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探微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八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数字信号的再生点。有了节点,网络才可运营管理,对用户的服务也是通过节点进行的,盈利是通过节点获得的,节点的经济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经济性能,而新技术的开发一般体现在新的节点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上。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好比通信网络,有教学板块的连接、师生情感的交汇、重难点破解的切入、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达成等。通信要讲利润,课堂也必须讲究效率。如何体现效率,教师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节点”开发。下面以人教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谈一点尝试与体会。
  
  [课堂“节点”一]
  
  师:朗读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理解“一支”和“漫长”两个词语。
  生:“一支”是指恐龙家族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漫长”是指非常长的时间。
  师:那到底有多长时间?
  生:可能有100年吧。
  词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会读会写,而是要放在句子中加以理解。学生对“一支”理解得较好,而对“漫长”理解不足。“漫长”有多长时间,或一夜,或一天,或一年,或上百千万年,但在这句子中指多长时间,学生没有这种时空概念。中生代的年代为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前后横跨1.8亿年,这“漫长”非一般的漫长。专家说:对话离不开文本,要从文本的词语、句子出发进行对话。通过“漫长”一词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年代之久远,从而说明生物演化非一朝一夕之事。
  
  [课堂“节点”二]
  
  师:朗读文本“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思考:全世界的研究者们因什么而“喜”?为何而“狂”?
  生:因“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而喜,因终于找到了“鸟类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的证据而狂。
  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中谁最“欣喜若狂”?说说理由。
  生:应该是我国的科学家最欣喜若狂,因为是我国科学家在自己的国土上第一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是的。全世界这么多的科学家找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没有发现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现在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这正是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中的“点睛之笔”呀!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请带着自豪、欣喜、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子,让我们也为之欣喜若狂吧!
  这个教学片段有两个闪光点:一是利用“欣喜若狂”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句子乃至整段文字进行理解:二是带领学生对“这全世界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中谁最欣喜若狂”的探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佩感、自豪感,把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统一到了一起。学生情感不是牵强的附加,而是通过在阔深的语言环境下,感受文本,滋养语感,在课堂节点的开发与深化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课堂“节点”三]
  
  师:朗读文本“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了解恐龙庞大家族的种类。
  生:曾经如狗般大小的恐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之后,大小、行走方式甚至连性情都发生了变化,繁衍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
  师:用什么词形容这样一个家族最合适呢?
  生:形态各异。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恐龙真是太有趣了。你们喜欢它们吗?你对其中的哪些最感兴趣?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进入交互平台,点击相关资料,看看能不能查到你感兴趣的)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师:多么有趣的大家族啊!让我们再好好地朗读这一句。
  这个课堂教学“节点”抓住了“形态各异”一词,按照形态大小、行走方式、性情差异,对恐龙家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科普说明文具有很强的语言逻辑性,这种语言逻辑性不仅表现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上,而且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在此片段中,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了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与探究,是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抓住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句子或词语,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让师生在文本中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加强语言训练、知识积累、技能掌握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节点”的开发也能准确把握课堂生成,是关乎课堂教学成败的“细活”。教师应富有创造性地把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少留一些无奈与惆怅,多一份惊喜与赞叹。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尽管“以学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体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何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策略、生成课堂教学,成了每位教师研究的焦点。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为例,尝试在低年级开展借助“预习单”导学,依托学情诊断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单反馈识字学情,借助拼音、查字典、课文情境、体验学习等方式识字
摘 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当前课堂改革方向。本文从“赛”的类型、“赛”的时机、“赛”的规则阐述了以“赛”促进小学生在体育课堂的有效学习,并对比赛形式的选择、规则的确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合理地选择比赛类型、时机、规则,为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兴趣、心理品质、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考核成绩,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以赛促学;
“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寂寞是脚跟,回忆是凹痕……”常常喜欢独自聆听林宥嘉的这首歌曲。不因为语言,更不因为逻辑,只因为那番意境和感觉已深深融入了我的灵魂,我的呼吸。正如每年的“南湖之春”,我是如此执著地惦记着她带给我的一次又一次庄严的洗礼。她博大的胸怀,她智慧的心灵,她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在让我感觉自己太过渺小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荡涤,灵感的撞击。  那个舞台,是多少从教者缱绻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相关的句段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的体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中,加深理解,归纳概括,学会鉴赏评价。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比较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也不无裨益。从何处比?怎么比?为什么比?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品字词,在句子比较中提升咬文嚼字的能力  带领
古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消除小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笔者选择了有趣的古文小笑话进行群文阅读,试图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掌握古文阅读要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一、教学过程  笔者将此次小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反复读、悟大意、圈画找笑点的方法读懂古代笑话《热衣》,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读懂4篇古代笑话群文;通过表演读、
【摘 要】“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针对目前“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改变方式,趣味理解”“拓展训练,有效积累”“整合内容,活学活用”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盘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词语盘点;理解;积累 ;运用  “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它包括两块内容:“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大
【教材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绘以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之间的纯美动人的故事。全文构思活泼生趣,情节发展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文章起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单句成段,言语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这棵小柳树和小枣树
【摘 要】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利用探问课题、追问秘妙、叩问思辨等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提问—解决—追问—再解决”的循环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关键词】提问能力;学习活动;策略  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杨再隋教授说过:“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然而,课堂上常常呈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任务要求主要有: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
【背景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教学。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