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外界给药明康德贴上的标签,李革显得一点也不在意了,“超级CRO、医药届的阿里巴巴……随便别人怎么说吧”,除了一个标签—药厂。不过关于这个标签,李革也显得不想再做更多解释。会不会成为药厂的猜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药明康德已经成为产业链上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它已变身庞然大物,外界对其未来成长,有的兴奋,有的恐惧,有的担忧。
药明康德的一举一动都被外界紧紧盯住,而它好像一次也没让关注者失望过。药明康德现在喊出的使命和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怎么做到,是李革最关心的。对于公司成立、纽交所上市、海外并购、退市、旗下公司国内分拆上市这些外界观察到的关键发展节点,李革不想多谈,“其实这个是资本市场的事,也根本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李革似乎很想甩掉外界的各种猜想。回到药明康德的愿景,李革要挑战的是医药行业一条至今未能撼动的铁律:药物研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投入量却越来越大。谈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时候,是李革这位企业家和科学家让我看到理想主义的时候。
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医药产业史上,李革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而能被历史记住的人物角色总有自己特质,李革的是什么?
平台与赋能
“我欣赏我的好朋友鲁白教授的一句话:如果你用照相机照中国,看照片的时候,你总觉得有这儿有点毛病,那儿有点毛病,但是如果你用摄像机来录中国,看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和变化,那是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看未来,我相信不论我们多么狂野地去想象中国未来的大健康产业,都是不过分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是对信仰的坚持和探索未知的勇气。希望大家站在今天,不是看过去,是看未来,是一起去创造未来,享受未来。”李革说。
他这样描述药明康德:一个提供能力和技术的平台公司,让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以研究发现新药和新的医疗产品来造福病患。李革将其主要作用和特色概括成两个字:赋能。要成为一个具备强大赋能效力的平台是理解现在药明康德一切动作的核心语境。
经过17年的发展,药明康德的平台上建立了五大支柱能力:小分子新药研发和生产、生物药研发和生产、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检测、基因组学及分子检测。“做药厂,开发一两个新药对我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继续做强做宽做深平台,给更多的人和公司赋能,让患者有更多的药可用。做平台始终让我兴奋不已。”
在药明康德的愿景中,这样的一幕不再只是在想象里:一个人,一张信用卡,一个想法,一张纸,一杆笔,新药开发到生产的全部过程就可以完成。李革说:“以前的方式是你要租个实验室,招一帮人来,还要废水处理、消防等等。但现在都不需要了,你只需要拿张纸,把你想做分子的结构画一下,拿手机拍张照送给我们就可以。”
已经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一家只有两名员工外加一个兼职的初创公司凭着在药明康德的平台上开发的新药被另一家公司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不到两年而已。
全球制药行业的现实是新药研发的效率低下,这让整个行业如鲠在喉。在李革看来,以往新药研发基本是在封闭式系统中进行,由大型药企制定规则,决定开发品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未来治疗方向和命运,也使全球新药开发的效率持续走低。
“现在新药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创新,把他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商品化。”这是李革给出的答案。
新药研发是一场接力赛,只有当更多的人参与之后,接力棒才有可能传下去。更多的人既包括大型制药企业,也包括只有几个人的研发组织。而让更多的人加入的前提就是参与创新的成本必须降低。
李革對于外界把药明康德比作“医药行业的阿里巴巴”这个做法并不反对,他认为阿里巴巴实现了一个基础功能,大幅降低了个体业主成为商业拥有者的门槛,让创业门槛大幅降低,“实际上这就是给小的业主赋能。药明康德这个平台就是要大幅降低科学家想要自己发现新药的门槛”。
不过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药开发离不开“实体店”。因为新药开发既离不开研究、测试、开发、生产等诸多环节,同时也必须熟悉和满足严格复杂的监管要求。而这正是李革坚定地相信药明康德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他把想法给我们,我们给他做实验。”
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型制药企业虽然依旧是药物研发的绝对主力,但一大批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兴起,它们成为最具活力的一批新药制造者,而这类公司的很多人就是从大公司退休或者离职的科学家。但新药研究开发的链条和时间都很长,所以几乎没有人能够跑完全程,这也是李革认为建立一体化平台具备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革希望在药明康德这个平台上,只要与药物开发有关,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知识和经验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商业化。他说:“ 在药明康德上可以找到大多数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又具备了很多别人不具备的能力。”
据李革透露,在2014年美国FDA审批通过的41个新药中,31个来自药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5年批准的45个新药中,33个来自药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6年批准的22个新药中有16个。早在2012年,华尔街分析师已经认为,药明康德是除了世界前20大制药企业以外具有最完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公司。到了 2017年,药明康德已经拥有全球3000多家客户,有几千个创新项目在药明康德平台上运作,贯穿新药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所有过程。
这是李革认为药明康德能够称之为平台的底气,因为“平台一定是大多数人用的时候才是平台”。而想要实现赋能,平台需要具备两个核心要素:规模足够大,能力足够深。从规模角度看,药明康德当下无论科研力量构成还是业务领域分布,国内已无出其右者;从能力角度看,伴随着规模的扩张,药明康德的技术能力也在夯实和拓展。而“当一个平台足够大,能力足够深的时候,长尾效应就会显示出来,就是你能够服务那种特别创新、非常小的公司”。 目前,药明康德在江苏常州投资1亿美元建立化学药生产厂,在江苏无锡投资1.5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的基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生产设施,专门生产包括单抗药物在内的生物药。此外,根据药明康德招股说明书,药明康德拟募集的57.4亿资金中,除去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将分别用于苏州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扩建项目、天津化学研发实验室扩建升级项目以及美国费城细胞和基因治疗合同生产设施。
而谈及药明康德布局基因组学、进军精准医疗领域、密集投资创新药技术公司时,李革认为这些都没有脱离自己的逻辑主线,“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赋能”。药明康德最新的动作是,9月9日,旗下主打基因大数据平台的药明明码获得2.4亿美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淡马锡、云锋基金和3W Partners等机构跟投。
李革这样总结药明康德选择进行风险投资的原因:把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新药产品引入中国,为中国创新赋能。药明康德的风险投资除了更灵活更快地对接全世界的先进技术以增强平台能力外,也着重关注中国重大疾病的诊治前沿,通过其平台能力和模式创新在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新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
截至2017年1月,药明康德已在中美两地投资了近 20 个项目,以技术和研发型项目为主。
李革说:“如果觉得我们只是为了投资回报,就把我们看的太低了”。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并非能凭药明康德一己之力可以实现,这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群体的创新,李革对此很清楚。
坚持与时代
在创立药明康德前,李革在美国参与创建了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Pharmacopeia。2003年该公司时任CEO来上海看望李革之前写邮件问道:“革,上海有五星级酒店吗?”
“可以想象当时外面的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什么,那已经是2003年。”李革回忆说:“实事求是的讲,当时有多少人愿意回国呢?”
2000年12月,李革成立药明康德。四五年后,当药明康德开始思考平台模式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没人这么做成功过”。而事实证明,李革一直以来的选择基本没有失手过。
7年过后,药明康德登陆纽交所,融资1.8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从本土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CRO公司。彼时,打造平台概念已经在李革头脑中逐渐形成。
很快,上市第二年药明康德便斥资近1.6亿美元收购美国AppTec公司,布局生物药及医疗器械领域,这是当时继联想并购IBM后的最大海外并购案例。而李革对药明康德未来发展最为明确的一次表态发生在公司与查尔斯河实验室合并宣布终止期间。
2010年7月,由于收购方大股东反对,药明康德与国际CRO巨头查尔斯河实验室双方自愿终止收购。查尔斯河实验室原计划斥资约16亿美元收购药明康德,按照金额比较,这将是继拜耳医药收购白加黑之后国内最大的一单并购交易。
查尔斯河实验室股东抵制交易的理由有两个:认为收购价格过高以及对药明康德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彼时,国内有分析师这样评价:未来哭泣的可能是查尔斯河。
交易终止后,李革对国内媒体说:“一体化平台正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查尔斯河,药明康德仍然会实现这一目标,对此我有足够的自信,只不过时间上迟一点而已。”此后药明康德开展了一系列投资和业务拓展,从2014年开始,药明康德加快步伐,投资业务扩大到多个领域。
但这一系列举措并未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得到积极反应。2015年3月,季度财报公布后,药明康德的股票并没有因计划进行的新举措上涨,反而大幅下跌,因为这看来已经明显超过了传统CRO公司的业务范围。
2015年8月,药明康德宣布与包括李革在内的团体达成33亿美元私有化约束性协议。退市之后的药明康德以更加大胆的姿态投资一体化平台建设,回归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医药市场变了,但李革似乎一直没变,他只是领着药明康德在时势中作出选择。
现在药明康德客户名单上,本土药企的名字开始集中出现,它们既有海归创业公司,也有传统上市药企。药明康德赶上了全球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转移的机遇,也赶上了中国本土医药研发创新的真正开始。李革要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赋能”可能让他在中国先找到答案。
等待采訪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几幅被用金黄色相框裱起来的文字海报。其中一张用放大了的红色和黑色字体写着“WINNERS NEVER CHEAT”(胜者不欺)。旁边的另一张落款是李革本人,黑底白字的“IP”(知识产权)被放置在中间位置,下面是三个红色字体的英文单词:Prevention(预防),Protection(保护),Prosecution(追责)。再下面的一段话中有一句这样写道:“知识产权是药明康德与客户共有的生命线”。
除了“赋能”之外,李革在采访中提及了几次下面这段话:“医药行业里头需要积累,而且医药行业本身是一个失败率大于成功率的行业。很多时候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在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行业中,经验执行部分与知识部分同样重要。”
“您很久没有接受过采访了,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革:“其实很简单,清者自清。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在我们的愿景里讲的一清二楚,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相关行为准则里讲的一清二楚。从2001年开始就在议论我们要成为药厂,到2017年还在拿这个说事儿,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要坚持,时间会告诉我们。”
药明康德的一举一动都被外界紧紧盯住,而它好像一次也没让关注者失望过。药明康德现在喊出的使命和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怎么做到,是李革最关心的。对于公司成立、纽交所上市、海外并购、退市、旗下公司国内分拆上市这些外界观察到的关键发展节点,李革不想多谈,“其实这个是资本市场的事,也根本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李革似乎很想甩掉外界的各种猜想。回到药明康德的愿景,李革要挑战的是医药行业一条至今未能撼动的铁律:药物研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投入量却越来越大。谈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时候,是李革这位企业家和科学家让我看到理想主义的时候。
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医药产业史上,李革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而能被历史记住的人物角色总有自己特质,李革的是什么?
平台与赋能
“我欣赏我的好朋友鲁白教授的一句话:如果你用照相机照中国,看照片的时候,你总觉得有这儿有点毛病,那儿有点毛病,但是如果你用摄像机来录中国,看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和变化,那是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看未来,我相信不论我们多么狂野地去想象中国未来的大健康产业,都是不过分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是对信仰的坚持和探索未知的勇气。希望大家站在今天,不是看过去,是看未来,是一起去创造未来,享受未来。”李革说。
他这样描述药明康德:一个提供能力和技术的平台公司,让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以研究发现新药和新的医疗产品来造福病患。李革将其主要作用和特色概括成两个字:赋能。要成为一个具备强大赋能效力的平台是理解现在药明康德一切动作的核心语境。
经过17年的发展,药明康德的平台上建立了五大支柱能力:小分子新药研发和生产、生物药研发和生产、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检测、基因组学及分子检测。“做药厂,开发一两个新药对我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继续做强做宽做深平台,给更多的人和公司赋能,让患者有更多的药可用。做平台始终让我兴奋不已。”
在药明康德的愿景中,这样的一幕不再只是在想象里:一个人,一张信用卡,一个想法,一张纸,一杆笔,新药开发到生产的全部过程就可以完成。李革说:“以前的方式是你要租个实验室,招一帮人来,还要废水处理、消防等等。但现在都不需要了,你只需要拿张纸,把你想做分子的结构画一下,拿手机拍张照送给我们就可以。”
已经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一家只有两名员工外加一个兼职的初创公司凭着在药明康德的平台上开发的新药被另一家公司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不到两年而已。
全球制药行业的现实是新药研发的效率低下,这让整个行业如鲠在喉。在李革看来,以往新药研发基本是在封闭式系统中进行,由大型药企制定规则,决定开发品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未来治疗方向和命运,也使全球新药开发的效率持续走低。
“现在新药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创新,把他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商品化。”这是李革给出的答案。
新药研发是一场接力赛,只有当更多的人参与之后,接力棒才有可能传下去。更多的人既包括大型制药企业,也包括只有几个人的研发组织。而让更多的人加入的前提就是参与创新的成本必须降低。
李革對于外界把药明康德比作“医药行业的阿里巴巴”这个做法并不反对,他认为阿里巴巴实现了一个基础功能,大幅降低了个体业主成为商业拥有者的门槛,让创业门槛大幅降低,“实际上这就是给小的业主赋能。药明康德这个平台就是要大幅降低科学家想要自己发现新药的门槛”。
不过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药开发离不开“实体店”。因为新药开发既离不开研究、测试、开发、生产等诸多环节,同时也必须熟悉和满足严格复杂的监管要求。而这正是李革坚定地相信药明康德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他把想法给我们,我们给他做实验。”
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型制药企业虽然依旧是药物研发的绝对主力,但一大批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兴起,它们成为最具活力的一批新药制造者,而这类公司的很多人就是从大公司退休或者离职的科学家。但新药研究开发的链条和时间都很长,所以几乎没有人能够跑完全程,这也是李革认为建立一体化平台具备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革希望在药明康德这个平台上,只要与药物开发有关,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知识和经验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商业化。他说:“ 在药明康德上可以找到大多数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又具备了很多别人不具备的能力。”
据李革透露,在2014年美国FDA审批通过的41个新药中,31个来自药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5年批准的45个新药中,33个来自药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6年批准的22个新药中有16个。早在2012年,华尔街分析师已经认为,药明康德是除了世界前20大制药企业以外具有最完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公司。到了 2017年,药明康德已经拥有全球3000多家客户,有几千个创新项目在药明康德平台上运作,贯穿新药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所有过程。
这是李革认为药明康德能够称之为平台的底气,因为“平台一定是大多数人用的时候才是平台”。而想要实现赋能,平台需要具备两个核心要素:规模足够大,能力足够深。从规模角度看,药明康德当下无论科研力量构成还是业务领域分布,国内已无出其右者;从能力角度看,伴随着规模的扩张,药明康德的技术能力也在夯实和拓展。而“当一个平台足够大,能力足够深的时候,长尾效应就会显示出来,就是你能够服务那种特别创新、非常小的公司”。 目前,药明康德在江苏常州投资1亿美元建立化学药生产厂,在江苏无锡投资1.5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的基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生产设施,专门生产包括单抗药物在内的生物药。此外,根据药明康德招股说明书,药明康德拟募集的57.4亿资金中,除去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将分别用于苏州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扩建项目、天津化学研发实验室扩建升级项目以及美国费城细胞和基因治疗合同生产设施。
而谈及药明康德布局基因组学、进军精准医疗领域、密集投资创新药技术公司时,李革认为这些都没有脱离自己的逻辑主线,“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赋能”。药明康德最新的动作是,9月9日,旗下主打基因大数据平台的药明明码获得2.4亿美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淡马锡、云锋基金和3W Partners等机构跟投。
李革这样总结药明康德选择进行风险投资的原因:把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新药产品引入中国,为中国创新赋能。药明康德的风险投资除了更灵活更快地对接全世界的先进技术以增强平台能力外,也着重关注中国重大疾病的诊治前沿,通过其平台能力和模式创新在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新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
截至2017年1月,药明康德已在中美两地投资了近 20 个项目,以技术和研发型项目为主。
李革说:“如果觉得我们只是为了投资回报,就把我们看的太低了”。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并非能凭药明康德一己之力可以实现,这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群体的创新,李革对此很清楚。
坚持与时代
在创立药明康德前,李革在美国参与创建了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Pharmacopeia。2003年该公司时任CEO来上海看望李革之前写邮件问道:“革,上海有五星级酒店吗?”
“可以想象当时外面的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什么,那已经是2003年。”李革回忆说:“实事求是的讲,当时有多少人愿意回国呢?”
2000年12月,李革成立药明康德。四五年后,当药明康德开始思考平台模式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没人这么做成功过”。而事实证明,李革一直以来的选择基本没有失手过。
7年过后,药明康德登陆纽交所,融资1.8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从本土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CRO公司。彼时,打造平台概念已经在李革头脑中逐渐形成。
很快,上市第二年药明康德便斥资近1.6亿美元收购美国AppTec公司,布局生物药及医疗器械领域,这是当时继联想并购IBM后的最大海外并购案例。而李革对药明康德未来发展最为明确的一次表态发生在公司与查尔斯河实验室合并宣布终止期间。
2010年7月,由于收购方大股东反对,药明康德与国际CRO巨头查尔斯河实验室双方自愿终止收购。查尔斯河实验室原计划斥资约16亿美元收购药明康德,按照金额比较,这将是继拜耳医药收购白加黑之后国内最大的一单并购交易。
查尔斯河实验室股东抵制交易的理由有两个:认为收购价格过高以及对药明康德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彼时,国内有分析师这样评价:未来哭泣的可能是查尔斯河。
交易终止后,李革对国内媒体说:“一体化平台正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查尔斯河,药明康德仍然会实现这一目标,对此我有足够的自信,只不过时间上迟一点而已。”此后药明康德开展了一系列投资和业务拓展,从2014年开始,药明康德加快步伐,投资业务扩大到多个领域。
但这一系列举措并未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得到积极反应。2015年3月,季度财报公布后,药明康德的股票并没有因计划进行的新举措上涨,反而大幅下跌,因为这看来已经明显超过了传统CRO公司的业务范围。
2015年8月,药明康德宣布与包括李革在内的团体达成33亿美元私有化约束性协议。退市之后的药明康德以更加大胆的姿态投资一体化平台建设,回归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医药市场变了,但李革似乎一直没变,他只是领着药明康德在时势中作出选择。
现在药明康德客户名单上,本土药企的名字开始集中出现,它们既有海归创业公司,也有传统上市药企。药明康德赶上了全球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转移的机遇,也赶上了中国本土医药研发创新的真正开始。李革要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赋能”可能让他在中国先找到答案。
等待采訪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几幅被用金黄色相框裱起来的文字海报。其中一张用放大了的红色和黑色字体写着“WINNERS NEVER CHEAT”(胜者不欺)。旁边的另一张落款是李革本人,黑底白字的“IP”(知识产权)被放置在中间位置,下面是三个红色字体的英文单词:Prevention(预防),Protection(保护),Prosecution(追责)。再下面的一段话中有一句这样写道:“知识产权是药明康德与客户共有的生命线”。
除了“赋能”之外,李革在采访中提及了几次下面这段话:“医药行业里头需要积累,而且医药行业本身是一个失败率大于成功率的行业。很多时候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在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行业中,经验执行部分与知识部分同样重要。”
“您很久没有接受过采访了,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革:“其实很简单,清者自清。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在我们的愿景里讲的一清二楚,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相关行为准则里讲的一清二楚。从2001年开始就在议论我们要成为药厂,到2017年还在拿这个说事儿,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要坚持,时间会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