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八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数字信号的再生点。有了节点,网络才可运营管理,对用户的服务也是通过节点进行的,盈利是通过节点获得的,节点的经济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经济性能,而新技术的开发一般体现在新的节点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上。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好比通信网络,有教学板块的连接、师生情感的交汇、重难点破解的切入、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达成等。通信要讲利润,课堂也必须讲究效率。如何体现效率,教师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节点”开发。下面以人教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谈一点尝试与体会。
[课堂“节点”一]
师:朗读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理解“一支”和“漫长”两个词语。
生:“一支”是指恐龙家族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漫长”是指非常长的时间。
师:那到底有多长时间?
生:可能有100年吧。
词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会读会写,而是要放在句子中加以理解。学生对“一支”理解得较好,而对“漫长”理解不足。“漫长”有多长时间,或一夜,或一天,或一年,或上百千万年,但在这句子中指多长时间,学生没有这种时空概念。中生代的年代为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前后横跨1.8亿年,这“漫长”非一般的漫长。专家说:对话离不开文本,要从文本的词语、句子出发进行对话。通过“漫长”一词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年代之久远,从而说明生物演化非一朝一夕之事。
[课堂“节点”二]
师:朗读文本“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思考:全世界的研究者们因什么而“喜”?为何而“狂”?
生:因“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而喜,因终于找到了“鸟类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的证据而狂。
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中谁最“欣喜若狂”?说说理由。
生:应该是我国的科学家最欣喜若狂,因为是我国科学家在自己的国土上第一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是的。全世界这么多的科学家找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没有发现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现在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这正是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中的“点睛之笔”呀!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请带着自豪、欣喜、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子,让我们也为之欣喜若狂吧!
这个教学片段有两个闪光点:一是利用“欣喜若狂”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句子乃至整段文字进行理解:二是带领学生对“这全世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中谁最欣喜若狂”的探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佩感、自豪感,把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统一到了一起。学生情感不是牵强的附加,而是通过在阔深的语言环境下,感受文本,滋养语感,在课堂节点的开发与深化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课堂“节点”三]
师:朗读文本“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了解恐龙庞大家族的种类。
生:曾经如狗般大小的恐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之后,大小、行走方式甚至连性情都发生了变化,繁衍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
师:用什么词形容这样一个家族最合适呢?
生:形态各异。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恐龙真是太有趣了。你们喜欢它们吗?你对其中的哪些最感兴趣?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进入交互平台,点击相关资料,看看能不能查到你感兴趣的)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师:多么有趣的大家族啊!让我们再好好地朗读这一句。
这个课堂教学“节点”抓住了“形态各异”一词,按照形态大小、行走方式、性情差异,对恐龙家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科普说明文具有很强的语言逻辑性,这种语言逻辑性不仅表现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上,而且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在此片段中,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了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与探究,是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抓住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句子或词语,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让师生在文本中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加强语言训练、知识积累、技能掌握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也能准确把握课堂生成,是关乎课堂教学成败的“细活”。教师应富有创造性地把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少留一些无奈与惆怅,多一份惊喜与赞叹。
[课堂“节点”一]
师:朗读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理解“一支”和“漫长”两个词语。
生:“一支”是指恐龙家族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漫长”是指非常长的时间。
师:那到底有多长时间?
生:可能有100年吧。
词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会读会写,而是要放在句子中加以理解。学生对“一支”理解得较好,而对“漫长”理解不足。“漫长”有多长时间,或一夜,或一天,或一年,或上百千万年,但在这句子中指多长时间,学生没有这种时空概念。中生代的年代为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前后横跨1.8亿年,这“漫长”非一般的漫长。专家说:对话离不开文本,要从文本的词语、句子出发进行对话。通过“漫长”一词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年代之久远,从而说明生物演化非一朝一夕之事。
[课堂“节点”二]
师:朗读文本“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思考:全世界的研究者们因什么而“喜”?为何而“狂”?
生:因“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而喜,因终于找到了“鸟类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的证据而狂。
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中谁最“欣喜若狂”?说说理由。
生:应该是我国的科学家最欣喜若狂,因为是我国科学家在自己的国土上第一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是的。全世界这么多的科学家找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没有发现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现在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这正是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中的“点睛之笔”呀!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请带着自豪、欣喜、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子,让我们也为之欣喜若狂吧!
这个教学片段有两个闪光点:一是利用“欣喜若狂”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句子乃至整段文字进行理解:二是带领学生对“这全世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中谁最欣喜若狂”的探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佩感、自豪感,把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统一到了一起。学生情感不是牵强的附加,而是通过在阔深的语言环境下,感受文本,滋养语感,在课堂节点的开发与深化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课堂“节点”三]
师:朗读文本“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了解恐龙庞大家族的种类。
生:曾经如狗般大小的恐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之后,大小、行走方式甚至连性情都发生了变化,繁衍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
师:用什么词形容这样一个家族最合适呢?
生:形态各异。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恐龙真是太有趣了。你们喜欢它们吗?你对其中的哪些最感兴趣?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进入交互平台,点击相关资料,看看能不能查到你感兴趣的)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师:多么有趣的大家族啊!让我们再好好地朗读这一句。
这个课堂教学“节点”抓住了“形态各异”一词,按照形态大小、行走方式、性情差异,对恐龙家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科普说明文具有很强的语言逻辑性,这种语言逻辑性不仅表现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上,而且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在此片段中,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了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与探究,是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抓住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句子或词语,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让师生在文本中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加强语言训练、知识积累、技能掌握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也能准确把握课堂生成,是关乎课堂教学成败的“细活”。教师应富有创造性地把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少留一些无奈与惆怅,多一份惊喜与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