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赵潋
导演:蒋维国
演员:田水 贺坪 赵胜胜 符冲 徐风 佘晨光 范祎琳 刘炫锐
科学,几乎是话剧舞台上出现最少也最难创作的题材。最近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起飞在即》,恰聚焦了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当冰冷的机械、规律的数字、严谨的实验,遇上了讲故事、讲感情、讲人性的艺术舞台,便注定要上演一场人类感性与理性的角力。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国产大飞机的研发与制造现场,应是一片规律、繁忙、注重细节、男性为主(事实也是如此)的工作景象。然而,为了让这数十年如一日的科学工作场景展现在舞台,编剧赵潋特别设置了一位女性作为《起飞在即》的主角。
冷依晗,40岁,飞机S219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她外表干练严苛,却因未婚夫肖杰在十年前一次试飞时遇难的事,久久不能释怀。舞台上,肖杰的灵魂每每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冷依晗面前,安慰鼓励她,营造出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诗意的、内心的世界。
冷依晗带领团队,通过修改设计与不断试飞完善S219的性能,并期望与美国设备供应商代表韩建国签署设备供应合同。韩建国曾是国内航空学院的老师,也是八十多岁的退休飞机设计师韩同舟的儿子。出于对国产大飞机试飞资料不完善的顾虑,韩建国不愿意以双方共担研发成本、共同分配利益的方式签署合同。
与此同时,在一次风险科目试飞过程中,试飞员丁剑飞驾驶的飞机由于遭遇强结冰而险些失事,让冷依晗心生退却。最终,在肖杰的灵魂与丁剑飞的鼓励下,冷依晗重新振作,终于成功研制出S219国产大飞机,并获得大量国内外订单。最后,丁剑飞向冷依晗表达了爱意,并告诉她,自己的父亲正是当年与肖杰一起遇难的机长。
全剧的舞台设计,为故事与人物加分不少。开场时,密密麻麻的数字、公式与机械结构图,投影在舞台最前方的纱幕上。淡蓝色的光线下,白色塑胶板包起舞台的四周,简洁明了地表现出工程实验室的特征。令人惊喜的是,可以随时拔地而起的八组机械桌椅,不仅与整体舞美风格一致,还便捷、高效地实现了场次转换,布置出食堂、餐厅、酒吧、家、办公室等各场景。
相对于舞台设计的冰冷、机械感,演员表演中的小幽默,为观感带来了较好的调剂;而广袤呈现的内心世界,则渲染出航空人对待事业的信仰与诗意。以感性的柔化去理性的刚,《起飞在即》在大方向上,做出了科学题材在戏剧舞台的良好探索。毕竟,正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挣扎着的不完美的人类,推动着科学与社会的进步。只是更多的时候,台上演员们太过感情充沛、悲欢交集,颇有用力过猛之嫌,仿佛要时时提醒观众,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主旋律话剧。再看看这些年来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美剧《生活大爆炸》,无论从专业深度还是情感探讨,都让人看得心服口服。再加上无厘头风格,早早做出了讲故事最好要“举重若轻”的典范。这一点,国产戏剧还没有学会。
不过,《起飞在即》对三代飞机人的刻画,颇值得玩味。八十多岁的退休飞机设计师韩同舟,老一代留学生,提起过中国民航一段极富争议的历史。四十多年前他与当时的同事们设计“运十飞机”,熬了十年终于等到了首飞,“可惜后来它就这样无声无息”,埋入历史的烟尘。韩同舟的儿子,五十多岁的韩建国,从小立志干航空事业,但大学毕业之后却只能“在课堂上教授一些空洞的飞行器理论”,很多同学毕业后改行,十几年“连一个飞机型号都没见过”。所以他留学美国,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牺牲,留在了自己热爱的航空事业。再来是40岁的冷依晗,她赶上了好时候,年纪不大就成为S219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带领了一批80后、90后飞机人,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因为时代不同,三代飞机人命运迥异。而三代人对于科学的信仰,也源于不同的出发点——韩建国认为“科学没有国界”,韩同舟则说“但科学家有祖国”,而女科学家冷依晗更多关注的则是与已逝爱人的情感和约定。虽然这种对于历史与科学精神的探讨,在全剧中篇幅很小,却难能可贵。或许,在《起飞在即》洋洋洒洒接近两个小时的励志故事中,这才是向观众展开的最宝贵的一扇窗口。
自从接受这个任务,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自己造的飞机你敢坐吗?”如果不是写这个戏,这也许同样是我的疑问。两年的时间,我看到了一群人,他们每一天踏踏实实的工作,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中国的民机业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只要有起飞的瞬间,就有可能冲上最高的云端。这是中国民机业起飞的时候,只要飞起来,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因此,我决定把我的剧本取名《起飞在即》。
2014年11月2日,我有幸作为第一批乘客登上ARJ21,参与了交付前的模拟航线试飞。那天天还未亮我就随试飞团队进了机场,远远看见“阿娇”姿态优美地站在一群波音空客中,当时我的耳边听到一个人说:“看,我们的飞机。”我的眼眶突然不知缘由热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不单是个女人,还是个中国人,那种对这个国家的爱和热血是根植在你骨髓里的。 编剧赵潋
导演:蒋维国
演员:田水 贺坪 赵胜胜 符冲 徐风 佘晨光 范祎琳 刘炫锐
科学,几乎是话剧舞台上出现最少也最难创作的题材。最近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起飞在即》,恰聚焦了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当冰冷的机械、规律的数字、严谨的实验,遇上了讲故事、讲感情、讲人性的艺术舞台,便注定要上演一场人类感性与理性的角力。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国产大飞机的研发与制造现场,应是一片规律、繁忙、注重细节、男性为主(事实也是如此)的工作景象。然而,为了让这数十年如一日的科学工作场景展现在舞台,编剧赵潋特别设置了一位女性作为《起飞在即》的主角。
冷依晗,40岁,飞机S219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她外表干练严苛,却因未婚夫肖杰在十年前一次试飞时遇难的事,久久不能释怀。舞台上,肖杰的灵魂每每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冷依晗面前,安慰鼓励她,营造出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诗意的、内心的世界。
冷依晗带领团队,通过修改设计与不断试飞完善S219的性能,并期望与美国设备供应商代表韩建国签署设备供应合同。韩建国曾是国内航空学院的老师,也是八十多岁的退休飞机设计师韩同舟的儿子。出于对国产大飞机试飞资料不完善的顾虑,韩建国不愿意以双方共担研发成本、共同分配利益的方式签署合同。
与此同时,在一次风险科目试飞过程中,试飞员丁剑飞驾驶的飞机由于遭遇强结冰而险些失事,让冷依晗心生退却。最终,在肖杰的灵魂与丁剑飞的鼓励下,冷依晗重新振作,终于成功研制出S219国产大飞机,并获得大量国内外订单。最后,丁剑飞向冷依晗表达了爱意,并告诉她,自己的父亲正是当年与肖杰一起遇难的机长。
全剧的舞台设计,为故事与人物加分不少。开场时,密密麻麻的数字、公式与机械结构图,投影在舞台最前方的纱幕上。淡蓝色的光线下,白色塑胶板包起舞台的四周,简洁明了地表现出工程实验室的特征。令人惊喜的是,可以随时拔地而起的八组机械桌椅,不仅与整体舞美风格一致,还便捷、高效地实现了场次转换,布置出食堂、餐厅、酒吧、家、办公室等各场景。
相对于舞台设计的冰冷、机械感,演员表演中的小幽默,为观感带来了较好的调剂;而广袤呈现的内心世界,则渲染出航空人对待事业的信仰与诗意。以感性的柔化去理性的刚,《起飞在即》在大方向上,做出了科学题材在戏剧舞台的良好探索。毕竟,正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挣扎着的不完美的人类,推动着科学与社会的进步。只是更多的时候,台上演员们太过感情充沛、悲欢交集,颇有用力过猛之嫌,仿佛要时时提醒观众,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主旋律话剧。再看看这些年来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美剧《生活大爆炸》,无论从专业深度还是情感探讨,都让人看得心服口服。再加上无厘头风格,早早做出了讲故事最好要“举重若轻”的典范。这一点,国产戏剧还没有学会。
不过,《起飞在即》对三代飞机人的刻画,颇值得玩味。八十多岁的退休飞机设计师韩同舟,老一代留学生,提起过中国民航一段极富争议的历史。四十多年前他与当时的同事们设计“运十飞机”,熬了十年终于等到了首飞,“可惜后来它就这样无声无息”,埋入历史的烟尘。韩同舟的儿子,五十多岁的韩建国,从小立志干航空事业,但大学毕业之后却只能“在课堂上教授一些空洞的飞行器理论”,很多同学毕业后改行,十几年“连一个飞机型号都没见过”。所以他留学美国,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牺牲,留在了自己热爱的航空事业。再来是40岁的冷依晗,她赶上了好时候,年纪不大就成为S219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带领了一批80后、90后飞机人,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因为时代不同,三代飞机人命运迥异。而三代人对于科学的信仰,也源于不同的出发点——韩建国认为“科学没有国界”,韩同舟则说“但科学家有祖国”,而女科学家冷依晗更多关注的则是与已逝爱人的情感和约定。虽然这种对于历史与科学精神的探讨,在全剧中篇幅很小,却难能可贵。或许,在《起飞在即》洋洋洒洒接近两个小时的励志故事中,这才是向观众展开的最宝贵的一扇窗口。
自从接受这个任务,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自己造的飞机你敢坐吗?”如果不是写这个戏,这也许同样是我的疑问。两年的时间,我看到了一群人,他们每一天踏踏实实的工作,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中国的民机业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只要有起飞的瞬间,就有可能冲上最高的云端。这是中国民机业起飞的时候,只要飞起来,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因此,我决定把我的剧本取名《起飞在即》。
2014年11月2日,我有幸作为第一批乘客登上ARJ21,参与了交付前的模拟航线试飞。那天天还未亮我就随试飞团队进了机场,远远看见“阿娇”姿态优美地站在一群波音空客中,当时我的耳边听到一个人说:“看,我们的飞机。”我的眼眶突然不知缘由热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不单是个女人,还是个中国人,那种对这个国家的爱和热血是根植在你骨髓里的。 编剧赵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