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校企合作中学生工作的缺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为例,从学生工作的目标与内容、策略与途径、实践与成效等层面,阐述了以混编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创新与实践。实践证明,该创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提供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不高”是主要问题之一。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校企合作多集中在专业建设方面切入,以专任教师参与为主,集中在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方面,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参与较少,形成被动管理的局面,未能与专业培养体系形成合力。此现状下,学生工作既难以满足学校业的需求又令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感到迷茫。针对这些问题,自2012年起,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以通信类专业群为试点,开展“双主体”合作办学。借此机会,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的探索,引入混编理念建立学生工作混编团队,以职业化为导向重新定义学生工作的职责,创新工作内容与模式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校企合作中学生工作创新的体系
1.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工作定位
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价值新取向。围绕社会与行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提出了全新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除了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专业培养体系,还有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全新管理模式与工作内容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职业素养与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均成为核心工作。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新的要求与内容,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与内容的创新成为必然。
2.混编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借助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校企文化融合的契机,学院以职业化为导向对校企双方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依照功能与内容划分,重构学生工作队伍。将校企双方的班主任,企业讲师、企业辅导员混编形成了以职业功能为类别的混编辅导员、混编学业导师、混编职业导师,构建了立体式的学生工作队伍,对校企合作的学生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如图1所示。
在接近5年的实践过程中,学院先后产生了60余名学业导师,30余名辅导员,15名职业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素养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覆盖了2400余名学生。麦克思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满意度等连续三年达到了江苏省同类院校的前列,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3.“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
传统学生工作内容在学业指导、行业认知、学生事务、职业规划等方面相对杂乱。授课教师群体多样,归属不同部门;教育形式多样化,有课程也有活动;缺乏规范且难以形成系统性教育的合力。
校企合作伊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的要求对学生工作的功能和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与定义。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要求将原来分散的专业教育、事务处理、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按照类别与模块进行分类梳理;划分学业指导、教育管理、职业素养三个类别。围绕学业指导、行业认知、事务处理、教育管理、职涯规划、职业素养六个模块,由学业导师、辅导员、职业导师各自负责规划统一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全覆盖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模式,其核心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系统化的培养,与专业培养相辅相成并行实施,解决了长期困扰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工作无法匹配专业教育的困境(见图1)。
二、校企合作中學生工作创新的策略与途径
1.统一学生工作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理念是以育人为目标,但校企合作中需要更加具体与明确。依托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过程,引入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将责任制、精细化、高效率、执行力等因素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形成校企合作学生工作独特的优质、高效、规范、负责的工作精神理念,不仅体现了教育行为的价值,也是校企合作持久稳固的动力。
2.提升职业导师职业能力
学生工作创新的基础是职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依托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混编学业导师、辅导员、职业导师的培训与职业能力提升。以KPI考核为抓手强力推进学业导师、辅导员、职业导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引入职业规划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创新创业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塑造具有较强职业化和指导能力的队伍,形成服务和指导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设学生工作重点项目
学生工作创新需要实际载体与实践项目。依托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学生服务“两中心两平台”、学业指导与行业认知课程化三个学生工作创新项目的推行与建设,既锻炼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服务,实现了学生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4. 固化学生工作新模式
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需要不断总结与提炼才能成为具体有推广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模式。经过5年的实践,提炼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工作精神理念和系列工作制度,给出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其包含的制度、行为、精神、物质等诸多方面。最终概括成为完整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与实践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后期深度开展,也为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提供了思路。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工作的创新实践
1.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过程,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职业素质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开发学生SMART素质评估平台。职业导师重点在职业规划与指导,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授课能力,职业素养活动组织与策划方面做主导作用。对学生开展持续跟踪的素质测试并有职业导师指导分析形成个性化“职业雷达图”,指导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学院开设“学业指导与能力训练”“团队文化与素质拓展”“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职业导向训练”6门素质课程;配套“国学与职场”“校园职来职往”“模拟面试”等职业活动项目,构建同期推进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职业素质个性化发展与需求。图2说明了具体的体系结构。
2.学生事务“两中心两平台”
以职业化为导向,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措施,在完整规范的标准与工作流程下建设“两中心两平台”:大学生事务中心、大学生资助中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三自”教育培养平台,以中心为业务实体,平台为实现目标。混编辅导员重点完成策划、组织与实施工作,围绕学生模块事务、学生工作数据、资助工作开展指导与审核。中心以学生作为主要成员,服务全体师生;入选的学生以职业化要求进行选聘与培训、考勤与着装,实行绩效考核。该中心实现了学生事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升了事务处理效率和满意度,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示范性窗口。混编辅导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指导得以显著提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学业指导与行业认知项目化
校企合作的校企师生互动是丰富的,但也必须是持续多样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学业指导与行业认知项目化是按照项目模式确立固定时间、人员、内容安排,匹配相应资源。围绕行业认知、专业指导、学业指导的内容,以“入学教育”“科技活动节”“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持续开展。学业导师与学生从入学就建立师生“一对一”的对接,持续三年的跟踪指导与教育,發挥学业和人生导师的双重作用。
四、实效与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显著提升,获得丰硕成果
学生工作创新实施持续5年覆盖50余个班级,调查显示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获得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就业满意度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英语能力竞赛、省年度大学生人物均有多人获得,育人成果丰硕显著。
2.学生工作创新模式已经获得广泛的推广
学院学生工作创新模式已经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推广,有多个院校来学院参观访问和学习。
3.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取得成果
学生工作队伍取得了显著成绩。团队开发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主题班会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育管理创新奖。2人获得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3人获得省厅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奖项。全部职业导师和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指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证书。混编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模式为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提供了新思路。
学生工作的创新构建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和内容,弥补了校企合作中的缺失,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前华.以职业化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6).
[2] 赵 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雷莹子.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体系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不高”是主要问题之一。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校企合作多集中在专业建设方面切入,以专任教师参与为主,集中在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方面,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参与较少,形成被动管理的局面,未能与专业培养体系形成合力。此现状下,学生工作既难以满足学校业的需求又令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感到迷茫。针对这些问题,自2012年起,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以通信类专业群为试点,开展“双主体”合作办学。借此机会,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的探索,引入混编理念建立学生工作混编团队,以职业化为导向重新定义学生工作的职责,创新工作内容与模式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校企合作中学生工作创新的体系
1.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工作定位
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价值新取向。围绕社会与行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提出了全新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除了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专业培养体系,还有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全新管理模式与工作内容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职业素养与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均成为核心工作。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新的要求与内容,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与内容的创新成为必然。
2.混编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借助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校企文化融合的契机,学院以职业化为导向对校企双方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依照功能与内容划分,重构学生工作队伍。将校企双方的班主任,企业讲师、企业辅导员混编形成了以职业功能为类别的混编辅导员、混编学业导师、混编职业导师,构建了立体式的学生工作队伍,对校企合作的学生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如图1所示。
在接近5年的实践过程中,学院先后产生了60余名学业导师,30余名辅导员,15名职业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素养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覆盖了2400余名学生。麦克思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满意度等连续三年达到了江苏省同类院校的前列,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3.“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
传统学生工作内容在学业指导、行业认知、学生事务、职业规划等方面相对杂乱。授课教师群体多样,归属不同部门;教育形式多样化,有课程也有活动;缺乏规范且难以形成系统性教育的合力。
校企合作伊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的要求对学生工作的功能和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与定义。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要求将原来分散的专业教育、事务处理、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按照类别与模块进行分类梳理;划分学业指导、教育管理、职业素养三个类别。围绕学业指导、行业认知、事务处理、教育管理、职涯规划、职业素养六个模块,由学业导师、辅导员、职业导师各自负责规划统一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全覆盖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模式,其核心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系统化的培养,与专业培养相辅相成并行实施,解决了长期困扰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工作无法匹配专业教育的困境(见图1)。
二、校企合作中學生工作创新的策略与途径
1.统一学生工作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理念是以育人为目标,但校企合作中需要更加具体与明确。依托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过程,引入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将责任制、精细化、高效率、执行力等因素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形成校企合作学生工作独特的优质、高效、规范、负责的工作精神理念,不仅体现了教育行为的价值,也是校企合作持久稳固的动力。
2.提升职业导师职业能力
学生工作创新的基础是职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依托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混编学业导师、辅导员、职业导师的培训与职业能力提升。以KPI考核为抓手强力推进学业导师、辅导员、职业导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引入职业规划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创新创业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塑造具有较强职业化和指导能力的队伍,形成服务和指导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设学生工作重点项目
学生工作创新需要实际载体与实践项目。依托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学生服务“两中心两平台”、学业指导与行业认知课程化三个学生工作创新项目的推行与建设,既锻炼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服务,实现了学生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4. 固化学生工作新模式
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需要不断总结与提炼才能成为具体有推广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模式。经过5年的实践,提炼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工作精神理念和系列工作制度,给出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其包含的制度、行为、精神、物质等诸多方面。最终概括成为完整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与实践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后期深度开展,也为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提供了思路。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工作的创新实践
1.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过程,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职业素质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开发学生SMART素质评估平台。职业导师重点在职业规划与指导,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授课能力,职业素养活动组织与策划方面做主导作用。对学生开展持续跟踪的素质测试并有职业导师指导分析形成个性化“职业雷达图”,指导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学院开设“学业指导与能力训练”“团队文化与素质拓展”“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职业导向训练”6门素质课程;配套“国学与职场”“校园职来职往”“模拟面试”等职业活动项目,构建同期推进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职业素质个性化发展与需求。图2说明了具体的体系结构。
2.学生事务“两中心两平台”
以职业化为导向,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措施,在完整规范的标准与工作流程下建设“两中心两平台”:大学生事务中心、大学生资助中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三自”教育培养平台,以中心为业务实体,平台为实现目标。混编辅导员重点完成策划、组织与实施工作,围绕学生模块事务、学生工作数据、资助工作开展指导与审核。中心以学生作为主要成员,服务全体师生;入选的学生以职业化要求进行选聘与培训、考勤与着装,实行绩效考核。该中心实现了学生事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升了事务处理效率和满意度,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示范性窗口。混编辅导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指导得以显著提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学业指导与行业认知项目化
校企合作的校企师生互动是丰富的,但也必须是持续多样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学业指导与行业认知项目化是按照项目模式确立固定时间、人员、内容安排,匹配相应资源。围绕行业认知、专业指导、学业指导的内容,以“入学教育”“科技活动节”“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持续开展。学业导师与学生从入学就建立师生“一对一”的对接,持续三年的跟踪指导与教育,發挥学业和人生导师的双重作用。
四、实效与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显著提升,获得丰硕成果
学生工作创新实施持续5年覆盖50余个班级,调查显示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获得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就业满意度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英语能力竞赛、省年度大学生人物均有多人获得,育人成果丰硕显著。
2.学生工作创新模式已经获得广泛的推广
学院学生工作创新模式已经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推广,有多个院校来学院参观访问和学习。
3.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取得成果
学生工作队伍取得了显著成绩。团队开发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主题班会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育管理创新奖。2人获得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3人获得省厅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奖项。全部职业导师和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指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证书。混编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模式为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提供了新思路。
学生工作的创新构建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和内容,弥补了校企合作中的缺失,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前华.以职业化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6).
[2] 赵 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雷莹子.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体系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