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谈到:“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本文从学术的客观性、独立性等方面论证柳先生认为东汉学术比西汉进步的观点。然而对于“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是否为进步之证一点有所质疑,并从其形式和内容的不合理性加以论证。
  关键词: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客观性 独立性 章句
  中图分类号:B234.99 文献标识码:A
  
  汉代经学是整个经学发展的高峰,皮瑞锡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展分成十个时期,其中包括经学的开辟时期、流传时期、昌明时期、极盛时期、中衰时期等等。其中的昌明和极盛时期,指的就是汉代经学。汉代经学不仅将产生不久的经学发扬光大,更开启了经学研究的两个方向。今文经学重在义理,解释经书善用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重在训诂和考据,喜欢逐字分析。这两个方法对后世经学影响极大,唐明清等经学研究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延续。周予同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作序时将中国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可见汉代经学的地位。
  关于汉代经学,历来有很多评价。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到:
  “两汉同重经学,而学术风气不同。西汉多治今文,罕治古文;东汉者今古文并立。前汉今文说,专尚微言大义,后汉治古文,多详章句训诂。此两汉经学之别也。……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
  今文经学以阐释义理为主,重在详今略古,以古为今用。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谈到:
  “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又用。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史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汉书·夏侯胜传》:
  “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笔下出,欲何之?’……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曰:‘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然而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也使其丧失一定的客观性。如为了要经世致用,很多经学家以汉律古,用汉代的知识来解释经书。《尚书·皋陶谟》有“钦四邻”语,《洛诰》有“乱为四辅”语。《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用汉代的事实和制度来牵强附会。皮锡瑞针对这一现象有一段话十分中肯:“一代有一代之制度,未可据后而强同之也;一代有一代之事实,尤未可恁胸臆而强易之也。”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以经治国这一目的更使经学与阴阳五行相结合,给学术带来神秘主义的倾向。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处处都是阴阳五行,以其直接命名的篇目就有十几篇之多:《阴阳终始》、《阴阳出入》、《五行对》、《五行之义》、《五行相胜》等等,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释体系。到了西汉后期,今文经学由此发展成数术、谶纬,再加之统治者的迷信与提倡,经学逐渐神学化。对此,章太炎有一段评论:“谶纬蜂起,怪说布彰,曾不须臾,而巫蛊之祸作,则仲舒为之前导也。”揭示了经学与谶纬相结合导致的混乱。
  到了西汉后期和东汉,古文经学开始占据主要地位。古文经学以经为史,其治学手段在于明训诂,详古略今,其学术取向是通经致古。古文经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经书的解释了解古代,重现一个真实的古代,因此古文经学多是对事物、典籍、制度等的考证,以此为基础达到对经书思想内容的正确把握。从这一方面来说,东汉经学较之西汉在学术上更为进步。西汉的今文经学所阐释出的微言大义,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思想重在演绎和创新。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其间有若董子《繁露》之说《春秋》,刘中垒《新恤》之说《诗》,盖不必尽本于师说,而常以意逆志,籀经中之义蕴而引申发明之,实为经学开一新蹊径。”然而学术则讲究客观和证据。况且西汉经学由义理阐释而进入随意敷演的地步,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上治古籍,有以窥见于历古仁圣贤人之用心而实措之于当世,斯为明天而达用。不此之务,而徒援据偏辞,张皇
  义,强求会通,此乃平津侯之曲学阿世。其流弊所及……莫不上尊孔子,侪之为神,而下伍儒生于巫觋。此之谓比附之弊。于是物极必反,乃有东汉马郑之所谓古文经学者起而代之……马郑之学,其长在能有意独守经籍之本真。”
  因此做学术重要的是能还原历史之真相,以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评论当时的问题,而不是以汉代的环境来胡乱推测经书之意。由古文经学发展而来的考据学,更是讲究“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因此,从学术自身的客观性来讲,东汉古文经学是优于今文经学的。
  另外,从学术发展的独立性来说。今文经学由于与政治结合过于紧密,一切服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当统治者崇信数术、谶纬时,今文经学的处境便有些窘迫了,他们不得不屈从谶纬,并修改其解释,使之与朝廷意向保持一致。这种做法削弱了学术的严肃性和独立性,并最终发生蜕变。而古文经学则就学论学,从训诂、名物出发,不以空言说经,不乱发议论。
  今古文之争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对各自政治地位的争夺。然而今文经学是以经学趋附政治,而古文经学是以自身的学术造诣来争取朝廷的认可。一个是为政治服务,一个是让政治为学术提供方便。二者对政治的态度不尽相同,因此,古文经学更能保持其学术上的纯洁性、独立性。有人认为今文经学与政治的关系更能体现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然而,如傅斯年先生所说:
  “中国学人,好谈致用,其结果乃至一无所用。学术之用,非必施于有政,然后谓之用。凡所以博物广闻,利用成器,启迪智慧, 陶德性,学术之真用存焉。中国学人,备以此类之大用为无用,而别求其用于政治之中。”
  此为古文经学更胜一筹之明证也。
  另外,如柳先生所说,东汉之人诸经兼通,是进步之又一证也。西汉经学家皓首穷经,更有甚者白首而不能通一经。杨雄在《法言》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或问:‘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曰:‘若是,则周公惑,孔子贼。古者之学耕且养,三年通一。’”
  而古文经学家认为“非通诸经则不足以通一经,故不专治”。刘歆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说:“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因此东汉经学家大都博学多识,如刘歆、贾逵、马融、郑玄等都以“通人”著称,“通”即遍习群经之意。《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郑玄更是遍著群经:“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孝经》……”中国文化历来是个有机的整体,单单就一经而论一经显然是无法完全理解经典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经学必称六籍,以近代观念绳之,若易经属哲学,尚书春秋属史学,诗经属文学,礼乐属政治制度乃及社会风教,亦史学也。如是则支离破碎,无当于孔学之所求。孔子之用心,则在人文社会之整体。……乃求会通此诸学,必上溯之上古,必下通之当代,直上直下,而发见夫人生之大道,以求实措之于当身。若专经则割裂,知其一不复知其二。”
  对于中国文化,要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不论是西汉经学、今文经学,还是东汉经学、古文经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东汉末年,郑玄将其融合就比较好地吸收了各自的有利之处。今文经学的重义理,讲求经世致用对中国学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宋明理学就从这一派发展而来。后来的清代儒学则对两者各有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更有补充和发扬。因此,这只是两种不同的治学的方式,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劣之分。只是在汉朝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后者比前者在某些方面更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上册),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2]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
  [3]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二十七》,中华书局。
  [5] 钱穆:《孔子与论语》,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年。
  [6] 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冯天瑜等:《中国学术流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 王葆 :《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9] 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刘婷,女,1987—,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化与文论。
其他文献
摘要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危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代表作《赫索格》是最能体现贝娄式思想与风格的一部作品。本文旨在超越民族的世界性入手,来展示《赫索格》的世界。  关键词:索尔·贝娄 《赫索格》 犹太性 世界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重
期刊
摘要 从20世纪到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使人类相信自己已经临近于天堂的门前。然而当今世界,性别、种族、政治、文化等的差异带来的不同、敌对甚至是混乱,依然困扰着当代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的选择和改变,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展示了一个个或悲或喜,悲喜交织的故事,为人类深刻认识自我,以及如何跨越天堂之门作出了有益的引导。  关键词:文明 天堂 诺贝尔文学奖 悲喜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塔特的小说《秘史》以其古典文学背景、优美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本文初步探讨了影响小说人物命运的两种思想及其对小说情节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并从宏观角度对小说的艺术性作出评价。  关键词:神赐的疯狂 失去自我 美 恐怖 发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秘史》是美国作家多娜·塔特用八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反映大学生活的小说,在1992年出版时
期刊
摘要 《野棕榈》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的重要作品,是福克纳对现代派写作技巧的一次伟大尝试。本文从对位叙事结构、聚焦方式和叙事时间等三个角度分析《野棕榈》的叙事技巧,并探讨福克纳的叙事艺术在这部作品中所实现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叙事结构 聚焦 叙事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小说作家,他既是美国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又是各种现代派写作
期刊
摘要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而语言是表现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威廉·加斯的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语言,从悖论式的矛盾、电脑语言的应用、词汇重复的使用、文字的堆砌、叙述的反常入手,验证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语言不确定性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不确定性 语言 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期刊
摘要 从1923年起海亚姆和他的《鲁拜集》就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本文借助《鲁拜集》的诗篇,从诗歌与花和酒的关系探讨和追寻了海亚姆的精神世界,在醉生梦死的世界中来透视海亚姆的死亡观、人生观及宗教观。  关键词:海亚姆 鲁拜集 诗歌 酒 花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国的文学是酒与花的文学,中国的诗是酒与花的诗。1923年,中国文人从西方文化中发
期刊
摘要 在当代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经典被多方位地进行了解构。图像的兴起对文学经典的权威性地位形成了挑战。而文学经典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文学形式,具有图像不可比拟的深层文学审美形象的价值。图像不可完全取代文字的深层作用,文学经典没有终结。当今文学经典的被解构、重读是经典被构建的另一种方式。我们的时代需要经典,未来的时代也需要经典。  关键词:经典 文学 图像 语言 终结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
期刊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生态的失衡,出现了文化生态的单一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只有建立生态思维,才能为中国文化生态奠定基石。中国文化生态建构的基本框架是:第一,必须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协调;第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生态 文化生态 中国文化 结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当代
期刊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同的语言群体频繁接触,一些使用人数较少、使用范围较窄的语言交际功能日渐衰退,这些语言被人们称为“濒危语言”。许多陷入濒危境地的语言蕴涵了其使用者在千万年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硕的认识成果,还反映了这些人群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的特殊性。濒危语言还记录着一些语言群体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这些族群的文化,表现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民族特征。濒
期刊
摘要 美无处不在,但又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美。从一般意义上讲,美就是好。美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对美的欣赏却带有主观色彩。对于美,不但过去、现在有人对它进行研究,而且将来还会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它将永远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  关键词:美 艺术 审美 感受 命题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艺术品到非艺术品,美是无处不在的。但究竟什么是美?很难有人说得清
期刊