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03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在政治建设上又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提法,涵盖面更广、定位更高。到了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成了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保障。光有经济发展,光有物质文明的成就,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政治文明建设应该与物质文明建設一起协调共济、关联互动。十七大以来我们的政治文明改革不断推进,所以十八大提出取得了重大进展。
关于扩大人民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何在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这个判断既是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判断,同时又是我们理解为什么要扩大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论据。
最早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个高度提出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个表述字数不多,却是凝结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一个重大判断。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小平同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论断,民主是为社会主义定性的,而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外在形式。外在形式是可以有所选择和剪裁的,但如果说它是本质,是根本,是生命,那这就不是选项了,而是必备项,没有选择的问题。小平同志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进一步深化这个认识,我们看到如果丢掉这一点,就丢掉了社会主义的精髓,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二,完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权力属性的必然要求。
19世纪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时,社会主义的大旗就是公平正义。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正义,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富公正分配的社会。而公平正义只有在发展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民主就无所谓公平正义。这个不仅是中国的道路证明了,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证明了。
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得高举公平正义大旗,而公平正义的大旗只能插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上。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指国家权力是人民所有的。要保障人民大众的权力,既要体现出主人翁地位,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保障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得靠人民民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民民主,公平正义难以实现,人民的权力地位也难以保证。
为什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有挫折感?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机制体制保障不到位,实际作用发挥不够,与主人翁地位相比有落差。
所以,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国家权力属性的关系来看,发展民主政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民主,是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宪法所讲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个基本地位的重要保障。
第三,从历史来看,它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的一个启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垮台解体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被削弱,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发生了偏离。当执政党忽视人民民主建设之后,人民民主权利就难以落实,社会矛盾难以疏导,导致执政党和群众脱节,党因而迅速走向衰退。从历史上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国家相继解体。其中,一个突出的教训就是,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人民民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被削弱了。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依托于人民的力量、组织起人民来。然而,能够依托人民和组织人民的民主机制没有了。党和人民就渐行渐远,导致脱节了。执政党对人民没有依赖和组织关系了,也不存在互动了,那么解决社会矛盾、疏导社会冲突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样一来,执政党就走向了衰退,正如当年苏东解体一样。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沉痛,不可谓不深刻。
第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扩大人民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动力机制不是来自于历史,也不是来自于理论,而是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这是根本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哪个领导、哪个理论家的主观设计,它真正的强大动力是来自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解决政治体制改革上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有利条件。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分析方法,先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提出需求,不适应的就要求改,再通过改革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政治体制功能、作用之间的落差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环上节落差还相当大了。
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来看。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固然有经济自身矛盾和自身运动规律的约束,但有些就是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到位、政治体制功能短缺造成的。现在,政治体制的部分环节与整个蓬勃的社会经济生活是脱节的。
从宏观上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重大的政治改革。过去我们按家长制、按管制者建立一个政府,服务于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大范围、大规模的实现优化配置,就必然和传统的家长制和管制者的政治体制发生剧烈的矛盾。所以,要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着力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打破行政壁垒,冲垮地域割据,这就必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而这背后又和一些部门的行业利益相关,也是政治体制改革难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有困难和障碍,就放弃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不我待,与政府的服务和政治功能的发挥确实存在着落差,不能忽视。2000年前后,我们加入WTO,受到了外力的冲击,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不能总靠外力,真正的是要靠我们的内生机制,要积极地去摧跨行政体制上的壁垒和割据。
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及保障民生来看,现在从政治到政府还不完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对保障民生的要求,存在着多环节、多领域、多方面的不适应。落后的管理体制阻碍了一些保障民生的重要问题的解决。
最后,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功能的发挥也和当前的政治文化发展趋势不适应,甚至滞后。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大范围迅捷地传递,使得整个的国家政府、政治,包括政策信息已经完全地摆脱了过去封闭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需要、政策需求也强烈地提了出来。另外,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政府的要求与前人不同。加上,现在的网络和手机能够把这些情绪集聚起来。于是,政策和人们诉求脱节的时候,被强大的社会舆论批判抨击;决策不科学的时候,就立刻受到舆论的拷问和追究。
所以,从这四个方面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实是我们整体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被忽视,更不能根据现实某一些功利性的要求,需要就多做,不需要或不方便就少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在政治建设上又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提法,涵盖面更广、定位更高。到了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成了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保障。光有经济发展,光有物质文明的成就,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政治文明建设应该与物质文明建設一起协调共济、关联互动。十七大以来我们的政治文明改革不断推进,所以十八大提出取得了重大进展。
关于扩大人民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何在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这个判断既是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判断,同时又是我们理解为什么要扩大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论据。
最早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个高度提出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个表述字数不多,却是凝结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一个重大判断。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小平同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论断,民主是为社会主义定性的,而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外在形式。外在形式是可以有所选择和剪裁的,但如果说它是本质,是根本,是生命,那这就不是选项了,而是必备项,没有选择的问题。小平同志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进一步深化这个认识,我们看到如果丢掉这一点,就丢掉了社会主义的精髓,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二,完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权力属性的必然要求。
19世纪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时,社会主义的大旗就是公平正义。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正义,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富公正分配的社会。而公平正义只有在发展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民主就无所谓公平正义。这个不仅是中国的道路证明了,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证明了。
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得高举公平正义大旗,而公平正义的大旗只能插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上。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指国家权力是人民所有的。要保障人民大众的权力,既要体现出主人翁地位,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保障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得靠人民民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民民主,公平正义难以实现,人民的权力地位也难以保证。
为什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有挫折感?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机制体制保障不到位,实际作用发挥不够,与主人翁地位相比有落差。
所以,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国家权力属性的关系来看,发展民主政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民主,是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宪法所讲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个基本地位的重要保障。
第三,从历史来看,它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的一个启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垮台解体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被削弱,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发生了偏离。当执政党忽视人民民主建设之后,人民民主权利就难以落实,社会矛盾难以疏导,导致执政党和群众脱节,党因而迅速走向衰退。从历史上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国家相继解体。其中,一个突出的教训就是,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人民民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被削弱了。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依托于人民的力量、组织起人民来。然而,能够依托人民和组织人民的民主机制没有了。党和人民就渐行渐远,导致脱节了。执政党对人民没有依赖和组织关系了,也不存在互动了,那么解决社会矛盾、疏导社会冲突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样一来,执政党就走向了衰退,正如当年苏东解体一样。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沉痛,不可谓不深刻。
第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扩大人民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动力机制不是来自于历史,也不是来自于理论,而是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这是根本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哪个领导、哪个理论家的主观设计,它真正的强大动力是来自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解决政治体制改革上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有利条件。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分析方法,先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提出需求,不适应的就要求改,再通过改革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政治体制功能、作用之间的落差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环上节落差还相当大了。
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来看。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固然有经济自身矛盾和自身运动规律的约束,但有些就是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到位、政治体制功能短缺造成的。现在,政治体制的部分环节与整个蓬勃的社会经济生活是脱节的。
从宏观上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重大的政治改革。过去我们按家长制、按管制者建立一个政府,服务于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大范围、大规模的实现优化配置,就必然和传统的家长制和管制者的政治体制发生剧烈的矛盾。所以,要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着力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打破行政壁垒,冲垮地域割据,这就必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而这背后又和一些部门的行业利益相关,也是政治体制改革难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有困难和障碍,就放弃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不我待,与政府的服务和政治功能的发挥确实存在着落差,不能忽视。2000年前后,我们加入WTO,受到了外力的冲击,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不能总靠外力,真正的是要靠我们的内生机制,要积极地去摧跨行政体制上的壁垒和割据。
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及保障民生来看,现在从政治到政府还不完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对保障民生的要求,存在着多环节、多领域、多方面的不适应。落后的管理体制阻碍了一些保障民生的重要问题的解决。
最后,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功能的发挥也和当前的政治文化发展趋势不适应,甚至滞后。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大范围迅捷地传递,使得整个的国家政府、政治,包括政策信息已经完全地摆脱了过去封闭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需要、政策需求也强烈地提了出来。另外,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政府的要求与前人不同。加上,现在的网络和手机能够把这些情绪集聚起来。于是,政策和人们诉求脱节的时候,被强大的社会舆论批判抨击;决策不科学的时候,就立刻受到舆论的拷问和追究。
所以,从这四个方面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实是我们整体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被忽视,更不能根据现实某一些功利性的要求,需要就多做,不需要或不方便就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