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记叙文的结尾方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难起,尾难收”,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千万不可轻视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尾结得好,能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正如明朝许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短促有力,自然新颖,能收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我谈谈关于记叙文的几种结尾方式,以供同学们在作文时参考。
  一、巧合式。文章结尾处不是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或事件的最后结局,让人既感到吃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带给读者愉快和满足。这种结尾方式,通常用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如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说的是圣诞节前夕,妻子德拉和丈夫杰姆都想为对方买一件心爱的礼物,买什么礼物,文章一直用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着,直到文章的结尾处,被捂的盖子才被揭开,德拉卖掉了一头飘逸的长发买了一根白金表链,而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了—把发梳,两人都卖掉了自己最值钱的东西,买回了对方最心爱的礼物,可是当带回家后又都配不上用场了。这种巧合式结尾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比正面表达他们夫妻恩爱的效果要强百倍。
  二、议论式。这种结尾是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对人物、事物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从而对形象之特征或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成功,便是勇敢向前跨一步》一文,前面叙述了在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和北欧电影导演莫里茨·斯蒂勒两人分别选演员时,魏敏芝和葛丽泰都勇敢地向前跨了一步而被选中,在影视界一度走红的事后,结尾生发出这样一段议论:“是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成功与失败常常取决于对机会的态度。当机遇之门敞开时,你能勇敢地跨前一步,便赢得了幸运,在人生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展现你辉煌的未来。”作者在前半部分的娓娓叙事中,为后文作了精心的铺垫,蓄足了气势。最后,文章以豹尾敲响最强音。作者以一段精彩的议论画龙点睛,既点明题目,又总结全文,收束有力。
  又如《这事,真令我高兴》一文叙述了“我”看到人们抓歹徒和给因抓歹徒而受伤的老大爷捐款之事后,结尾议论道:“我常听人说,‘现在好人怕坏人,见义勇为的事少了’。然而,这件事让我开了眼界,我为人们的见义勇为而高兴。我想,只要大家都有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几个蟊贼又有什么可怕的昵?这事,真令我高兴!”小作者撷取了现实生活中令“我”高兴的事展开叙述,最后又以精辟的议论作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引用式。在结尾适当引入成语、谚语、诗文、歌词、故事、名人名言、作者的话或主人公的话,隐寓个人感受体会,提示中心思想,增强说服力,能起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受到启发或产生联想。例如有一篇教师的文章——《教我如何不想她》,就采用了诗词结尾法,收到了言简意深的效果。文章前文叙述了他和女友之间难忘的生活趣事,结尾写道:“有几只小蜜蜂在我周围嘤嘤嗡嗡地飞来飞去,将我从遥远的思绪中唤醒。我抚平了被风吹乱的头发,抬头望天,胸中又回荡起那柔美的词章——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又如一位中学生的《发现》一文的结尾:“是的,在大千世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啊!”引用名言作结,既简洁生动,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收到了言简意深,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错误式。文章开始有意设计“错误”,让“错误”随事态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结尾再点明。如此设计,会让读者产生意外感,让读者在吃惊之余,情绪随主人公的结局或悲或喜。如《飘香的生命》设计了这样一个“错误":一位中学生因家里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自习后11点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一直开着,他也一直认为学校的大门是11点后才关的。可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的大门是10点钟就关的,他之所以被锁在了校园里是因为那天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文章以“错”结尾,衬托出这位中学生对看门老大爷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为此而让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搭上了十年的青春。结尾却出人意料:“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种事先设计好了“错”局,在结尾处才道出真相的结构方式,不仅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而且能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文章结尾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有烘托式、再现式、感受式、含蓄式、抒情式、照应式、总结式、展望式,不一而足。这里仅谈这几种,意在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让同学们认识到结尾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写作时,还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结尾方式,给文章锦上添花。
  
  单位:甘肃会宁县四中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  构建“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学案导学
朱熹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得让学生多读“杂书”。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作风,比作帆。有了风,有了帆,船就能在海洋中乘风破浪地前进。因此,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课内与课外比翼双飞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
飞鸟渡过一片湖  它的翅膀,托着一枚金币  白马在岸上吃草  更小的云雀,在草丛中翻飞  野花和青草  顺着风的方向摇摆  野鼠摘下一枚露珠  將阳光搬运进它的洞穴  我的草原,眨了眨眼睛  一点点地苏醒过来  河滩上的黄昏  等夕阳落下  油菜花变黄  湖水变蓝  云彩染红  我的白牦牛  奔入云中  晚归的马车  从油菜花和湖水  掩住马蹄的陆地  缓缓过桥(渡过)  滑溜的光抽  打在它们的
箫从天籁传来  与世俗的距离  其实,就隔一首失传的渔歌  我从洞音里跌落  其后,大湖千帆  向着唯一的出口泅渡  桅尖上,湖心落日  不见龙舟浩荡  不见石人石马  湖底淹没的泗洲  化石一样,成就你  永世的缄默  此刻,有人看见  你站在夕阳的肩上  一湖的相思像羽翼般退潮  纤细的乡愁  跟着,瘦瘦地  坠落  深夜的村庄  一颗冰冻的心  激活在雪夜  月光,有足够的时间  修飾天空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常常把写不出作文归因为生活内容太单调,生活空间太狭窄。其实他们面对写作的困惑不是因为素材的贫乏,而是缺少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和发现,他们所谓的“写不出”,其潜台词是“没发现什么值得可写”。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深切地体会到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重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生活沃土中,用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目光、深刻的体悟去感受,去发现
拜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好像人回归到大自然,有一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仔细一想,陶渊明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县令不当,而“载欣载奔”地扑向那宁静、平淡的田园呢?    一、高洁傲岸的品性与政治腐朽相背    1、封建体制的黑暗腐朽。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动荡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当他饱读诗书,怀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心,想大济苍生,走进官场时,见到的却是政治的黑暗,朝纲的混乱,
朱自清的《背影》我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教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而那一次,我流下了热泪。  课堂上,师生双方默契合作,用深情的朗读创设意境,抓住关键动词反复揣摩,仔细品味四次“流泪",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然后,达成共识:这是一篇表现浓厚亲情的文章,文中父子情深,父亲真挚的爱感染了儿子,儿子也学会了怜惜、关爱父亲。至此,教学非常顺利,下一个环节呼之欲出,我顺势提出这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表
一只蜻蜓  多好,不用纠结于一天的长度  从荷塘的一头,到另一头  距离很短  短到只隔一朵荷花的引诱  时间被塘边柳树上的蝉痛恨已久  吞到肚子里,仍然咬牙切齿  时间呀——时间呀——  太阳已深陷情网,一头扎进池塘  寻晚霞的倒影去了  长长的白天,就这样过去  可惜吗  这里,走回头路并不可耻  今年不行,还有明年  还有下一个明年  就像半夏  已在地下埋好了雷  寂静  夜晚来了,它才活
在二十世纪八几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祝凤鸣是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这位诗人已丁不久前因病去世,享年55岁。在这里,我不想谈及和他的交往与故事,也无法谈论他的艺术与学术成就,只想就他的诗作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就表现于法来看,他善用“自然意象”,就诗意呈现来看,他揭示了“乡村宗教”。前者是他的创作艺术,后者是他的题材开拓。  所谓“自然意象”,是针对“意念意象”而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诗人从“存在”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