 麦粒本身就具有某种女性的特征, 它的圆润和饱满与油画中的裸体女人从色泽和形体上看起来极为近似。
4、人道主义情怀下的民族心理表达。
“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性、人道的立场出发,以善和爱为核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尊严、价值,以人的自由、幸福和发展为最高目标,具有人类性、普世性观念的伦理思想或思想体系” [3]。生于斯、长于斯的海子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关怀本我生命为起点,创造出了“麦地”这一意象,且“出于农耕民族心理的原始体认,海子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土地,麦子相联系,尖锐地触及到了我们民族最原始的隐痛——贫穷与饥饿” [4]。这种体认在海子写作麦地诗歌之初时,便已经体现:“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
五个月之后,海子又开始对着麦地呐喊。在《麦地》开篇写到:“吃麦子长大的/月光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作为农耕文明的生命之根,养育生命之本,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表现方式直接就指向生命深处的最本能的——吃——咱们农耕民族对于饥饿的集体无意识。海子的这句诗深深地唤醒了人们对于饥饿的疼痛的记忆,这种感觉是令人震颤的。诗行中朴素的民族精神关怀及生命意识自然溢出,这也是“麦地”意象给人震撼之深的原因所在。
在海子的诗歌生命中,“麦地”意象是他所钟爱的艺术理想。海子笔下的“麦地”广阔、悠远,包容而绵长,且拥有着厚重的质地与深邃的内涵。海子通过麦地带给中国诗界的是厚重的灵魂书写,留给世人的更是一种对于生存,对于世界,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接力。
参考文献:
[1]杨萍,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J],,2012(1)
[2]西川,海子诗歌的来源与成就[J],南方论坛·诗人谈诗,2009(4)
[3]王达敏,论文学是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万孝献,麦田的守望者——论海子大地乌托邦的诗意筑居[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关键词】:海子;麦地;象征意义
作为当代诗坛的抒情诗人,海子以独特的才情丰富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新诗写作。深邃的意象则是解读其诗歌的关键所在。纵观海子诗歌的题材以及当代学者邹建军、宗匠、洪子诚等人的研究。笔者认为“麦地”意象是海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一、“麦地”意象的衍生
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背景下,“麦地”是极贴合中国人气质和情感世界的。作为中原地区常见的耕作形态,“麦地”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温饱与生命,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与生命依靠,因而在潜意识中,我们对“麦地”有一种永恒的赞赏与感恩之情。可是在文学叙事上,作家们不甚愿意将这种内心隐秘的情感倾注于笔尖,诗歌更是如此,由此导致“麦地”极少作为独立的意象去承载更多的情感。而在当代新诗的发展中,海子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以对麦地由衷的感谢和丰富的书写,为中国的诗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之素。”[1]
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是独特而不孤立的,它是一个意象群的集合体。在“麦地”意象系列中,以“麦子”核心,而由麦子衍生开去的“麦芒”、“麦粒”、“新麦”、“麦垅”、“麦秸”等,以及“村庄”、“土地”、“马匹”、“河流”等元素共同孕育在“麦地”这一母体意象之中,赋予了“麦地”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麦地”意象的象征意义
1、生存的希望与赞美
1964年,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庆的一个裁缝家里,除了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新生的喜悦外,更是带来了一个粮食“消灭者”。于是,从小海子就知道粮食的弥足珍贵, 明白世间人情冷暖。因而,海子笔下的“麦地”一直包孕着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希望与感恩之情。在诗人眼中,“麦地”是孕育麦子的母体,是解决温饱的保证,它在季节的转回交替中承载着农耕民族生存的希望,质朴、本分且具有草根气质。这种赞美在海子的诗歌中是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呈现的。在其早期的诗里,麦子是丰收的,“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麦地》);村庄是富足的,“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村庄》);麦收的场面是兴奋而又令人欢快的,“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人们对大地满怀感恩和虔诚之心,“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重建家园》);而“麦地”更是他梦想与希望的栖息之所,“我所能看见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洗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死亡之诗》)。这些绘画艺术般的抒写,仿佛在不知不觉间将我们带离了喧嚣热闹的城市,投奔简单而又平淡的农耕田野,肆意呼吸着麦地清新、甜蜜的空气,同时也激荡起沉睡于我们心中那份对土地、对粮食的原始情怀。
2、苦难
1989年3月11日,海子曾对挚友西川说过:“你们这些在城市生活的人想象农村时,总是想到‘麦浪滚滚’,但你们从来没有站在庄稼收割完之后的田野上的那种感觉,尤其是黄昏时分站在庄稼收割完之后的田野上的那种感觉……实际上要真正感受农村,必须在麦子割完以后。满地的麦茬,那个时侯你站在大地上,天快黑的时候,你会觉得大地是一片荒凉” [2]。在所有人歌颂麦田的生机勃勃时,海子却把目光投向了收割后残败、荒凉的田野,倾诉其对“麦地”所受苦难的痛楚与悲伤。在海子的麦地系列诗歌中,“麦地”因此呈现出了贫瘠荒凉的特点。“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答复》);“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黎明》)这种特质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是对苦难的隐喻。高波在分析海子之所以选择“麦地”作为主体意象时认为, “麦地”较之于“稻田”有一种忍受缺水的干涸的苦难的象征, 而将生存作为人生苦难之一的海子在“麦地”找到了共同性。
3、女性阴柔美
海子在诗的麦地里尽情播散着思想的种子, 并用以苦难之水浇灌, 暮春时节便可收获无数诗的荆棘王冠。海子短暂的一生在拯救和受难中徘徊, 而诗是他自己最大的救赎。海子不仅以“麦子”自况, 他时常把自己比作“孤独的麦子”“绝望的麦子”, 而且他在“麦子”意象里还表现出了女性阴柔美的特征。
这种阴柔之美体现为麦地的母性特征。“麦地”这一母体包括麦苗、麦粒、麦芒、和大地等一系列意象。麦地孕育小麦的过程,正如一位母亲怀胎十月孕育生子的过程。她隐忍、包容、博爱一如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她的一生更多的是“血泪”并始终在苦难中轮回:麦苗的弱小映照着诗人赤贫的童年,麦子成熟时的金黄象征着母性的无私,而麦子收割后的荒凉大地则契合了诗人孤独的生存悲剧。这种母性轮回方式与诗人的生存相结合,内化在诗中,“麦地”自然而然的成了海子灵魂皈依之所——“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死亡之诗》。在麦地的怀抱里,海子找寻到的是苦难与母爱同在的王冠。
海子一生共经历了四次恋爱, 对于海子而言无疑是四场灾难, 但是在面对麦子时,无论是恋爱还是失恋中的海子都会忍不住把麦粒比作柔美的女性,“ 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妻子! ”此外,从外形上看, 麦粒本身就具有某种女性的特征, 它的圆润和饱满与油画中的裸体女人从色泽和形体上看起来极为近似。
4、人道主义情怀下的民族心理表达。
“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性、人道的立场出发,以善和爱为核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尊严、价值,以人的自由、幸福和发展为最高目标,具有人类性、普世性观念的伦理思想或思想体系” [3]。生于斯、长于斯的海子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关怀本我生命为起点,创造出了“麦地”这一意象,且“出于农耕民族心理的原始体认,海子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土地,麦子相联系,尖锐地触及到了我们民族最原始的隐痛——贫穷与饥饿” [4]。这种体认在海子写作麦地诗歌之初时,便已经体现:“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
五个月之后,海子又开始对着麦地呐喊。在《麦地》开篇写到:“吃麦子长大的/月光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作为农耕文明的生命之根,养育生命之本,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表现方式直接就指向生命深处的最本能的——吃——咱们农耕民族对于饥饿的集体无意识。海子的这句诗深深地唤醒了人们对于饥饿的疼痛的记忆,这种感觉是令人震颤的。诗行中朴素的民族精神关怀及生命意识自然溢出,这也是“麦地”意象给人震撼之深的原因所在。
在海子的诗歌生命中,“麦地”意象是他所钟爱的艺术理想。海子笔下的“麦地”广阔、悠远,包容而绵长,且拥有着厚重的质地与深邃的内涵。海子通过麦地带给中国诗界的是厚重的灵魂书写,留给世人的更是一种对于生存,对于世界,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接力。
参考文献:
[1]杨萍,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J],,2012(1)
[2]西川,海子诗歌的来源与成就[J],南方论坛·诗人谈诗,2009(4)
[3]王达敏,论文学是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万孝献,麦田的守望者——论海子大地乌托邦的诗意筑居[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