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风景区规划中存在若干问题和风景区规划的相关解读入手,运用遗产保护理念的“永续性”的基本观念,构筑风景区规划策略。
Abstract: light content of m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a common planning strategy to build a scenic area..
關键词:风景区;文脉;永续性;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Scenic Spot Are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Strategy
中国古代就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断。例如儒道思想的 “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天人是相通的。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 ,即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释迦思想可总结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些思想传至至今,我们深知地域文化传承与风景区开发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人们越来越看不清楚“文化和金钱哪个该传承”,“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在当今倡导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如何寻找合适的规划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常规风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汤老师的资料和自身理解,我简单总结为一下几点:
1、重经济利益,忽视景观资源自身重要性
大部分风景区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短期能不能取得较大收益,而这些就导致大部分景区形成模式化、盲目规划形成一个短期你呢个取得收益的商业景区,造成了景区高价值原生资源的破坏,造成长远利益的毁灭性流逝。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重表面文章,忽视风景核心区的核心内容——文脉地脉传承
无论任何一处地方,它都有着自身的文脉与地脉,而文脉与地脉的传承问题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提升,对风景区的审美要求就不仅仅在于景区原本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而要求在审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熏陶、教育,触摸历史,聆听文化、陶冶情操。在我们规划过程中真正地域文化精髓的挖掘还做不到位,因为我们规划价值核心,即是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
3、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不可持续发展
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发展的主流则在于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风景区开发,但往往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仅仅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空号,建设行为更是开山头,断水流,丝毫没有估计植物、动物甚至是景区内的一粒沙子,一滴晨露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总之,目前风景区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依旧驾驭与自然之上,无情的侵略整个动物界、植物界、非生物,而可持续发展观念依旧是专家、学者报告中的专用名词!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质
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对风景资源定义为“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可见,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既是脆弱的,又是有经济利益的。而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导致高强度的开发,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所以景源的保护是规划中的重重之重。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将风景资源自身演化作为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保护,更不等于维持现状。风景区规划,既不是造景点,也并非单纯保护景点,而应该是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演化,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景区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3、 风景名胜区开发的重点是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风景规划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也好,促进景源的延续发展也好,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只是破坏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
三、风景区开发基本策略
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准则强调:现代人类是可以、也必须对遗产有新的贡献的。只要承认遗产是历史累积的,就应该承认现代人类的某项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学意义的作品可能会成为遗产的新的组成部分而向未来传递,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永续性”准则强调在不损失遗产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对这些“信息”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素,达到“演进的真实性” ,从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过景源而传递到未来。
在此,我将“永续性”策略引入风景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一下几点:
1、 规划核心——文脉的“永续性”
没有文化就不能称之为风景。并且其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植下了根基,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又反过来提升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以致循环螺旋上升发展。一旦把握住了风景名胜区文脉这条主线,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规划的核心
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与表达,我们必须搞清楚风景名胜区及我们自身滋生的文化土壤,以评判我们的规划价值核心,从而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即规划核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以局部的自然状态的损失,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的关系,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从而提出开发的生态性策略:尊重并融入生态大背景、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反映生态主题的建设、景观生态原则、人文生态原则、工程生态原则。
2、 意境的“永续性”
中国哲学对风景区的描述中“境由心生,谓之心境;境中有意,谓之意境”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因而风景区可还原性建设的基本站点就在意境打造,而非粗枝烂叶的符号堆积。
旅游作为目前风景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具有丰富内涵。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规划工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让游客经历一次震撼心灵的“心路历程”。
3、 人性化“永续性”
提出人性化策略:活动设计的人性化、(有良好的活动内容设计,以做好旅游的宣传)场景设计的人性化(人性化设计不单单从宏观上考虑更重要的是不忽略微观上的内容,也就是说须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场景中每一个角落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配套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等等。只有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才可能有故事,才可能有内涵,才可能使文化永远流传。
四、结论
在风景区规划中,保护不能忽略和阻断资源的演化进程从而导致资源活力的退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保护策略,顺应景观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风景规划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有助于规划者根据风景区具体情况做出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决策。只有抓住景源的“永续性”,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2
[2]席岳婷,魏峰群,马耀峰. 旅游风景区景名规划设计. [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3(3):81-85
[3]李 弘,周 胜,营建“民族魂、自然衣”风景区景观环境的探讨——以兴县黑茶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7):117-118
Abstract: light content of m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a common planning strategy to build a scenic area..
關键词:风景区;文脉;永续性;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Scenic Spot Are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Strategy
中国古代就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断。例如儒道思想的 “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天人是相通的。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 ,即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释迦思想可总结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些思想传至至今,我们深知地域文化传承与风景区开发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人们越来越看不清楚“文化和金钱哪个该传承”,“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在当今倡导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如何寻找合适的规划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常规风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汤老师的资料和自身理解,我简单总结为一下几点:
1、重经济利益,忽视景观资源自身重要性
大部分风景区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短期能不能取得较大收益,而这些就导致大部分景区形成模式化、盲目规划形成一个短期你呢个取得收益的商业景区,造成了景区高价值原生资源的破坏,造成长远利益的毁灭性流逝。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重表面文章,忽视风景核心区的核心内容——文脉地脉传承
无论任何一处地方,它都有着自身的文脉与地脉,而文脉与地脉的传承问题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提升,对风景区的审美要求就不仅仅在于景区原本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而要求在审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熏陶、教育,触摸历史,聆听文化、陶冶情操。在我们规划过程中真正地域文化精髓的挖掘还做不到位,因为我们规划价值核心,即是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
3、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不可持续发展
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发展的主流则在于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风景区开发,但往往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仅仅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空号,建设行为更是开山头,断水流,丝毫没有估计植物、动物甚至是景区内的一粒沙子,一滴晨露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总之,目前风景区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依旧驾驭与自然之上,无情的侵略整个动物界、植物界、非生物,而可持续发展观念依旧是专家、学者报告中的专用名词!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质
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对风景资源定义为“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可见,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既是脆弱的,又是有经济利益的。而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导致高强度的开发,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所以景源的保护是规划中的重重之重。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将风景资源自身演化作为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保护,更不等于维持现状。风景区规划,既不是造景点,也并非单纯保护景点,而应该是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演化,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景区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3、 风景名胜区开发的重点是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风景规划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也好,促进景源的延续发展也好,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只是破坏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
三、风景区开发基本策略
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准则强调:现代人类是可以、也必须对遗产有新的贡献的。只要承认遗产是历史累积的,就应该承认现代人类的某项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学意义的作品可能会成为遗产的新的组成部分而向未来传递,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永续性”准则强调在不损失遗产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对这些“信息”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素,达到“演进的真实性” ,从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过景源而传递到未来。
在此,我将“永续性”策略引入风景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一下几点:
1、 规划核心——文脉的“永续性”
没有文化就不能称之为风景。并且其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植下了根基,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又反过来提升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以致循环螺旋上升发展。一旦把握住了风景名胜区文脉这条主线,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规划的核心
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与表达,我们必须搞清楚风景名胜区及我们自身滋生的文化土壤,以评判我们的规划价值核心,从而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即规划核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以局部的自然状态的损失,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的关系,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从而提出开发的生态性策略:尊重并融入生态大背景、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反映生态主题的建设、景观生态原则、人文生态原则、工程生态原则。
2、 意境的“永续性”
中国哲学对风景区的描述中“境由心生,谓之心境;境中有意,谓之意境”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因而风景区可还原性建设的基本站点就在意境打造,而非粗枝烂叶的符号堆积。
旅游作为目前风景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具有丰富内涵。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规划工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让游客经历一次震撼心灵的“心路历程”。
3、 人性化“永续性”
提出人性化策略:活动设计的人性化、(有良好的活动内容设计,以做好旅游的宣传)场景设计的人性化(人性化设计不单单从宏观上考虑更重要的是不忽略微观上的内容,也就是说须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场景中每一个角落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配套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等等。只有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才可能有故事,才可能有内涵,才可能使文化永远流传。
四、结论
在风景区规划中,保护不能忽略和阻断资源的演化进程从而导致资源活力的退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保护策略,顺应景观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风景规划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有助于规划者根据风景区具体情况做出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决策。只有抓住景源的“永续性”,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2
[2]席岳婷,魏峰群,马耀峰. 旅游风景区景名规划设计. [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3(3):81-85
[3]李 弘,周 胜,营建“民族魂、自然衣”风景区景观环境的探讨——以兴县黑茶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