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中国三位生命科学界的大牛饶毅、王晓东和施一公的科研成就、在细分领域的地位以及人物个性都是怎样的?其中一位呼友分别为三位科学大牛提供了性格关键词,饶毅谦逊儒雅、施一公精明强悍、王晓东低调实干。
好人,是很多接触过王晓东的人对其的评价。在一次DIA会议茶歇的间隙,王晓东曾经跟朋友聊起,他经常接到一项“幸福”的任务,在其担任所长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步入婚龄的年轻人,很希望邀请王晓东担任主婚人。王晓东也会竭其所能完成,即使婚礼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
在儿子眼中,王晓东最顯著的标签也是好人。2016年父亲节期间,王晓东写了一篇名为《那个让我荣升为父亲的人》的随笔,其中提到在儿子高中期间,配合当地报纸在父亲节做一项小活动,背靠背地用一句话说出你对父亲最值得欣赏的品质,当时,王晓东儿子对其的评价是“他是个好人,大家都喜欢他”。
作为生命科学界的翘楚,王晓东身上有很多标签,他因在细胞凋亡领域研究的出色表现,以41岁的“低龄”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几十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也是其中最年轻的学者之一,他还在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担任北生所所长,同时还是生物药创新公司百济神州的创始人之一。
在生命科学领域,他毫无疑问是大神级的存在。清华医学院院长董晨回忆,初次结识王晓东是在耶鲁大学的讲座上,还是博士后的他远远地“眺望”当时已经是知名科学家的王晓东。同样留美归来,如今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王晓东“已经达到了从新中国走出去的华裔科学家能够在美国取得的最高地位”。
北生所和百济神州隔路相望
美国留学多年的王晓东,在国内声名鹊起开始于2003年~2004年这两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王晓东先后开始构筑其十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两项事业:北生所和百济神州。有意思的是,北生所和百济神州都选址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隔路相望,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且两个单位共用一个食堂。
建立北生所是中国在发展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基本的原则是把握时机,以改革试点的方式,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国际一流科学家集体为基础,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组建国际一流的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包括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同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
2003年,北生所全球招聘院长,自此开始了王晓东与北生所十多年的彼此成就。从2003年王晓东和邓兴旺一起共同担任联合所长,到2010年任全职所长,再到今天,王晓东与北生所已经结缘14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晓东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声誉是与北生所一起成长,并获得业界认可的。
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身上背负众多生命科学界的托付和期盼,同时也因此时时站在业界审视的聚光灯下。
作为首任所长,王晓东时常思考两方面的问题:中国的科学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研究?“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环境,并以此为载体,吸引有科学训练和科学追求的年轻人回国”,王晓东的答案是八个字:营造环境、引进人才。
王晓东一直认为科学发现需要灵感,“就像艺术家一样,要把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可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所以在北生所的科学家不预设研究目标,“5年内都不要问他们做什么,而是给他们最大的资金保障。”
十多年后,北生所有了闪耀的成绩单:科研人员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2年,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来自17个国家的28位科研人员“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的7名中国人中,北生所占4席。
王晓东经常会提及一个北生所的研究成果:2012年,由李文辉实验室发现了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感染人的干细胞受体。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因此,如能找到该受体,将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一直是全世界研究此问题的科学家孜孜研究几十年而未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项研究成果,王晓东说“李文辉及其团队发现的乙肝受体,将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打开大门,也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咱们中国的科学家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和好的科研环境,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北生所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而百济神州则更多将精力放在科学研究的转化应用上。自2004年创建开始,百济神州因其创始人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其研发实力,一直处在中国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梯队中,2016年更是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
虽然在百济神州官网高级管理层的介绍中,王晓东位列首位,排在另外一名创始人欧雷强之前,但事实上,王晓东已经较少参与到公司具体的运营工作中。
“我是公司的顾问,是百济神州其中之一的主要持股人。我在公司的角色是,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站出来,比如融资,对百济主要人员的招聘,找人。另外,最关键一点是,我为百济神州的科学决策把关。”王晓东这样形容其在百济神州的工作定位。
根据百济神州IPO申请的公开资料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为投资机构Baker Bros. Advisors,占股25.8%;欧雷强排名第二,占股25.2%;王晓东占股5.5%,排名第六位。
显然科学研究是能够给王晓东带来更多兴奋点的事情,“做了企业一段时间以后,我自己非常清楚,让我内心炽热的依然是基础研究,因为这是中国药物创新的真正源头。”
30岁以下的人不会死于癌症
王晓东经常被问及关于癌症、关于衰老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访问北生所的时候曾经问过他:肿瘤什么时候能够攻克?“我说了一句保守的话:可能3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死于癌症。”
在E药经理人支持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上,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邓锋询问王晓东:我们能活多久?现在的医疗能让我们的寿命延长到什么时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王晓东讲了两个科学小故事,一个关于猴子一个关于鱼。他说,如果猴子把能量摄入限制到平常的75%以下,他确实比正常饮食的猴子看起来年轻得多。但是这些猴子非常地不开心,因为它们天天想的就是我怎么能够多吃一点。鱼的故事稍微有点重口味,是两年前《自然》发表的一篇文章,这项研究发现老的鱼吃了年轻鱼的粪便就变年轻了。两个故事背后,王晓东想要说的是随着科学对衰老过程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多活几年在我看来应该不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得很久,你用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
这个问题之于王晓东有两个答案,一是继续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另外一个则是借助自身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声誉与威望,为行业吸引人才,集聚资源。
科学家王晓东眼中不容的有不公平。饶毅落选院士时,王晓东为其打抱不平,力挺饶毅“不仅是获得国际认可的科学家,更是富有良知、敢说真话的学者”,并直言“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至于是否会得罪人,王晓东则反问“得罪人的事情总会有。但得罪人和自己心目中的公平正义哪个更重要?”
对自己回国14年的评价,王晓东认为除了科研仍在继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科研之外,自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是我们以身作则,表明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的科研,现在年轻人的回国潮已经很明显;第二,这批人真正做到世界前沿以后,一些靠宣传和忽悠的科学家主导中国科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好人,是很多接触过王晓东的人对其的评价。在一次DIA会议茶歇的间隙,王晓东曾经跟朋友聊起,他经常接到一项“幸福”的任务,在其担任所长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步入婚龄的年轻人,很希望邀请王晓东担任主婚人。王晓东也会竭其所能完成,即使婚礼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
在儿子眼中,王晓东最顯著的标签也是好人。2016年父亲节期间,王晓东写了一篇名为《那个让我荣升为父亲的人》的随笔,其中提到在儿子高中期间,配合当地报纸在父亲节做一项小活动,背靠背地用一句话说出你对父亲最值得欣赏的品质,当时,王晓东儿子对其的评价是“他是个好人,大家都喜欢他”。
作为生命科学界的翘楚,王晓东身上有很多标签,他因在细胞凋亡领域研究的出色表现,以41岁的“低龄”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几十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也是其中最年轻的学者之一,他还在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担任北生所所长,同时还是生物药创新公司百济神州的创始人之一。
在生命科学领域,他毫无疑问是大神级的存在。清华医学院院长董晨回忆,初次结识王晓东是在耶鲁大学的讲座上,还是博士后的他远远地“眺望”当时已经是知名科学家的王晓东。同样留美归来,如今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王晓东“已经达到了从新中国走出去的华裔科学家能够在美国取得的最高地位”。
北生所和百济神州隔路相望
美国留学多年的王晓东,在国内声名鹊起开始于2003年~2004年这两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王晓东先后开始构筑其十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两项事业:北生所和百济神州。有意思的是,北生所和百济神州都选址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隔路相望,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且两个单位共用一个食堂。
建立北生所是中国在发展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基本的原则是把握时机,以改革试点的方式,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国际一流科学家集体为基础,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组建国际一流的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包括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同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
2003年,北生所全球招聘院长,自此开始了王晓东与北生所十多年的彼此成就。从2003年王晓东和邓兴旺一起共同担任联合所长,到2010年任全职所长,再到今天,王晓东与北生所已经结缘14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晓东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声誉是与北生所一起成长,并获得业界认可的。
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身上背负众多生命科学界的托付和期盼,同时也因此时时站在业界审视的聚光灯下。
作为首任所长,王晓东时常思考两方面的问题:中国的科学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研究?“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环境,并以此为载体,吸引有科学训练和科学追求的年轻人回国”,王晓东的答案是八个字:营造环境、引进人才。
王晓东一直认为科学发现需要灵感,“就像艺术家一样,要把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可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所以在北生所的科学家不预设研究目标,“5年内都不要问他们做什么,而是给他们最大的资金保障。”
十多年后,北生所有了闪耀的成绩单:科研人员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2年,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来自17个国家的28位科研人员“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的7名中国人中,北生所占4席。
王晓东经常会提及一个北生所的研究成果:2012年,由李文辉实验室发现了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感染人的干细胞受体。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因此,如能找到该受体,将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一直是全世界研究此问题的科学家孜孜研究几十年而未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项研究成果,王晓东说“李文辉及其团队发现的乙肝受体,将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打开大门,也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咱们中国的科学家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和好的科研环境,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北生所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而百济神州则更多将精力放在科学研究的转化应用上。自2004年创建开始,百济神州因其创始人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其研发实力,一直处在中国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梯队中,2016年更是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
虽然在百济神州官网高级管理层的介绍中,王晓东位列首位,排在另外一名创始人欧雷强之前,但事实上,王晓东已经较少参与到公司具体的运营工作中。
“我是公司的顾问,是百济神州其中之一的主要持股人。我在公司的角色是,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站出来,比如融资,对百济主要人员的招聘,找人。另外,最关键一点是,我为百济神州的科学决策把关。”王晓东这样形容其在百济神州的工作定位。
根据百济神州IPO申请的公开资料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为投资机构Baker Bros. Advisors,占股25.8%;欧雷强排名第二,占股25.2%;王晓东占股5.5%,排名第六位。
显然科学研究是能够给王晓东带来更多兴奋点的事情,“做了企业一段时间以后,我自己非常清楚,让我内心炽热的依然是基础研究,因为这是中国药物创新的真正源头。”
30岁以下的人不会死于癌症
王晓东经常被问及关于癌症、关于衰老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访问北生所的时候曾经问过他:肿瘤什么时候能够攻克?“我说了一句保守的话:可能3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死于癌症。”
在E药经理人支持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上,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邓锋询问王晓东:我们能活多久?现在的医疗能让我们的寿命延长到什么时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王晓东讲了两个科学小故事,一个关于猴子一个关于鱼。他说,如果猴子把能量摄入限制到平常的75%以下,他确实比正常饮食的猴子看起来年轻得多。但是这些猴子非常地不开心,因为它们天天想的就是我怎么能够多吃一点。鱼的故事稍微有点重口味,是两年前《自然》发表的一篇文章,这项研究发现老的鱼吃了年轻鱼的粪便就变年轻了。两个故事背后,王晓东想要说的是随着科学对衰老过程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多活几年在我看来应该不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得很久,你用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
这个问题之于王晓东有两个答案,一是继续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另外一个则是借助自身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声誉与威望,为行业吸引人才,集聚资源。
科学家王晓东眼中不容的有不公平。饶毅落选院士时,王晓东为其打抱不平,力挺饶毅“不仅是获得国际认可的科学家,更是富有良知、敢说真话的学者”,并直言“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至于是否会得罪人,王晓东则反问“得罪人的事情总会有。但得罪人和自己心目中的公平正义哪个更重要?”
对自己回国14年的评价,王晓东认为除了科研仍在继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科研之外,自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是我们以身作则,表明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的科研,现在年轻人的回国潮已经很明显;第二,这批人真正做到世界前沿以后,一些靠宣传和忽悠的科学家主导中国科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