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人的主观性倾向和行为。学生步入初中阶段,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抓好初中物理阶段的物理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长远的作用。那么,怎样才叫做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并有所获得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获取呈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是物理发展的基础,初中物理知识和概念的建立都是由观察物理现象开始的,再看教材的特点,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直观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印象,驱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在教学实践中,通常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存在着两种可能:
1.1观察现象与原有认知经验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和想法一致,这样的现象观察能够直接给予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该实验出发而建立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容易会被学生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学生认为物理难、抽象的心理负担,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的教学,笔者首先放手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去猜想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能够看到什么特点,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现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自我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1.2观察现象与原有认知经验相悖
学生的原有经验并非都是科学的,有时引导学生观察与其原有想法相悖的物理现象,利用超出其预期的实验现象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再次建立的新平衡记忆更具长久性。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时,在做覆杯实验前,首先将空玻璃杯用纸蒙在杯口上,问学生倒置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纸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演示实验结果发现与学生的猜想相符合。进一步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再用纸蒙在杯口上,问学生倒置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认为纸会掉、水会流出来,结果实验现象与学生的猜想完全相悖,那为什么加了水,多了水对纸的压力情况下纸反而不掉下来了呢?由好奇进而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首先可以肯定相当于有力向上托着纸不让其掉下来,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力是什么呢?因此,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不能急于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可能自己养成,为此我们应该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物理知识,同时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正压力相关等概念,设置了如下几个活动并由活动生成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情境1出具几双筷子,其中有一部分缠着橡皮筋,有一部分没有缠着橡皮筋,请几个同学参与到“夹弹子”的比赛中来,看看一分钟谁夹的最多。抛出问题:为什么缠着橡皮筋的筷子比没有缠橡皮筋的筷子更容易“夹弹子”呢?
通过该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建立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一概念。
情境2:请一个质量大的男生和一个质量小的男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质量大的男生获胜),接着提供滑板,让质量大的男生站上去再与质量小的男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质量小的男生获胜)。抛出问题:从上述现象,大家想一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通过该问题的猜想、分析不仅切入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探究的思路和做法。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在积累中提升创新能力
知识的学习具有阶段性,一口吃不了一个大饼,但是物理知识和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我们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和积累,在此过程中触及概念的本质,有时也有新的想法和做法冒出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结合自己的原有认知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学生反馈过来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方法1:运用天平测量质量;运用量筒测量体积(如果是不容于水的小固体,可以借助于水、量筒、细线测体积),最后借助于密度的定义算出密度。
方法2: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如果没有天平,还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配合量筒进行密度的测量。
方法3:借助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例如,运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
方法4:运用量筒和水,借助于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二力平衡的原理测量物质密度。
方法5:借助悬浮于液体中的物体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直接测量物体密度。
方法6:自制“土密度计”可以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方法7:运用U型管、水、刻度尺借助于压强的概念,可以测量不溶于水液体的密度。
在方法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联想到了测量质量、测量体积的具体办法,还看到学生联系了浮力、压强、二力平衡、杠杆原理等物理规律,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些做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是物理发展的基础,初中物理知识和概念的建立都是由观察物理现象开始的,再看教材的特点,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直观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印象,驱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在教学实践中,通常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存在着两种可能:
1.1观察现象与原有认知经验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和想法一致,这样的现象观察能够直接给予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该实验出发而建立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容易会被学生认同,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学生认为物理难、抽象的心理负担,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的教学,笔者首先放手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去猜想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能够看到什么特点,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现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自我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1.2观察现象与原有认知经验相悖
学生的原有经验并非都是科学的,有时引导学生观察与其原有想法相悖的物理现象,利用超出其预期的实验现象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再次建立的新平衡记忆更具长久性。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时,在做覆杯实验前,首先将空玻璃杯用纸蒙在杯口上,问学生倒置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纸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演示实验结果发现与学生的猜想相符合。进一步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再用纸蒙在杯口上,问学生倒置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认为纸会掉、水会流出来,结果实验现象与学生的猜想完全相悖,那为什么加了水,多了水对纸的压力情况下纸反而不掉下来了呢?由好奇进而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首先可以肯定相当于有力向上托着纸不让其掉下来,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力是什么呢?因此,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不能急于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可能自己养成,为此我们应该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物理知识,同时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正压力相关等概念,设置了如下几个活动并由活动生成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情境1出具几双筷子,其中有一部分缠着橡皮筋,有一部分没有缠着橡皮筋,请几个同学参与到“夹弹子”的比赛中来,看看一分钟谁夹的最多。抛出问题:为什么缠着橡皮筋的筷子比没有缠橡皮筋的筷子更容易“夹弹子”呢?
通过该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建立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一概念。
情境2:请一个质量大的男生和一个质量小的男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质量大的男生获胜),接着提供滑板,让质量大的男生站上去再与质量小的男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质量小的男生获胜)。抛出问题:从上述现象,大家想一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通过该问题的猜想、分析不仅切入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探究的思路和做法。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在积累中提升创新能力
知识的学习具有阶段性,一口吃不了一个大饼,但是物理知识和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我们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和积累,在此过程中触及概念的本质,有时也有新的想法和做法冒出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结合自己的原有认知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学生反馈过来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方法1:运用天平测量质量;运用量筒测量体积(如果是不容于水的小固体,可以借助于水、量筒、细线测体积),最后借助于密度的定义算出密度。
方法2: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如果没有天平,还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配合量筒进行密度的测量。
方法3:借助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例如,运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
方法4:运用量筒和水,借助于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二力平衡的原理测量物质密度。
方法5:借助悬浮于液体中的物体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直接测量物体密度。
方法6:自制“土密度计”可以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方法7:运用U型管、水、刻度尺借助于压强的概念,可以测量不溶于水液体的密度。
在方法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联想到了测量质量、测量体积的具体办法,还看到学生联系了浮力、压强、二力平衡、杠杆原理等物理规律,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些做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