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应对之举固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我国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同时还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应选择正确路径。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出现多元化,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诚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但当前同时还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
二、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条件
价值观建设应当遵循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响。一般而言,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价值观形成的深厚土壤,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要经过潜意识模仿(从出生到十三四岁)、萌芽(十五六岁开始)、产生与发展(十七八岁或稍后)、稳定与确立(二十岁左右)这几个阶段,价值观的萌芽、产生、发展与稳定,主要在青年期,而起关键作用的是青年中期。
因此,在某一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并非一味追求越先进、越崇高就越好,而应当尊重规律,基于现实条件,构建适度层次的价值观。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至少应当基于以下现实条件。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价值观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反映社会存在,主要反映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价值观亦不同,价值观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每一种高级的新生产力,都相应有一定层次的价值观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目前我国并不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决定了我国要致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较低层次的价值观。
2.我国人民的需要层次仍然比较低
需要是价值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客观前提。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需要的多层次,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层次。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更深层次而言,需要作为一种愿望要付诸实施,必然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需要层次,因此,目前我国不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需要层次不高,仍然处于生存需要层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所谓“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的“新三座大山”,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满足生存需要仍然任重道远。相应地,应适应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价值观自然是低层次的价值观。
3.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人的需要层次较低的情况下,构建较高层次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可能渠道便是教育。一般而言,教育发展程度越高,价值观层次也越高。由于价值观主要在青年时期形成与稳定,因而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文盲率为4.1%,小学文化程度为26.8%,初中38.8%,高中及中专14.0%,大专及以上8.9%。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总共才22.9%,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最有可能接受较高层次价值观教育的人的比例也仅两成。但是,并非这些较高教育程度的人都会接受较高层次价值观。事实上,由于中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是以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长期以来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因而,真正在高中阶段内化较高层次价值观的人并不多。进入大学,尽管大学生价值观还具有可塑性,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很难再重塑,更何况教育也只是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影响因子而已。
总之,目前我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踏踏实实地完成更为基础的价值观建设工程,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可考虑采取以下路径。
1.通过调查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确定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因子
调查研究法可确定某一因子被各阶层接受的比例,被接受的比例低就应当剔除。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除少数优秀大学生党员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做不到,它就不应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因子,只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子。实地研究法可确定人们能否真正内化某一价值观因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例,调查法可能会得到较高比例的认同,但通过实地研究法可能会发现大部分人并不能内化这一价值观,因而它也不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内容。总之,可通过调查研究法与实地研究法,把绝大多数人都能内化或具有内化现实可能性的价值观因子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内容。
2.把学校作为使人们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主渠道
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内容之后,学校,尤其是高中与高校作为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组织,应充当使人们内化这一价值观的主渠道,因在高中与大学阶段也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把绝大多数学生内化这些内容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在学校中把使学生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作为底线,并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不能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要求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及有志于向党组织靠拢者内化它。只不过,在目前的大众高等教育时代,高校主要培养的是普通劳动者,无须再像精英高等教育时代那样,要求所有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强大的国家力量首先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需要由强大的国家力量首先来践行,否则同样很难为广大大学生所认同。
一是,国家必须优化各阶层利益分配,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利益基础。价值观多元化最根本源于利益的差异。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根本的机制是要优化各阶层利益分配,使过大的财富分配差距缩小,更加注重分配公正。各阶层有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取得最起码的实效。也只有如此,即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但他们也能遵奉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可实现社会最基本的整合,达到最基本的和谐状态,而不会出现社会“断裂”,自然也无法谈“包容性增长”了。
二是国家公务员首先要遵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群体,公务员职业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目标,并对社会具有广泛支配力和影响力的职业,它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根本特点在于公共性,因而,国家公务员不仅仅要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遵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成为普通民众包括大学生的榜样,否则不具备充当公务员的最基本条件,不应当被赋予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比如,一名公务员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他又如何可能去“孝”人民呢?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考核官员道德制度化就是非常好的开始。
三是国家各项法规与政策的出发点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各项建设正在越来越走向科学化、法治化,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各个领域的法规与政策应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这样才有可能被几乎所有阶层的人所认同并有效地贯彻与执行。否则,不可避免会发生政策扭曲现象。
四、结语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给广大大学生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可有效地融合各种价值观,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低整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避免大的社会动荡。我们提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并不是反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反,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构建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更有成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为主导、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实现社会的最优整合,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春辉.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看价值观教育[J].求索,2003(4).
[2]刘永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3]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4]蒋硕亮.论增强公务员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价值观[J].理论月刊,2009(3).
[5]张子建.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及其道德要求[J].理论探索,2007(4).
[6]丁树峰.将干部“考德”延伸到原单位的五个益处[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1(10).
[7]罗保铭.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N].海南日报,2012.
[8]马金祥.当前加强和改进干部德的考核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9]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4):27-32.
[10]吴 萍.行政机关公务员价值观的偏差与教育途径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51-52.
[11]孙振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行政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选择[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12]张增田,曾 娜.组织支持感、学习价值观对公务员廉政教育学习投入的影响[J].廉政文化研究,2014(3):65-74.
[13]姜喻丹.网络文化对基层公务员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夏邑县为例[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
[14]任 民.《四书》:公务员价值观训练的经典教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1):86-87.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出现多元化,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诚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但当前同时还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
二、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条件
价值观建设应当遵循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响。一般而言,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价值观形成的深厚土壤,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要经过潜意识模仿(从出生到十三四岁)、萌芽(十五六岁开始)、产生与发展(十七八岁或稍后)、稳定与确立(二十岁左右)这几个阶段,价值观的萌芽、产生、发展与稳定,主要在青年期,而起关键作用的是青年中期。
因此,在某一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并非一味追求越先进、越崇高就越好,而应当尊重规律,基于现实条件,构建适度层次的价值观。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至少应当基于以下现实条件。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价值观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反映社会存在,主要反映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价值观亦不同,价值观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每一种高级的新生产力,都相应有一定层次的价值观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目前我国并不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决定了我国要致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较低层次的价值观。
2.我国人民的需要层次仍然比较低
需要是价值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客观前提。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需要的多层次,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层次。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更深层次而言,需要作为一种愿望要付诸实施,必然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需要层次,因此,目前我国不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需要层次不高,仍然处于生存需要层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所谓“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的“新三座大山”,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满足生存需要仍然任重道远。相应地,应适应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价值观自然是低层次的价值观。
3.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人的需要层次较低的情况下,构建较高层次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可能渠道便是教育。一般而言,教育发展程度越高,价值观层次也越高。由于价值观主要在青年时期形成与稳定,因而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文盲率为4.1%,小学文化程度为26.8%,初中38.8%,高中及中专14.0%,大专及以上8.9%。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总共才22.9%,因此,不考虑其他因素,最有可能接受较高层次价值观教育的人的比例也仅两成。但是,并非这些较高教育程度的人都会接受较高层次价值观。事实上,由于中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是以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长期以来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因而,真正在高中阶段内化较高层次价值观的人并不多。进入大学,尽管大学生价值观还具有可塑性,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很难再重塑,更何况教育也只是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影响因子而已。
总之,目前我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踏踏实实地完成更为基础的价值观建设工程,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可考虑采取以下路径。
1.通过调查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确定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因子
调查研究法可确定某一因子被各阶层接受的比例,被接受的比例低就应当剔除。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除少数优秀大学生党员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做不到,它就不应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因子,只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子。实地研究法可确定人们能否真正内化某一价值观因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例,调查法可能会得到较高比例的认同,但通过实地研究法可能会发现大部分人并不能内化这一价值观,因而它也不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内容。总之,可通过调查研究法与实地研究法,把绝大多数人都能内化或具有内化现实可能性的价值观因子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内容。
2.把学校作为使人们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主渠道
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内容之后,学校,尤其是高中与高校作为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组织,应充当使人们内化这一价值观的主渠道,因在高中与大学阶段也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把绝大多数学生内化这些内容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在学校中把使学生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作为底线,并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不能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要求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及有志于向党组织靠拢者内化它。只不过,在目前的大众高等教育时代,高校主要培养的是普通劳动者,无须再像精英高等教育时代那样,要求所有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强大的国家力量首先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需要由强大的国家力量首先来践行,否则同样很难为广大大学生所认同。
一是,国家必须优化各阶层利益分配,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的利益基础。价值观多元化最根本源于利益的差异。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根本的机制是要优化各阶层利益分配,使过大的财富分配差距缩小,更加注重分配公正。各阶层有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取得最起码的实效。也只有如此,即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但他们也能遵奉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可实现社会最基本的整合,达到最基本的和谐状态,而不会出现社会“断裂”,自然也无法谈“包容性增长”了。
二是国家公务员首先要遵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群体,公务员职业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目标,并对社会具有广泛支配力和影响力的职业,它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根本特点在于公共性,因而,国家公务员不仅仅要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遵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成为普通民众包括大学生的榜样,否则不具备充当公务员的最基本条件,不应当被赋予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比如,一名公务员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他又如何可能去“孝”人民呢?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考核官员道德制度化就是非常好的开始。
三是国家各项法规与政策的出发点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各项建设正在越来越走向科学化、法治化,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各个领域的法规与政策应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这样才有可能被几乎所有阶层的人所认同并有效地贯彻与执行。否则,不可避免会发生政策扭曲现象。
四、结语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给广大大学生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可有效地融合各种价值观,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低整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避免大的社会动荡。我们提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并不是反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反,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价值观构建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更有成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为主导、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实现社会的最优整合,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春辉.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看价值观教育[J].求索,2003(4).
[2]刘永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3]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4]蒋硕亮.论增强公务员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价值观[J].理论月刊,2009(3).
[5]张子建.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及其道德要求[J].理论探索,2007(4).
[6]丁树峰.将干部“考德”延伸到原单位的五个益处[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1(10).
[7]罗保铭.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N].海南日报,2012.
[8]马金祥.当前加强和改进干部德的考核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9]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4):27-32.
[10]吴 萍.行政机关公务员价值观的偏差与教育途径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51-52.
[11]孙振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行政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选择[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12]张增田,曾 娜.组织支持感、学习价值观对公务员廉政教育学习投入的影响[J].廉政文化研究,2014(3):65-74.
[13]姜喻丹.网络文化对基层公务员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夏邑县为例[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
[14]任 民.《四书》:公务员价值观训练的经典教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