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艺术类在读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问题,高等艺术教育教学双方普遍存在着重“技”轻“文”的现象,以至于我国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仅仅依靠机械训练培养出来的技能很难使他们成为有创造性、开拓性能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因此,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能体现艺术特色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中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1 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知识匮乏
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比较浓厚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学生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有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值得去学习和获取的;反之,那些与实用价值相距较远的人文学科,如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则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受到冷落。
过去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少,考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可以对考生精挑细选,录取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不但文化素质不高,而且绘画基本功也普遍偏低。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相关文化知识也相当贫乏,他们简单地认为对于一个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只要能学好专业课就是高素质。另一方面,相对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的浮躁心态下,学生们纷纷专注于各种短期专业和实用课程,而对学术修养和人文精神则不再关心。正因为这样,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缺乏兴趣,因而这些科目补考和重修的比例较高。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的艺术类毕业生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较为扎实,但他们的人文知识,如文学、美学、传统文化,尤其是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学习明显不足,知识面较窄,所以在毕业后感到难以胜任创作工作的需要。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由于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这样的艺术工作者怎么能有效地运用艺术语言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体现人文精神呢?
2 道德观念模糊,理想信念模糊
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多元化经济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冲击和碰撞,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艺术类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是好的,道德观念基本正确,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远大的理想。但由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以及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致使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艺术类学生在对待入党问题上漠不关心者相对较多,有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同学也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反而耽误了自己学习专业的时间,没有认识到这些课程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不强;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反而喜欢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比赛和选秀活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一夜成名;在是非问题上缺乏判断力,容易轻信他人,容易被利用等。
高等教育培养的艺术人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艺术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和思想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 适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不足
艺术类的大学生往往出现主观要求与行为相矛盾的情况,他们认同纪律约束的必要性,但又经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与纪律约束的对抗;他们在思想上依靠集体而在言行上推崇个体,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由于我国高校目前不太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以至于艺术类学生所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对待得失,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不被团体接受,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得到周围的人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才可能获得成功,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经历无数挫折的磨炼后才可能终成大器。所以,教导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适应环境是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必修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4 审美情趣低俗,创作水平有限
由于目前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内涵的积淀和对艺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学生的审美境界、人生态度、心理状态都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不相匹配,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由于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为创造美而培养的艺术专业学生中却有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在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能真正从中获得心灵的悸动和审美的愉悦;在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盲目地认为颓废、不修边幅、放荡不羁就是艺术家的形象,从而简单幼稚地在生活中模仿,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他们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艺术专业学生对哲学、文学、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普遍没有兴趣,而这种无形的内涵价值由于在短期内体现得不明显,也经常被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因而,艺术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普遍缺乏。这与他们的职业资质要求极不相称。大家知道,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必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有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如何让作品通过适当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都需要巧妙的思量和把握。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高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艺术类学生的作品缺少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仅仅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和重现。所以说,艺术类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最终会影响到他们作品的酝酿、构思和表达,继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人文素质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 人文素质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文素质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已不是基础教育中的读、写等文化教育,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养教育,而是着眼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类的人才需求更趋向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者和模仿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是避免出现“短脚人才”的有效途径。
2 人文素质有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于社会责任的压力;二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压力;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压力;四是来自于整个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它迫使大学生们要加快步伐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刻苦程度不够、个性强、纪律性差、个人主义等特点,缺乏明确的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茫然若失,在面对精神日益浮躁、情感日益淡漠、心灵空虚、人性阴暗的世界时陷入困惑,在面对追求金钱与追求真理的天平时表现迷茫。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的精神资源,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这样的基础越丰厚,对建立自己信仰和生活目标越有好处。
和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实践与形象思维,心理脆弱,情绪化比较强,意志力比较差。传统的人格理论告诫我们,在人世有为的同时必须兼备豁达、超越的精神境界,要求以出世的精神从事人世的事业,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取得事业的成功,而且会使人缓解因为遭受挫折而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重新振作起来迎接各种生活的挑战。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乐观主义情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从挫折和困境中不断完善自我,战胜自我。
3 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艺术体现的是对美的理解,是对美的理解的升华。艺术类大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知识就很难理解人生、情感、心理甚至艺术规律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更谈不上艺术的创新。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注入了人文精神,是因为包含着文化底蕴。正是深邃的人文修养使艺术家能够将炉火纯青的技艺发挥和升华。优秀的艺术作品既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体现出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可见文化修养匮乏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的能力和层次,犹如“工匠”难以成为“工程师”一样,让文化素质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诠释,有利于让他们陶冶情操,博取众长,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艺术理论修养,从而达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出优秀艺术作品的目的。
三、强化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首先,要明确艺术专业的人文学科性质。艺术类专业首先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艺术本身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方式。艺术教育包括绘画、设计、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艺术感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趣,并以启发艺术创造能力为目的。艺术以其独有的表现方式,为人们提供非语言的沟通形式,进而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创意思考能力,使人们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获得知识和价值观念。所以艺术教育应该脱离单纯的技术本位的学习,进入以更加自主开放、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艺术学习。
其次,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大的方面看,要着眼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乐于投身社会、为社会作贡献,这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从小的方面看,要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方面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1)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
要弥补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就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类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增加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和学科种类,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完整与合理,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应该从过去那种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艺术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师生接触的距离也更近,学生较长时间师从专业教师学习,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更和谐的师徒关系。因此,任课教师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讲广告设计课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广告的形态功能特征,强调广告人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
其次,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特别是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理解得更快、更敏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通过带领学生听音乐、欣赏绘画、观摩戏剧等方式和活动,让他们感受不同艺术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价值,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3)提高教育实施者本身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拥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其次,要求教师知识面要广,对待不同的艺术流派要有宽容的态度。再次,教师要有责任感,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自觉进行教学、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最后,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要考察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和任务,还应该参考“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格精神的发展程度”。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理解包蕴在校园人文环境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
完善校园规范,以有形的制度支持无形的人文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制度可以给学生提供约束与监督。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地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意志锻炼、纪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理性的是非判断标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成功的养成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形成的良好氛围会使人受到感染和启迪并终身受益。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培养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从艺术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标准的艺术人才,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紧迫而长期的责任和任务。
一、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中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1 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知识匮乏
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比较浓厚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学生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有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值得去学习和获取的;反之,那些与实用价值相距较远的人文学科,如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则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受到冷落。
过去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少,考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可以对考生精挑细选,录取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不但文化素质不高,而且绘画基本功也普遍偏低。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相关文化知识也相当贫乏,他们简单地认为对于一个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只要能学好专业课就是高素质。另一方面,相对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的浮躁心态下,学生们纷纷专注于各种短期专业和实用课程,而对学术修养和人文精神则不再关心。正因为这样,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缺乏兴趣,因而这些科目补考和重修的比例较高。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的艺术类毕业生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较为扎实,但他们的人文知识,如文学、美学、传统文化,尤其是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学习明显不足,知识面较窄,所以在毕业后感到难以胜任创作工作的需要。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由于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这样的艺术工作者怎么能有效地运用艺术语言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体现人文精神呢?
2 道德观念模糊,理想信念模糊
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多元化经济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冲击和碰撞,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艺术类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是好的,道德观念基本正确,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远大的理想。但由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以及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致使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艺术类学生在对待入党问题上漠不关心者相对较多,有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同学也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反而耽误了自己学习专业的时间,没有认识到这些课程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不强;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反而喜欢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比赛和选秀活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一夜成名;在是非问题上缺乏判断力,容易轻信他人,容易被利用等。
高等教育培养的艺术人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艺术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和思想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 适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不足
艺术类的大学生往往出现主观要求与行为相矛盾的情况,他们认同纪律约束的必要性,但又经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与纪律约束的对抗;他们在思想上依靠集体而在言行上推崇个体,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由于我国高校目前不太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以至于艺术类学生所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对待得失,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不被团体接受,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得到周围的人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才可能获得成功,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经历无数挫折的磨炼后才可能终成大器。所以,教导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适应环境是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必修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4 审美情趣低俗,创作水平有限
由于目前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内涵的积淀和对艺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学生的审美境界、人生态度、心理状态都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不相匹配,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由于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为创造美而培养的艺术专业学生中却有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在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能真正从中获得心灵的悸动和审美的愉悦;在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盲目地认为颓废、不修边幅、放荡不羁就是艺术家的形象,从而简单幼稚地在生活中模仿,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他们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艺术专业学生对哲学、文学、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普遍没有兴趣,而这种无形的内涵价值由于在短期内体现得不明显,也经常被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因而,艺术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普遍缺乏。这与他们的职业资质要求极不相称。大家知道,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必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有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如何让作品通过适当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都需要巧妙的思量和把握。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高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艺术类学生的作品缺少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仅仅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和重现。所以说,艺术类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最终会影响到他们作品的酝酿、构思和表达,继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人文素质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 人文素质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文素质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已不是基础教育中的读、写等文化教育,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养教育,而是着眼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类的人才需求更趋向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者和模仿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是避免出现“短脚人才”的有效途径。
2 人文素质有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于社会责任的压力;二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压力;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压力;四是来自于整个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它迫使大学生们要加快步伐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刻苦程度不够、个性强、纪律性差、个人主义等特点,缺乏明确的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茫然若失,在面对精神日益浮躁、情感日益淡漠、心灵空虚、人性阴暗的世界时陷入困惑,在面对追求金钱与追求真理的天平时表现迷茫。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的精神资源,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这样的基础越丰厚,对建立自己信仰和生活目标越有好处。
和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实践与形象思维,心理脆弱,情绪化比较强,意志力比较差。传统的人格理论告诫我们,在人世有为的同时必须兼备豁达、超越的精神境界,要求以出世的精神从事人世的事业,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取得事业的成功,而且会使人缓解因为遭受挫折而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重新振作起来迎接各种生活的挑战。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乐观主义情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从挫折和困境中不断完善自我,战胜自我。
3 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艺术体现的是对美的理解,是对美的理解的升华。艺术类大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知识就很难理解人生、情感、心理甚至艺术规律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更谈不上艺术的创新。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注入了人文精神,是因为包含着文化底蕴。正是深邃的人文修养使艺术家能够将炉火纯青的技艺发挥和升华。优秀的艺术作品既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体现出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可见文化修养匮乏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的能力和层次,犹如“工匠”难以成为“工程师”一样,让文化素质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诠释,有利于让他们陶冶情操,博取众长,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艺术理论修养,从而达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出优秀艺术作品的目的。
三、强化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首先,要明确艺术专业的人文学科性质。艺术类专业首先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艺术本身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方式。艺术教育包括绘画、设计、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艺术感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趣,并以启发艺术创造能力为目的。艺术以其独有的表现方式,为人们提供非语言的沟通形式,进而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创意思考能力,使人们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获得知识和价值观念。所以艺术教育应该脱离单纯的技术本位的学习,进入以更加自主开放、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艺术学习。
其次,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大的方面看,要着眼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乐于投身社会、为社会作贡献,这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从小的方面看,要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方面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1)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
要弥补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就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类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增加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和学科种类,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完整与合理,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应该从过去那种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艺术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师生接触的距离也更近,学生较长时间师从专业教师学习,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更和谐的师徒关系。因此,任课教师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讲广告设计课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广告的形态功能特征,强调广告人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
其次,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特别是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理解得更快、更敏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通过带领学生听音乐、欣赏绘画、观摩戏剧等方式和活动,让他们感受不同艺术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价值,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3)提高教育实施者本身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拥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其次,要求教师知识面要广,对待不同的艺术流派要有宽容的态度。再次,教师要有责任感,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自觉进行教学、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最后,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要考察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和任务,还应该参考“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格精神的发展程度”。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理解包蕴在校园人文环境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
完善校园规范,以有形的制度支持无形的人文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制度可以给学生提供约束与监督。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地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意志锻炼、纪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理性的是非判断标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成功的养成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形成的良好氛围会使人受到感染和启迪并终身受益。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培养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从艺术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标准的艺术人才,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紧迫而长期的责任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