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北大让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时间:2013年12月14日
  ◆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 人物:李肇星
  “我是1959年8月30号从青岛的一个山村来到北京大学的。来到北大的第二天一早,我顾不上人生地不熟,花两毛钱坐车去了一趟天安门广场,第一次见到了天安门。1959年8月31号晚上看了一场电影《青春之歌》,然后就开始了北大的生活。”
  12月14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携新书《说不尽的外交》做客腾讯书院,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为读者带来了一场题为“说不尽的外交:李肇星的诗意外交旅程”的主题交流活动。
  排队是北大给我上的第一课
  “第一次见到楼房,第一次用到抽水马桶,第一次吃到大米,第一次吃到苹果”,这些都是李肇星在北大求学时经历的人生中的“第一次”,这让他既兴奋又幸福。1959年,刚到北大的第一年,李肇星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机遇——公派留学。这一年,李肇星所在的班级要选派两名学生到英国留学,他是其中之一。但当时正是困难时期,第二年公派计划取消,他仍旧留在北大。李肇星说:“当时让我去英国的时候我还真舍不得离开北大,因为北大给我最初的印象太好了。”
  有一次,李肇星去小卖部买练习本,发现队伍里有一个老人和学生一起排队。后来他才知道这个老人是美学教授朱光潜。这次排队的情景他永远都忘不了。李肇星学到了两点:第一,北大教授的风格就是这样,和学生一样,没有一点儿架子;第二,美学家就在他旁边,可他对什么是美学一无所知。李肇星说:“北大给我无声的第一课是使我知道了自己多么无知。我在北大学到的这一点到现在都不会忘记:就是永远觉得自己是没有知识的。换句话说,在知识面前永远是一个学不完、毕不了业的小学生。”
  想当记者,却意外做了外交官
  李肇星从北大毕业,最终走上外交官之路,其中充满了巧合。从初中开始,李肇星便想成为一名记者,也经常给报纸投稿,中学时还成了班上新闻界的“二把手”——黑板报副主编;后来,当时的主编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他也做了同样的决定,但未被录取,转而学了外语。在北大第五年,李肇星报考了莎士比亚文学研究的研究生,却没想到进了外交部。
  “当时我们班22个同学至少有21个填第一志愿都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时外交部要我,就没有留在学校读研,去了外交部,就是这么简单。”
  43年的外交一线工作,李肇星对一些数据如数家珍:“中国是全世界拥有最多邻国的国家,陆上接壤的是14个,隔海相望的8个,横跨陆地海洋的2个。”在李肇星看来,邻居多是好事情,合作方便。他在最近的一次越南之行中发现,越南的年轻人现在都学汉语,因为中越边境贸易、经贸合作发达,学了中文以后好找工作。最让他感动的是越南的一口井,中越的百姓都会从中打水。“就像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外长陈毅所写的‘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当时说的是湄公河,我说的是越南这口井。”
  1971年基辛格假装拉肚子来中国
  除了与邻国搞好外交关系,大国外交也是外交工作的重点。李肇星在活动中还原了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秘密来华协调,并促成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历史性访问的部分细节。
  1971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由于不便公开来华,他假称“拉肚子”,以此摆脱全球记者的围追堵截,秘密来到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但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的地位问题上,中美双方陷入僵局,最后基辛格提出,“美国政府对‘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个提法不持异议”,才促成第二年的总统访华以及后来的建交。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中方为维护自身尊严,不能主动邀请尼克松访华。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尼克松访华的理由被定为了“听说尼克松先生想到中国来,我们表示欢迎,我们同意”。
  今年,基辛格再次访华,李肇星设宴款待了他。李肇星的一个年轻同事问基辛格:“基辛格博士,你当年那么年轻,是怎么想到那么好的主意来解决中美建交的问题的?”基辛格坦言,那个提案是由当时美国国务院一个年轻官员提出的,但没有人认为行得通。而在基辛格认为“行得通”的方案被中方一一否决后,这个曾经被“毙掉”的方案最终扭转了中美关系。对此,李肇星对基辛格说:“你真是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毛主席早就跟我们说,群众是真正的明星,领导也要向群众学习。你就是榜样,你这次就是向年轻人学习,太好了。”
  个人梦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历程
  李肇星在四岁那年,为了躲避日军,跟着母亲躲到玉米地里。母亲捂着他的嘴,怕他叫、怕他哭,不让他发出声音。李肇星第一次听到的外国话,是日本人“哇啦、哇啦”的日语。李肇星说:“当时的想法就是‘什么时候我的家乡不用再经历这种事’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我的梦想。实际上就是希望家乡能够不受外国的侵略,一个男孩应该有哭的权利、有叫的权利,就这么简单。”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相信,“一个人的梦想应该是具有政治性质的、社会性质的,只有祖国解放了才有有尊严的好日子。”
  1964年中法建交,这一年李肇星刚到外交部工作。周恩来总理指示选一批懂英文的学生去学法文,其中就有李肇星。在外语学院的第二年,院领导表示,1966年下半年会公派他们去法国巴黎或瑞士日内瓦留学。结果这次留学计划又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李肇星去乡下劳动、在部队锻炼。陕西、湖南、广东、河北……他去了外交部所有能安排的地方,然后去了非洲。这一番周折坚定了他关于个人梦想和祖国命运的论断,“你可以做梦,但是那个梦想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历程”。
  和年轻人交流的兴奋让李肇星觉得自己又年轻了一次,“年轻是能够使人快乐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特别羡慕大家”,又或者因为“在祖国面前永远年轻,在知识面前永远年轻”。
  “我们都说自己大学毕业之后,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或者劳动五十年。我现在还差七个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我愿意继续努力。”
其他文献
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每当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消息传来时,总会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转基因食品是如何发展的?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它们会否危害地球环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把基因工程视为乡村里恐怖的幽灵?同样,为什么生物技术的狂热分子会声称基因工程代表了一场农业“革命”?面对转基因食品,普通人应该如何选择?
期刊
1975年,一个年轻人希望人们能重新审视现代社会推崇的“享乐花哨的生活方式”,选择与虫子共生。他曾经有一个理想,并为这个理想喊出了一句口号:“让消费者能够买到一根没有农药的萝卜!”如今,他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他的公司拥有近十万名会员,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藤田和芳在日本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他在1975年创办的“守护大地协会”是日本最著名的有机农产品供销组织。如今,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
期刊
徽州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他出生于歙县黄潭源村,启蒙于休宁县万安镇,17岁之春在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开启平民教育的壮丽人生。行知先生的思想甘霖一直滋润着徽州故土,仿佛这片沃土中深埋的一颗古莲子,虽然已沉寂多年,但待至风调雨顺之时重见天日,便又蓬蓬勃勃生发开来。21世纪的头十年,徽州迎来平民教育的春天。  徽州平民教育实验的关键词,是一个人和两所学校。这个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辈聂圣哲,他
期刊
史识  班固曾批评《史记》,指责司马迁的思想观点和儒家圣人及儒家经书中不太一样;班固在《汉书》中完全把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则囿于所在的时代。班固也曾嘲司马迁虽博物洽闻,却不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免于宫刑,只是不料班固自己后来也深陷大狱而死。所以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叹其:双目明亮能分辨他人细细的毫毛,却看不见自己粗粗的睫毛。  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班固继踵,著有《汉书》。《汉
期刊
中国古代只有书论和书法作品,没有“书法史”。  修史是政府的行为,官方的决策。时代不同了,现在不但各个艺术门类,各个行业,连企业单位都可以“修史”。近年来随着书法的推广,出现了十数种“书法史”,有按年代成卷,也有依正楷、行书、草书、隶书分类编史,更有按书法思想、艺术、风格区分,令人眼花缭乱。  但古代一直有书论和书谱。书谱与家谱、族谱有些相似。像孙过庭的《书谱》,论述书法的流变,就有史论的性质,如
期刊
硅谷背后,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  在硅谷生机勃勃的半个世纪历程中,可以说美国政府、联邦和州政府的作用几乎等于零。在硅谷各种热闹与传奇中,政府始终是缺席的隐形人。  但是,在硅谷的崛起中,政府的作用如何评价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是二战和冷战成就了硅谷。美国政府(包括军方)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重镇的主要资助者,也是硅谷半导体产业早期的主要大客户。在硅谷发展初期,军事订货起到关键性作用。著名军工巨头洛克希德
期刊
厚历史  普天下最幸福的女人是一位穆斯林妇女,她的名字叫蒙塔兹·马哈尔,她有一个最痴情的丈夫沙·贾汗,她还有一座世间最美丽的陵墓,叫泰姬·马哈尔(泰姬陵)。  这座最美的陵墓也代表了一个绝世情种的怀念,这几乎是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的场面:痛苦的皇帝用天底下最美的艺术来悼念自己的妻子。但沙·贾汗的确做到了,为了建造泰姬陵,他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了许多的建筑师,他们共同把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才造出了泰姬
期刊
简介  曹诚英是中国首位女遗传学家。1902年,她出生于“中国徽墨之乡”绩溪一个富裕的徽商人家,她是父亲曹看瑞(庸斋)70 岁时的“老来子”。她两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她很小即上私塾,自幼偏爱文学,尤爱诗词。曾与胡适有过短暂爱情,是胡适的三嫂(同父异母三哥之妻)的同父异母妹妹。胡适比她大11岁,也比她早离世11年,两人都在世71年。她的二哥曹诚克曾评价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
期刊
今天,民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飞机的飞行速度更快,班次频繁,航线众多,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目的地。坐飞机出行变得十分普遍。但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坐飞机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儿。  1919年8月25日,由英国伦敦到法国巴黎的民用航线通航,所用的双翼飞机只能载四名乘客。从此,民航机场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中国的第一个机场南苑机场是由清政府在1910年8月修建的。192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条民
期刊
中国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实用大于审美。《论语》里孔子所说的话,其实都是我们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所面临的,甚至有些是关于吃喝拉撒的。但这并不是说儒学没有审美,只是它的审美往往同日常生活状态相关。  很多人认为只要把传统加以改造,就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把传统抛弃了,所以才出现诸多问题。您怎么看?  杨念群:现在提倡国学的人有一种热情,有一种浪漫的情绪,好像只要恢复了传统的东西,就解决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